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浙里·悦读 | 荐书(97)那些关于海洋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08-22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编者按:书香润泽心灵,读书启迪人生。“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自成立以来,举行了大量的阅读分享活动,一份份高质量的阅读书单持续更新。“荐书”栏目将继续根据各读书会荐书主题,择取优质好书与读者分享,让更多的人读好书,好读书,善读书,畅游知识海洋,实现精神上更高境界的“富有”。

观澜悦读会荐书主题:那些关于海洋的故事

海洋代表了什么?在一些人的眼里,海洋代表着冒险、代表着远航、代表着不羁的生活、代表着永不可测的未知。在另一些人的眼里,海洋代表着母亲、代表着归家、代表着心心念念的美味、代表着自由闲散的安全感。

可是,那都不是海洋的全部。海洋的故事斑斓多彩,海洋的传奇奇异各样。就比如一个万花筒,转过来是一个样子、转过去又是另外一个样子。

所以,去听听那些关于海洋的故事吧。浪子能听到归家的呼唤,勇士能听到冲锋的号角,老饕能听到口水的滴答,孩童能听到海螺的欢呼。

推荐一:《沧海钩沉:中国古代海洋文学研究》

作者:滕新贤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专门研究海洋文化的图书,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优秀海洋文学作品的充分论述,展现了我国古代海洋文学的发展轨迹、内容特点、语言特色,体现了中国古代海洋文学的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

作者简介

滕新贤,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应用文写作、现代礼仪、普通话、海洋文化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为上海市语言文字测试中心注册的普通话水平考试测试员、汉字应用能力水平考试辅导员。

读书笔记精选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基于地理因素提出“黄土文明”与“蓝色文明”的概念,并将中国归为前者,而此部书致力于推翻这影响文化史学界两百多年的判断,将中国海洋文学的薪火点燃,使之燎原,代代相传。

一个时代的文学总有其鲜明的标志性风格。《沧海钩沉》潜入海洋,将沉睡在海底的遗珠打捞,梳理了自先秦至清代灿若星群的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发展脉络。本书共有七章,每一章从发展概况出发勾勒出此朝代海洋文学的整体风貌,再结合此朝代富有特殊性的文学观念、文学体裁,从海洋的角度进行研究与阐发,反映中国人对海洋的认识、理解与想象;此外,每一篇章还会对经典作品进行意旨探源,如“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或对诗、词、赋等体裁作品进行题材上的分类与艺术上的赏析,并就其对海洋文学发展的意义进行客观评价。

阅读此书,仿佛经历一场海洋漂流。原来《诗经》中不仅有关雎的啼鸣,还有阵阵涛声;较为熟悉的诗人、词人笔下展现出如此丰富的海洋想象;国门洞开后,海洋文学作品亦成为爱国情怀的重要抒发载体......总之,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蕴含着“蓝色文明”,通过阅读此书,我们可以更好了解、发扬与传承。

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  高舒涵

推荐二:《海风下》

作者:蕾切尔·卡逊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首次出版时间:1937年)

内容简介

《海风下》是卡逊“海洋三部曲”的开篇之作。这本书整体分为三个部分:描写海岸上生物的“海洋边缘”,讲述海洋的“海鸥的路”,以及写深渊的“河海之交”。每一部分中,她都会记述某种海洋动物,比如海鸥、鲭鱼、鳗鱼。这三部分互相交织,呈现出海洋及其互相依存的生物共同构成的生态图景。这部字里行间充满了生命力的作品巧妙地向我们介绍生态系统的结线,让我们了解大海边缘生命的流动与循环,以及海洋、海鸟、鱼类无尽的美与神秘。也成为后世自然写作的标竿。

作者简介

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美国科普作家,海洋生物学家、世界环保运动的开拓者之一、现代环境主义的前驱,被誉为“环保运动之母” 。其代表作《寂静的春天》被看作是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开端,引发了现代环保运动,极大改变了全世界的环境观念。

读书笔记精选

我们熟悉海面上的蔚蓝和平静,却对海洋深处景色和生命知之甚少。书中我们在海风的吹拂下,透过作者充满诗意的笔触,将目光一路追随至深海,一幅雄奇壮美的海下图景尽收眼底。

作者首先生动地刻画了海滨上海鸥艰难而义无反顾的迁徙之旅,其次用冷静且温和的笔调描述了远海中“大鱼吃小鱼”残酷的猎杀法则,最后透过深海里鳗鱼由海水到淡水再回归海洋中的轮回向我们传达出生命的美妙。

在书中不仅有海洋学家的观察、哲学家的思考还有文学家的表达、艺术家的想象。翻开此书就如同置身于神秘而广阔的深海之中,这里没有钟表或者月历,你感受到的只有潮水涨落、生命息止。我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颗星球,那么海便是心灵的所在。

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  王芳

推荐三:《海洋深处:“埃塞克斯号”捕鲸船罹难记》

作者: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8月

内容简介

1820年11月,美国捕鲸船“埃塞克斯号”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面上遭到一头巨型抹香鲸攻击,不幸沉没。二十名船员乘坐三艘小艇逃生。由于害怕碰上南太平洋诸岛传说中的食人土著,船员们舍近求远,驶向东边3000英里开外的南美洲。他们在大海上漂泊数月,最后在南美沿岸被其他船只发现时只有八人幸存,而这些人之所以能活下来,是因为吃了死去同伴的尸体。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本书即是关于这一事件来龙去脉的完整记录。

作者简介

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Nathaniel Philbrick)是美国著名历史作家,在美国近代史与北美航海史领域著有多部非虚构作品,曾凭《海洋深处》一书荣获200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出版于2006年的作品《五月花号》入围当年普利策奖决选名单。他还著有《海洋荣耀》《邦克山》,以及《为何阅读莫比-迪克?》等作品。

读书笔记精选

海洋中的巨大生灵在哀鸣,当人类对他们赶尽杀绝,他们也会露出獠牙。文章的最开始就不厌其烦地讲述了南卡塔开特这个地方的捕鲸历史,他们在陆地上平静地生活,在海洋中残忍猎杀。

19世纪的欧洲伴随着机械工业的进步与城镇的发展,对于燃油和润滑油的需求日益扩大,还没有出现石油的时代,鲸油成为了最好的替代品,捕鲸人这一职业应运而生,鲸也被贴上了死亡的标签。谁也没有想到,一条充满着智慧与恨意的鲸出现了,给予了贪婪的捕鲸人,当时的埃塞克斯号与船员致命的一击。书中以倒叙的方式,在开头就说明了,埃塞克斯号沉没的海难震惊了当时的社会。

人与自然的斗争之后是人类自身的斗争,但是,从来都是人类自己毁灭了自己。如果说《少年派》中的派将人比喻成了动物为我们讲述了漂流中的人性残酷,那么在这里,幸存的八个人上演了一场人性本恶,以相互蚕食来满足生存的本能。在极端条件之下,人会有“杀戮自己”的感觉,这是“不分是非、甚至是邪恶的生存的需要”。生存需要之下,一切的社会礼饰与奉献之心都荡然无存,针对这一事件,后来的人们对此进行了无数的争论,然而对于最终幸存的人来说,这些记忆将是噩梦在头脑中无数次重演,冲击着他们的良心。

《海洋深处》包含了对于生命尊重,也包含了对于人类极限的道德观挑战,我们都是猛兽,即使是温驯的抹香鲸也能够疯狂地报复,即使是弱小的人类,在临近死亡的边缘也可以抛弃羞耻心和道德,做一个刽子手。本书是记录,是回忆,也有那撒尼尔·菲尔布里克的评说,探究,它不仅仅是对一次悲惨的海难事件的描述,更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在面对残酷的海洋时,阶级、价值观、人种、领导力甚至文化都会以一种比在安稳的社会中更加可怖的方式展现出来。在自然面前,人类是如此的渺小。当我们试图伤害自然的时候,也是在毁灭自己。

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  金嘉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