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浙江传统体育文化之武术民俗活动(五)

发布时间:2024-08-22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存与斗争实践中不断累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兴旺下来的一个优良的传统体育健体强身项目。传统武术主要流传于民间,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民俗文化也和武术相关联。民间武术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与其融入了民间民俗生活有很大关系,从而助长了它的生命力。民间武术的生存环境是以农村为主的民间,习练群体以民间社会人士为主。因此,它孕育了很多具有本地域特色的武术拳种、体系,并衍生出很多与武术相关的民俗体育活动,淋漓尽致地呈现出了其以武术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底蕴。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民间的武术活动常常以民间游艺的形式在农闲或庙会期间表演,娱乐百姓,成为约定俗成的民俗活动中的一部分,反映了武术浓厚的民俗色彩。例如舞狮、藤牌舞、掼牛、船拳、五常十八般武艺等活动都与武术相结合在一起,讲究武术功底,要求身法、步法等。这些民俗体育文化遗产,均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不仅丰富了百姓的日常生活,而且成为具有历史记忆的文化遗产。

五常十八般武艺

五常十八般武艺为家住五常的明代大臣洪钟所创。相传洪钟退隐故里后,发现不少乡民在忙完农活后无事可做,游手好闲者打架滋事时有所闻;于是,他将为官时带兵征战的兵器与生产、生活工具结合,改制出一些独特的器械,并创编武术套路一百零八法,教乡民演练,以强身健体、保乡御敌,同时改良民风。这些武术套路,以后被称为“五常十八般武艺”、“五常拳灯”。

五常十八般武艺由十八般古兵器及各种流派武术表演演绎而成,是五常民间自发操练,群体传承,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文化遗产,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中华传统民间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传统武术和竞技项目。

一、五常十八般武艺的历史起源

五常十八般武艺最初是洪钟带领道社庙附近村民习武、以武为乐的强身健体活动,逐渐扩展到其他村庄。五常之所以产生十八般武艺,除了洪钟的兵事阅历外,西溪一带悠久的屯兵演武历史也是重要因素。

五常十八般武艺在其发展历程中也吸收了外地的武术营养。如晚清时浙北石门县沈氏兄弟亲自传授了五常村民大洪拳、小洪拳、杨家拳和四门拳等。第二年,沈氏兄弟从家乡带来一套铁制器械,于是五常除原有的十八种木制兵器之外,又增加了三节棍、短刀(马刀)、铜棍等。

1937年12月,日军侵占杭州,余杭,日寇铁蹄下拳灯活动无法进行,直至抗战胜利后才恢复。20世纪50年代起,拳灯渐趋式微,“文化大革命”给五常十八般武艺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练武活动受到禁止,武术器械被抄没,差点付之一炬。直到2003年,武术教练章建华在五常村委会和一些老艺人的配合下,对“拳灯”相关武术进行挖掘、研究,梳理出各种操练套路,定名为“五常十八般武艺”。2004年,五常村正式恢复武术团队,取名“杭州西溪(五常)民间武术队”。而后,武术队参加了各种民俗活动的表演和武术赛事,获得了社会的一致认可。

二、五常十八般武艺的特点

1、与生活密切相关

五常十八般武艺的器械通常有十九件,不少源于生活中的器具,或与农具相似,如:文耙几乎就是晒谷用的木齿耙;武耙与当地的鱼叉相似;笔艺爪源于文房用品;金刚伞以雨伞改制;刀类虽是古代军中制式兵器,却与五常水乡的船桨十分相像。

五常十八般武艺贴近农村生产、生活和文化活动,当地群众有自然的亲切感。以往在五常,常可见到年轻人劳作小憩时,兴致一来就挥起谷耙、扁担舞弄一番。

2、融娱乐、健身、竞技于一体

按《中国古代武术》中的分类,五常十八般武艺属套路类武术,融健身、防身、竞技和观赏于一体。它与搏斗类武术或旧时街头卖艺的武术表演都有本质的不同。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较好,五常一带人们在劳作之余产生了对文化的渴求,于是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如拳灯、船拳、龙舟、舞龙灯等。国泰民安,百姓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才会有节庆,才会出现庙会、灯会等民间文娱活动。回顾五常十八般武艺的历史也可以发现,其发展与社会环境稳定与否密切相关。

3、在民俗活动中延续发展

五常十八般武艺的主要活动平台是节庆和庙会,这些民俗活动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传承纽带。

(1)元宵节

元宵是春节后的第一个节日,历来极为隆重。五常一带元宵灯会上的武术表演气势雄浑、器械丰富、动作激烈、套路繁多,是后来融入灯会的。踩街相当于元宵灯会的开幕式,踩街队伍由十八般武艺表演打头,流星开路。

(2)庙会

庙会是地域性的集体庆典,旧时五常一带颇为流行。庙会活动中,十八般武艺除在踩街时展示外,也在固定场地表演。巡游、踩街时,人手一器,边走边舞。据悉五常十八般武艺团队在蚕王庙会、龙王塘庙会、蒋相公庙会、兴福庙会、白庙包公庙会以及长桥方山庙会、蒋村三方庙庙会、仓前张老相公庙会、余杭天曹庙会、良渚东岳庙会上都表演过。

(3)端午龙舟胜会

端午节的龙舟胜会是五常一带闻名遐迩的民俗盛事,也可以说是迎奉龙王的水上庙会。参加龙舟胜会的龙舟多种多样,最吸引人的是满天障龙舟,又称全彩龙舟。这种龙舟两舷插着木制的"十八般兵器",其式样与五常十八般武艺的器械几乎一模一样,只是为与龙舟匹配而尺寸较小。

三、五常十八般武艺中的武术内容

1、五常十八般武艺的器械种类

“十八般武艺”一词始见于南宋华岳编的兵书《翠微北征录》,指的是使用兵器的技能,与之对应的武器则为“十八般兵器”。施耐庵《水浒传》所说的十八般兵器则是"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叉";清代民间列十八般兵器为刀、枪、剑、戟、镋、棍、叉、耙、斧、镰、钩、拐、鞭、锏、锤、抓、弓箭、藤牌。

五常十八般武艺演练使用的器械,最基本的有十八种、十九件。其样式有的与古代军中制式兵器相同,有的与当地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器具相似,还有一些是民间流传故事中人物所用的家伙,体现了五常十八般武艺发展过程中多种文化元素的融合。

五常十八般武艺所用器械已非征战所用的武器,但习惯上仍称"五常十八般兵器"。这些器械以木制作,供练习和表演、娱乐之用,实际上是兵器模型。最基本的有十八种、十九件,绝大多数为长杆兵器,大体可分为以砍刺为主的带刃兵器(大多带刃)、以击打为主的兵器(大多带槌)和砍击结合的其他兵器(刃槌兼备)。

2、五常十八般武艺的基本套路

五常十八般武艺使用的器械独特,种类繁多,相对应的武术套路各有特点,但都可分为亮相、展开、收势三个阶段。

十八般武艺表演上场后并非立即开打,而是先“请手”,表演者端立持械,向观众拱手致意;如果双人对演,还要互相拱手,表达以武会友、向对方请教的谦恭之意。“请手”后敏捷地摆出一个武术步势,是亮相的造型,然后各种套路次第展开。

套路展开大体分上、下、前、后、左、右、正、侧等方位,有攻有守,转换自然,随着锣鼓节奏越来越激烈。有趣的是,砍杀用的刀斧类,除对练外,最先的套路是慢条斯理的磨砺动作,大有欲善其事、先利其器之意。

最后是收势,鼓手在鼓沿一记猛击,锣鼓戛然而止。息鼓而未偃旗,表演者收拢器械,恢复常态,再次向观众拱手施礼谢幕。

3、五常十八般武艺的基本阵法

阵法是古代征战中的兵力布置和运用方法,往往有出奇制胜之功。五常十八般武艺也讲究阵法,这在武术竞技中较为罕见,也是五常十八般武艺的一大特色。

五常十八般武艺阵法与军事层面作战用兵的布阵不同,基本性质是展示,阵势实为各个方向的一套动作,按其表演规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各种器械操练和表演中展现套路的程序,分为东(左)、南(前)、西(右)、北(后)四门,按东、南、西、北顺序完成以横扫为主的各个动作。

二是多种器械对仗,如文耙、武耙、阴镋、阳镋四种兵器共同表演,为“文武阴阳阵”,现在也称“组合阵”。先是各自单独表演,继而文、武耙和阴、阳镋两两对打,然后四种兵器“混战”。

三是所有器械一齐上阵大战,称“威武阵”或“五常十八般武艺大操练”,各种乐器共同演奏,气势壮观,令人震撼。“威武阵”既是十八般武艺表演的压轴高潮,也是表演者向观众致敬的集体造型。

五常十八般武艺阵法在元宵灯会、庙会踩街巡游中充分展示。以武术表演为主的拳灯队伍,在行进中还要排出“前阵”、“梅花阵”、“单元阵”、“行路阵”、“一字长蛇阵”、“五连阵”等十多种队列。

4、五常十八般武艺的器乐伴奏

古代征战必有击鼓鸣金作为战斗的号令,击鼓而进,鸣金而止。五常十八般武艺演练同样不能缺少器乐伴奏,鼓乐起着指挥表演、烘托威势、营造氛围的作用。

五常十八般武艺中的锣鼓演奏,以往称“拳灯鼓”,又称“长拳鼓”,乐器为锣、鼓、钹,锣和钹以鼓声为指挥节奏的信号。

所以,五常十八般武艺集健身、防身、竞技和观赏于一体,与传统武术一脉相承,现已成为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

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成果

成果名称:浙江传统体育文化之武术民俗活动

负责人:程伟强

推荐单位: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