编者按
2023年12月,第二十二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本届优秀成果奖共评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应用对策研究与科普优秀成果奖和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三大类299项,其中一等奖60项、二等奖179项、青年奖60项。获奖成果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重大命题,按照“真”“情”“实”“意”总要求,围绕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主线,立足浙江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伟大实践,聚焦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研究前沿,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发出浙江声音,彰显了浙江学人深厚的学术积淀、缜密务实的学术方法和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点击播放视频
成果
浙江工商大学聂付生教授等所著《浙江婺剧口述史(八卷本)》一书,2021年11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获“第二十二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基础理论研究类)。
简介
《浙江婺剧口述史》系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批准号为(19WH50057 ZD)最终成果,并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全书分编导卷、白面堂卷、花面堂卷、旦堂卷、音乐卷、舞美卷、观众卷、附录卷,采访艺人140余位,文字300余万字,收录照片3000余幅,内容涉及婺剧历史、剧目、音乐、唱腔、舞美、民俗等各个方面。
该成果的主要学术贡献:
第一,为梳理婺剧发展历史脉络、构筑婺剧剧种理论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文献支撑。据笔者所知,时至今日,尚未有学者对婺剧做过系统、全面的观照和研究,更谈不上对婺剧剧种体系的思考。我们作此口述史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记录婺剧艺人的舞台艺术实践、艺术精神和历史记忆试图梳理婺剧发展的历史、建构婺剧剧种体系,以此凸显婺剧在中国地方戏剧种体系发展过程中的贡献和地位。
第二,有利于发扬光大婺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改变或缩小婺剧的艺术价值与其社会影响之间存在的巨大落差。婺剧历史之悠久、剧种种类之繁多、剧目之丰富、表演之古朴,在中国剧种发展史上都有指标性意义。由于受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婺剧艺人缺少向外扩展的观念和雄心,婺剧也因此缺乏应有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该成果的完成和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对改变这种状态、扭转这种局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三,为婺剧的当代发展和传承提供实践和理论上的支持。该成果选择的口述对象几乎都是75岁以上、演艺经验丰富的老艺人,其中多数系剧团的骨干和精英,其口述内容不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最接近真相的婺剧当代发展演进的史料集,是一部婺剧发展和传承必须依循或参考的经典文献。
该成果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评论说:“从这部口述史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婺剧老艺人所经历的艺术生活以及他们各自进行的艺术创造,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婺剧老艺人围绕具体的人、事件、剧目、创作现象等等所展开的艺术观照。那些最容易因人遗忘、因时废弃的婺剧艺术遗产,正是通过这样的记忆挖掘,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整理和记录。婺剧庞大的艺术体所可能面临的永恒遗憾,在口述史的写作中得到了及时的弥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评论说:“现在我们看到的这部口述史,就是作者通过大量直接访谈所获得的一手资料,它们恰如我们洞察婺剧当代史的一扇窗口,包含了大量真实、可信的材料。在我所知的范围内,这是20世纪 50年代以来第一次有人如此细致完整地采访且记录老艺人的艺术与人生经历。”该成果出版后,省、市各级媒体广为报道,《中国报道》记者葛建纲、王国灿报道说:“这部《口述史》,是集合了众多婺剧老艺人一生丰富演艺经验的谈艺录。也是婺剧发展转折时期由农民艺术向市民艺术衍变过程的回忆录,是对两代婺剧人新老交替演艺活动的具体描述,是一部辑录婺剧繁兴时代生存状态的历史文献,不失为两代婺剧精英集体成就的一部婺剧当代发展史。对有志于婺剧研究的学者们乃至戏曲学界都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浙江日报》记者李娇俨报道说:“全书通过140余位婺剧老艺人的口述、回忆,见证了国家级非遗婺剧的百年沧桑变化,也为认识和研究地方戏历史留下了珍贵的史料。”浙江人民出版社也因此成果荣获中华第八届优秀出版物提名奖。
作者简介
聂付生,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一级学科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地方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