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换个角度看西湖

发布时间:2024-07-04

|

来源:之江策

浏览:

作为宋韵文化的重要承载空间,世界遗产“杭州西湖”以其丰富的景观元素、独特的营造手法、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享誉世界的“东方文化名湖”。

北宋时期,西湖胜地的繁华已为人瞩目,其优美秀丽的风景与莺歌燕舞相得益彰,将杭州装点成了人间天堂。至宋室南渡后,定都杭州,面对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境地,西湖便成为了南宋文人墨客情感寄托的所在,真正成为“天下景”,达到了西湖发展史上的顶峰。

两宋期间,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仁人志士的足迹遍布西湖的秀水山川,这些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宋代遗迹,为西湖增添了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更赋予了西湖隽永绵长、云蒸霞蔚的宋韵文化,使西湖成为杭州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之一。

毕竟西湖六月中,让我们一起来换个角度走进西湖。

南宋时期,繁荣的社会经济和文学艺术极大地推动了西湖的迅猛发展和深刻变化。在此过程中,西湖的自然景观在空间布局和文化氛围上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风格特征。

如今,西湖已成为一处融合了精神追求和审美欲望的理想化自然典范,其中散落着众多与富饶精致的宋代相关的遗存古迹。这些古迹以其显著的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特征,传承至今,依然闪耀着历史的光辉。

如“西湖十景”题名景观,始于南宋画院的画师们因景作画、因画题景的创举,其开创了园林题名点景风气之先,更成为南宋文人墨客的灵感题材,闻名遐迩,历代流传。

其中,苏堤春晓的“桃柳相间、绿草茵茵”多层次植物景观凸显了西湖春意盎然的美景。另一处“曲院风荷”则以夏日观荷而著名,荷香与酒香四处飘溢,营造出“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意境。而“柳浪闻莺”至今依然保留了传统的柳林特色,漫步其中,且行且听,柳丝拂面,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事实上,山清水秀的西湖更得益于世世代代君臣的疏浚、保护。从唐代刺史李泌开凿六井,到白居易治理严重淤浅的西湖,再到北宋苏轼对西湖进行清淤,建设长堤,这些利民工程不仅改变了西湖的整体景观格局,而且不断丰富了西湖的空间层次和自然韵味。

又如南宋皇城遗址等诸多珍贵的宋代历史遗存,其凝聚了一个时代的厚重历史底蕴。南宋皇城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倚借自然山水建构皇宫的典范。其涵盖了杭州优质的自然资源,背靠层峦起伏的凤凰山,东南临气势磅礴的钱塘江,西北近美不胜收的西湖,集江湖汇观之佳境于一处。

以大内御苑为例,其布局较之北宋更为精巧细致,因山就势,画栋雕甍,覆以铜瓦,巍峨壮丽。御苑内效仿西湖一景,巧妙地将飞来峰、冷泉等元素融入其中,布局方式极具画面感,引领了整个皇城与西湖山水之间的交错融合,形成了一座风景优美的山地园林。

许多古籍中还记载,皇城御苑内花木繁盛,花色艳丽,香气扑鼻,亭榭造景别致。这些景观为皇帝及后宫嫔妃们营造了临水饮酒、纳凉消暑的雅致环境。

如今的凤凰山,虽已不见琼楼玉宇,但行走其中,依旧能感受到山势雄峻、峰峦秀美、石林耸奇,古藤缠绕、四季风光旖旎。这里承载着杭州古代文明的深厚内涵,见证了古今之际的时代变迁,是杭州南宋文化遗存古迹最集中、最丰富的地方,也是杭州打造宋韵文化金名片的核心文化景观。

同样,西湖的发展过程也离不开文化的推动。西湖不仅承载着历史,更融合了多种文化意象,成为独特宋韵文化与自然环境的深度交融之地。

如穿插在西湖群山之间的亭台楼阁、佛塔造像、摩崖石刻,这承载着历史的印痕与记忆。还有众多历史人物埋骨于西湖畔,如岳王庙、张宪墓等爱国将士的墓葬,以及隐逸文化代表人物林逋墓、诗人孙花翁墓等,这为柔美的西子湖增添了些许庄严肃穆的气氛。

在圣果寺遗址内,宋高宗赵构手书的“忠实”二字,字迹高古敦厚、典雅含蓄,在宋高宗以及宋代摩崖石刻中属罕见珍品,堪称宋代御书题刻的精品。这些摩崖石刻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其见证了西湖丰厚的文化积淀。

更有现存大量与西湖相关的诗词,呈现出了多种西湖意象,展现了审美、文化、习俗等多个层面的文化蕴涵。如宋末词坛四大家之一周密所著诗词《木兰花慢》,以独特感受全面展示了西湖十景的空间形态和自然景致。柳永的《望海潮》则从多维宽广的地理空间落笔,渐次叙都市之繁华,感钱江之壮阔,赞市民之殷富,进而聚焦西湖山水,描绘西湖物象与文化内涵。

假如你现在是南宋末年词人活动社团“西湖吟社”的一名成员,那一定参与过西湖交游唱和词乐创作。

交游唱和词乐是许多词人悠然自得之境与西湖这一方锦绣山水之景相结合的产物。其之所以在南宋兴盛,是因为宋室南渡后,政治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影响着每一位文人志士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因此,其人借词来赞美西湖四季旖旎风光、抒解战乱之苦、致以爱国情怀。

除了“西湖吟社”,南宋还有以杨万里主盟的临安诗人群、王禹偁主盟的“白体”诗人群等,其或寄情于山水、或自我宣泄、或抚慰心灵,共同促进了南宋词体的快速发展。

另外,从古至今,杭州的人们也一直承袭了正月、春节、端午、乞巧、中秋、观潮等传统节日的庆祝习俗。

每年中秋节的夜晚,当明月冉冉升起,斑驳的光影正好透过凤凰山月岩顶部的月窦,照射在岩石前的桂月池中,点点光束在水池中移动,金风荐爽,玉露生凉,圆月圆窦,月影水影,天上水中,丹桂香飘,形成“月循窦中入,地下玉镜旋”的妙景,充满了诗情画意,是难得一见的圆月胜景。

再说说南宋时期的端午节,这一天,宫中会摆满数十个大金瓶,内插葵花、石榴花、栀子花等,芬芳四溢。后宫嫔妃会被赐五色葵榴、金丝翠扇、真珠钗符、香囊佩带等物。大臣府邸被赐香罗、蒲丝、艾朵、巧粽等物。而平民百姓,不论大小之家,都要焚烧午香一月,家家户户都会悬挂艾草以祛除毒气毒虫。

在端午节,必须吃上口粽子,《梦粱录》《武林旧事》等宋代笔记中均记载了“糖蜜巧粽”“果粽”,可见当时的粽子以甜口为主。换言之,如今江浙一带深受喜爱的咸粽,在宋朝并不常见。

春节作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其放爆竹之俗盛行至今,《东京梦华录》中所描述的“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指的就是宫廷高墙院深燃放爆竹的声音都传到了宫外,在西湖边都能感受到宫中热闹、喜庆的氛围。

王安石的作品《元日》中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等都体现了爆竹是南宋正月最具特色的民俗事象之一。在当时,欢度正月有着一系列丰富活动,如家家户户、男男女女穿新衣,拜天地拜祖先;士大夫之间相互间写卡片道贺等。

这些丰富多彩的岁时节日,融合成了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如今,浙江正朝着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砥砺前行,如何梳理西湖风景名胜中的宋韵文化元素,体验和感知两宋时期的西湖风光和文化特色,让宋韵文化在转化过程中更容易贴近民众,更便于古为今用,使民众更易于体悟宋韵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西湖连接着一个时代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为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规划了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面发掘西湖宋韵文化,要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长程的观察视野、更开放的文化气度,全面、客观准确提炼西湖历史资源的精神特质和时代价值,让传统西湖宋韵与当今文化创造活力相融汇并不断绽放精彩。

只有通过深化西湖宋韵文化的保护与创造性转化的模式,运用多种形式擦亮西湖宋韵符号,才能让具有西湖辨识度的宋韵文化可见、可感、可传承,让流淌千年的历史文脉焕发出新的活力,让每一位来到西湖的朋友都能感受到南宋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恰如“有源之水”,滋养着人间天堂杭州。

作者简介:

曹贝贝,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凤凰山管理处工程师。主要从事植物造景与种植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园林花境植物选择与配置研究、西湖宋韵文化研究、风景名胜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管菊芬,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凤凰山管理处文博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文物研究保护、西湖宋韵文化研究、风景名胜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