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了将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多年积淀的优秀成果共享给大众、传承给青少年,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浙江人文之美的浓厚氛围,从2021年起,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携手潮新闻·钱江晚报,共同策划推出以浙学少年团“文化寻根——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与你同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与报道,持续4年推出了“约会古今大先生”“约会千年古村落”“约会江南经典老行当”“约会古今名门家训”“约会当代诗路山水”“约会古今浙学名家”等6季60期报道,全网传播450多万,互动环节被省教育厅列为进入中小学校的全省性竞赛项目名单,吸引全省30多万青少年参与。
2024年“浙学少年团文化寻根”第7季继续出发,让我们一起“约会浙江考古文明”。
7月31日晚,动画电影《白蛇:浮生》在杭州印象西湖举办全球首映盛典。
这是一部很懂宋韵的作品,不仅在空间场景还原了南宋时期的市井,还在细节上重现历史:银子是束腰形的宋代银铤、茶盏是宋代的兔毫盏、“保安堂”医馆门口的针灸铜人也是宋代铸造的……
透过影片,一个立体的南宋临安城形象穿越时空,被众人细细观摩,深深铭记。
深度访谈
南宋临安城:繁华都市的历史再现
2023年11月,南宋商船“南海一号”事业重心转入全面保护、研究阐释、活化利用、展览展示、学术交流新阶段。自2007年12月22日被整体打捞出水,这艘沉睡海底八百多年的古船满载着金、银、铁、瓷器等文物,不仅填补与复原了南宋“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一些空白,更揭示了南宋经济与文化的辉煌。
作为彼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的都城临安(浙江杭州),是南宋繁华与开放的代表。绍兴八年(1138),南宋政权正式定都杭州,改名为临安府。南宋虽偏安东南一隅,但在杭州城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围绕临安城的考古发掘研究也成为杭州考古的重中之重。
参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浙大城市学院考古学系主任杜正贤著有《南宋临安城考古》一书,介绍了杭州城现今遗留的南宋时期各个重要遗址。在经历了二十余年的考古发掘后,南宋临安城遗址已初步再现了800多年前繁华都市的历史印记。
德寿宫 图源:视觉中国
1995年4月,杜正贤和杭州市文物考古所的同事得知太庙巷的拆迁改造工程已经开始,就和这一地块的开发商磋商,在工程开工前进行地下文物的考古发掘。“太庙巷因为南宋时在此修建太庙而得名,所以在该地段必然埋藏着南宋时期的重要遗迹。”杜正贤说。
同年5月20日,考古发掘正式开始。“刚开始挖的第一、第二条探沟都不是很成功,连续挖掘的这两个月可以说‘一无所获’。”杜正贤回忆,直到7月下旬,太庙东围墙的墙基终于露头。于是他们一路开掘,在8月下旬挖到了太庙的东围墙。用抽水机将遗址发掘处的水抽出来后,东围墙的面貌逐渐显露。紧靠着整个发掘区的东部,太庙东墙呈南北向,墙厚1.7米,残高1.5米。墙面规整,做工讲究,发掘了约90米长的围墙,还未见转角。围墙外侧连接着用“香糕砖”竖砌的南宋御街,路面保存完好,如同新造一般。
历时4个多月的时间,考古团队又接连发现了东门门址、大型夯土台基等遗迹。“此前中国封建王朝的太庙可以看得到的只有明清时期,如今杭州发现了南宋太庙遗址,可以说这是绝无仅有的。”杜正贤介绍。杭州紫阳山下发现南宋太庙遗址的消息传出后,国家文物局对此十分重视,经过实地考察以及权衡多方利害得失,杭州市政府做出“补偿建设单位,停止开发建设”的决定,并在遗址上建设一座融杭州历史文化和观赏活动为一体的南宋太庙遗址公园,成为城市地下文物保护工作的一大典范。
宋南迁后,在临安凤凰山麓老虎洞和乌龟山麓郊坛下先后建立了2处御用窑场,世称南宋官窑。
老虎洞窑址于1996年9月因洪水冲刷被发现,经过考古发掘后比较完整地整理出了窑址范围内的各种遗迹,包括不同时代的龙窑窑炉三座、小型馒头窑四座、作坊十座、澄泥池四座、釉料缸两口,可以较清楚地看到一个规模不大的窑场的组织形式和生产流程。
其中,部分作坊的建筑方式精良,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和等级。如九号作坊,是一座长方形的砖砌建筑,从现存遗迹可见,内部有备料、陈腐、堆料、拉坯、晾坯等不同功用的专门区域,是一个完整的制坯作坊。
南宋时期不仅用得精致,住得也精致。2001年,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发掘,是杭州乃至全国首次发现的保存如此完好的南宋时期中国古代南方园林。恭圣仁烈皇后宅用材考究,在遗址上发现了水池遗迹和精美的太湖石。
杜正贤表示:“临安是南宋皇城所在地,是历史感和烟火气交织的城市。南宋的韵味历经千年,影响着一代代人,也影响着我们现在生活的杭州。”
饮水石质水管 图源:视觉中国
博物馆专家说:见证中国陶瓷发展史巅峰
在中国陶瓷发展历程中,宋代是一个重要时期,其中,官窑是宋代创立的一种全新的陶政体制,直属朝廷“内府”管理,专为宫廷烧造瓷器用品。官窑的设立及宫廷用瓷的大量烧造使宋代制瓷业达到了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巅峰时期。
公元1138年,杭州成为南宋都城。为了满足宫廷的需求,南宋朝廷沿袭北宋旧制,设立官窑。作为宫廷的御窑场,其产品专门用于满足祭祀、陈设、宫廷饮食等方面的需要。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依托古窑址建立的陶瓷专题博物馆,由展厅和郊坛下官窑遗址保护建筑两部分组成。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南宋官窑青瓷造型端庄、釉色滋润,是我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
南宋官窑青瓷花口壶(郊坛下窑址出土):高26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8.5厘米。撇口六分花瓣,圆唇,束颈,削肩,圆腹,六棱花瓣形圈足,器身分六棱与口、足相一致,浑然一体。肩部堆贴对称的铺首衔环,黑灰色厚胎,质细,粉青色厚釉,大开片,足底无釉,垫烧,呈紫黑色铁足特征。总体造型流畅匀称,外观厚釉滋润如玉,为南宋官窑瓷器中的上品。
南宋官窑青瓷花盆(老虎洞窑址出土):高20厘米,口径23.5厘米,腹径21厘米,底径11.2厘米渣斗形。圆唇,口、颈呈喇叭状,斜肩,圆腹,下腹斜收,足外撇,足面刮釉露紫胎,略显粗糙,底心有一小圆孔。唇外贴饰一道水波纹,肩部、下腹各贴饰弦纹一周。施粉青釉,内壁釉色较匀,外壁釉色略泛灰,釉面有稀疏开片,薄胎厚釉,胎骨灰黑疏松。
南宋官窑青瓷鸭形器(郊坛下窑址出土):高17.1厘米,横10.4厘米。系鸭形器物保存下来了鸭首、颈部和鸭身前半部分。圆弧形鸭头,鸭嘴缺损,鸭眼为点状孔;鸭颈线条流畅,弧度舒展;鸭身上部有残存的凸起翅膀造型。整件器物内空,内外皆施釉,器形写实,比例恰当,生动逼真,艺术性强,可能作为香薰使用。
粉青莲瓣碗 图源:视觉中国
民间留言板:
杭州市湘师实验小学(萧西校区)开展“寻宋韵风雅 品经典美学”沉浸式教学融合课程,鼓励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寻觅在浙江大地上的“宋韵”遗迹。学生们身穿色彩缤纷的传统服饰,在南宋德寿宫、南宋官窑博物馆等地讲述宋代文化故事。
杭州市临平区光华外国语学校二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研学周以“梦回临安,玩转宋韵”为主题开展宋潮游园会。学生们身着宋制服装,沉浸式地体验宋人精致的生活:学拓印、踢蹴鞠、投壶、射箭、品香饮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探寻宋韵之美。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
●陈野等《宋韵文化简读》
●龚延明《宋学研究系列》
《宋代官制史》
●何忠礼《宋史研究博士文库》
《宋代制度史》
●包伟民《两宋历史文化读本》
《宋代研究文萃》
●应雪林
《宋韵文化生活系列丛书》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