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一年里秋季的正式开始。“秋”意味着暑去凉来,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立秋”带来的首先是天气的变化。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下降,正如谚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贴秋膘
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进行对比、检验肥瘦。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是以胖瘦做标准,体重减轻叫“苦夏”。瘦了当然要“补”,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大部分的百姓家会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则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北京人所谓的“贴秋膘”有特定的指向,即吃烤肉。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炙子”是一根一根铁条钉成的圆板,下面烧着大块或松木或果木的劈柴。将羊肉切成薄片,由堂倌在大碗里拌好佐料(一般由酱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点水组成)交给顾客,由顾客用长筷子平摊在炙子上烤。“炙子”的铁条之间有小缝,下面的柴烟火气可以从缝隙中透上来,不但整个“炙子”受火均匀,而且使烤着的肉自带柴木清香;上面的汤卤肉屑又可填入缝中,增加了烤炙的焦香。过去吃烤肉都是自己烤,因为炙子颇高,只能站着,或一只脚踩在长凳上。大火烤着,外面的衣裳穿不住,大都脱得只穿一件衬衫。足蹬长凳,解衣磅礴,一边大口地吃肉,一边喝白酒,很有点剽悍豪霸之气。吃烤肉时,满屋子都是烤炙的肉香,这气氛就能使人增加三分胃口。吃烤肉,一斤、斤半、二斤、二斤半的,依据自己的饭量而定;自己烤,嫩一点、焦一点,可以随意;最主要的是,烤这种烹饪方式本身就充满乐趣。
咬秋
立秋除了“贴秋膘”,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和“咬春”一样,人们信赖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早在唐宋时,人们在立秋这天就要用井水送下7至14粒红小豆,并且必须面朝西而立,是为了祈求秋天不得腹泻等症。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习惯》中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朝时期,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消除暑气、避免痢疾。
在江浙等地,“咬秋”又被称为“啃秋”。江苏等地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则要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
农人的“啃秋”则更为豪放:他们或在瓜棚里、或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对丰收的喜悦吧。
摸秋
在农村,小偷小摸不乏其人,农民为了不让人偷瓜摘果得搭棚看守,唯独立秋这一天夜晚例外,若遇人摘瓜果则不干涉。这是从古时传下来的习俗,叫“摸秋”。人们悄悄结伴去别人的瓜园菜地里摸回各种瓜果、蔬菜。这天夜里丢了“秋”的人家,不管丢多少,也不会追究,即使发现了,也要当作没看见,甚至还有暗中帮忙“摸秋”“逃跑”的。据说,如果在立秋夜里不丢点“秋”,那还不吉利呢。
立秋这天夜里,很多还没有生小孩的妇女,会在姐妹们的陪伴下到瓜园菜地里去摸瓜豆。传说如果能摸到南瓜,就容易生男孩;能摸到扁豆,就容易生女孩;如果能摸到白扁豆,那就更吉利了,不但能生女孩,夫妻还能白头到老、幸福一生。这些当然都是美丽的传说,没什么科学依据,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摸秋不能带照明器具,只能在黑夜里用手摸,摸得到是运气,摸不到自认晦气。因为摸秋要慢慢摸、进度慢,所以常有人埋怨对方做事慢说:“看你像摸秋一样!”
立秋防痢疾
在杭州一带,立秋这天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每人一个秋桃,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再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如此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在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立秋时分,很多老皇历中都标出详细时间),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弭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渣”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
这些食俗大都是民间传承下来的防痢疾习俗,足见我国劳动人民对秋季腹泻的提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