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2024年3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13次提及“养老”,再次指出要大力发展养老金融。同年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出台《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要“加大对养老产业、银发经济的金融支持”。2024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持续推进“老有康养”,高水平建设金融强省。2024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金融支持养老产业是坚持人民至上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内容,浙江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和银发经济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和重要举措,在区域金融改革、金融创新、金融生态优化、康养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为建设养老产业金融强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当前我省养老事业和康养产业发展滞后于市场需求,难以充分支撑浙江银龄居民“衣、食、住、行、康、养、医、体、娱、学”等多元养老需求,亟需通过多方位的金融支持,促进养老产业现代化和金融资本的有效配置。
1. 完善资本参与机制,优化养老产业金融生态。养老产业的公益性和轻资产特征导致省域资本市场难以发挥配置作用。一是通过“养老金融+养老服务”“养老金融+康养管理”“养老金融+数字医疗”“养老金融+智慧监护”探索养老金融与养老产业的深度协同,逐步形成以养老服务为核心,涵盖医疗健康、护理医院、康辅器具、老年用品、医疗美容、旅游娱乐、宠物消费等多元化的养老产业与衍生产业生态以及联盟平台,提高养老产业盈利能力和效率。二是明晰政府与市场资本的参与类型,即政府主要通过财政收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和养老专项再贷款等投资普惠型养老服务企业,并积极引导私人和社会资本进入养老领域,提高市场化养老服务体系总投资中金融机构险资的投资规模和占比,推进政府由承担者向引导者和监管者转变。三是加快建设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和资本投资效益相匹配的产融结合机制,拓展智慧康养、康复护理、适老化改造、中医药和保健品产业、家庭医疗器械等多领域企业融资渠道,除传统IPO、债券融资外,可采用REITs和私募基金手段为养老产业提供融资。
2. 大力发展耐心资本,匹配养老产业长周期属性。耐心资本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特点,这与养老产业的特性高度契合。一是扩宽耐心资本来源,积极创造条件吸引社保基金、养老金、企业年金等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长期投资和布局,并加强投资监管和风险控制,保障耐心资本的安全稳健运行。二是吸引耐心资本支持养老产业链延伸项目,引导和激励更多的保险资金通过直接和间接股权投向养老产业重点领域、养老衍生产业、养老产业上下游康养行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并由此带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促进我省银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是协同耐心资本,发行和用好养老产业专项债或超长期特别国债,推动具有医疗和看护功能的养老设施及数智康养平台等养老服务项目顺利实施和运营。
3. 强化信贷支持功能,加大引导基金投放力度。银发产业普遍拥有巨大融资需求,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和完善养老产业引导基金建设对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拉动居民消费促进银发经济和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加大养老信贷的政策支持力度,对养老产业项目贷款给予建设补贴、风险补偿、专项贴息、财政奖励、减税降费等支持,通过引入融资担保机构和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担保基金、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信用增进作用。二是针对涉老企业轻资产项目以应收账款和设备投资为主的实际情况,鼓励银行机构探索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轻资产项目提供债权融资路径,开通养老信贷审批绿色通道,缩短贷款审批流程,扩大抵质押物接受范围,提高涉老企业贷款的可得性和便利度。三是由政府、金融机构、涉老企业或组织合力注资成立养老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子基金或多期引导基金,并交由专业资产管理机构进行运营管理,通过设计清晰的退出机制确保政府引导基金在实现既定目标后能够把养老产业的产业化部分交给市场,以满足我省老年人中高端需求。
4. 践行分层分类养老服务,合理分配养老资源。2025年,预计浙江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1500万,养老产业市场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建议:一是发展流动型养老服务,以精准感知和精准聚类为前提主动上门了解老人需求,为不同社区老人特征提供定制化、优先级分明的养老服务,并实时监测以实现精准服务。二是政府主导下补齐农村养老产业发展短板,利用交通网络以流动服务车等形式,保障农村老人医疗、文化、安全和法律等刚需养老服务的落地实现,进一步化解城乡普惠型公共养老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三是建立省政府、区企业、现居社区、家庭在养老服务决策机构的引导下的养老资源共享机制,完善餐食、护理、慰藉、医护等普惠型养老服务共担机制,逐步形成供需均衡的城乡养老耦合机制,避免因单一主体过度承担服务责任而造成的养老资源短缺和养老服务质量低下。
5. 引导优化企业管理,增加合格主体规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浙江共有经营范围包含养老的在业企业2万多家,但多为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现象较为突出,养老产业商业模式简单且重复率高,这导致养老产业金融投资企业覆盖率有限、地级市层面符合要求的项目略显不足。一是要区分普惠型与市场化的健康养老商业模式完善养老行业和养老衍生产业的标准和规范,引导不同养老企业完善会计监督制度和内控制度,提升经营规范性及融资可得性。二是要推动养老民营龙头企业培育工程,由民政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管理,梳理、发布优质养老产业项目和企业名单,为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三是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康养结合的涉老企业数字化服务项目和本地的数智康养产业联盟,为养老产业金融投资提供更多的合规目标主体,带动本省养老产业的繁荣发展。
6. 持续优化供给侧结构,增加涉老产品供给。一是引导金融机构深入调研了解浙江现居老年人的养老投资需求和客户群体画像,研发设计补充长护险、特定养老储蓄产品等普惠养老金融产品、并加强养老金融服务产品的宣传推广。二是基于老年人康复期和安宁期不同风险偏好,创新兼顾稳健性、收益性、灵活性和长期性的养老理财、养老基金,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进一步改进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等个性化、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金融产品,满足养老理念转变下的居民养老投资需求。三是创新涉老信托产品和模式,根据服务重点和适用场景助推更多医疗信托、遗产信托、慈善信托、特殊需求信托、资产保护不可撤销信托等多元化养老金融产品。伴随养老市场空间的打开特别是金融资源的倾斜,浙江养老产业将呈现服务易获取、内容多元化、价格可负担的现代化养老产业生态,成为推动中国特色养老产业金融发展之路省域实践的先行示范。
作者简介:
喻贞,浙江财经大学盈阳金融科技学院,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市场、产业经济、科技金融等。
黄文礼,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融风险管理、资产定价、金融科技等。
王博,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课题信息:本报告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产业结构升级对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CYJ014)资助。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