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12月,第二十二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本届优秀成果奖共评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应用对策研究与科普优秀成果奖和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三大类299项,其中一等奖60项、二等奖179项、青年奖60项。获奖成果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重大命题,按照“真”“情”“实”“意”总要求,围绕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主线,立足浙江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伟大实践,聚焦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研究前沿,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发出浙江声音,彰显了浙江学人深厚的学术积淀、缜密务实的学术方法和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点击播放视频
成果
浙江大学毛丹教授等撰写的《“饭圈”观察:组织特征与圈内外关系》一文,2021年11月发表于《社会学研究》,获“第二十二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基础理论研究类)。
简介
论文聚焦于社会新群体及其社会结构融入度问题。具体选择“饭圈”(粉丝群)为对象,通过近三年田野工作研究这个群体为何与主流人群有时合拍、有时冲突,主要发现:第一,有规模的新群体的出现依赖社会转型提供系统机会,在社会从国家全覆盖型社会向国家宽覆盖型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家在保持党政管理权与公序良俗标准的前提下对娱乐业和娱乐群体的管理趋宽松,商业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趋强,以及由此促成的社会成就标准趋多元、趣味趋中产化等等,为“饭圈”的出现提供了结构性机会。第二,新群体的社会结构融入度取决于新群体是否充分理解和得当配置结构性机会,“饭圈”是主要依赖文化纽带、感情规训且与商业资本合作的类组织群体,形态介于正式社团与经常性聚合之间,有制度和日常规训,但更依托情感维持内部高黏性。它作为类组织群体充分使用了结构性开放机会,在面临社会压力时甚至有意识把外部合法性要求转为圈内规则,采取一些增加社会接纳度的策略和行动。但是,作为类组织人群在理解党政政策约束和按照公序良俗标准组织圈内关系与协调圈外关系方面很难避免乱象并招来社会排异。第三,对新群体的干预需要对应新群体的生发机制、组织类型及其行动特征,“饭圈”是附着于互联网大型平台组织的类组织,国家需要在较为传统的主流价值倡导和专项整治之外,转向通过约束平台组织、约束组织粉丝经济和明星经济的商业资本,才能规制“饭圈”在基本价值和行为规范方面接受社会公序要求,成为社会结构中的和谐构成。
该成果的学术贡献有三:在宏观社会分析上,首次提出依照国家干预社会的方式,把现代社会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国家全覆盖型社会、国家宽覆盖型社会、国家窄覆盖型社会,生产、更新、拓展了政治学、社会学关于“国家-社会”关系研究的基础性概念。在核心论题上,聚焦于粉丝群与社会结构关系,提出并论证了“饭圈”作为类组织群体,其社会接纳度既取决于群体把握社会转型所提供的结构性开放机会,也受到群体对政策约束的理解和按照公序良俗组织、协调圈内外关系的能力影响,将近年来关于“饭圈”的新闻式讨论提升为社会学的研究论题。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在消费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情感社会学等“饭圈”研究的传统视角外,提出了社会转型视角与新社会群体的视角,在田野观察方面同时采取了传统民族志和网络民族志两种工作路径,为研究“饭圈”提供了新启发。
该成果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力:在学术影响力上,论文先后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转载,2023年初经数据指标初评、专家评议、读者投票三个环节的评选,成功入选《社会学研究》首届年度“十大好文章”。在社会影响力上,论文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网易、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平台转载。在政策影响力上,研究契合国家对“饭圈”乱象的治理需求,以此为基础所撰写的研究成果先后被中央有关部门采纳。
作者简介
毛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省新型重点智库“浙江省共同富裕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