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温州作为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成功探索了改革开放基本路线,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在这一过程中,1983年2月,温州永嘉桥头钮扣市场经批准正式营业,成为全国最早的农村专业市场之一。那么,温州永嘉桥头人是如何从“小商品”出发,凭借纽扣这一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创造出了“大市场”的呢?“小商品,大市场”带给我们哪些启示?今天,我们该如何“续写创新史,实现新飞跃”?
一、探路:改革开放浪潮的掀起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温州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是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源地,是改革开放的探路者。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浪潮中,1982年,温州出现了首个创业高潮,个体工商企业超过10万户,30万经销大军开始奔波于全国各地。随着温州人走南闯北,商品专业市场布往全国乃至全球。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温州形成了十大商品产销基地和农村专业市场。
1983年2月,永嘉县桥头钮扣市场经批准正式营业,成为全国最早的农村专业市场之一。随之,纽扣市场、低压电器市场等一批日用消费品市场相继兴起。这些市场的兴起汇聚了稳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催生了前店后厂模式,进而促进了温州日用小商品市场的形成。最终,温州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方式专业化。这种模式也被称为“温州模式”。
二、突破:桥头纽扣市场的形成
改革开放前的桥头:车站人群集中点
在纽扣市场诞生之前,桥头纽扣市场的起点原本只是一个班车站点。由于这里经常聚集了众多候车者,一些人便开始在附近空地搭建木头架子,铺设塑料布以遮风挡雨,并摆摊售卖一些农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热闹的“马路市场”。
1976年,塑料丝工艺编织业在桥头蓬勃发展,有人开始把塑料丝编织品带到桥头街西首的桥上摆摊出售。同时,随着尼龙钥匙链、尼龙网袋、皮革表带、发夹、人造革手套等小商品不断涌现,更多的人开始在这里摆摊经营,这里就逐渐形成了最初的小商品市场。
随着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人们对食物的需求逐渐得到满足,穿衣打扮开始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纽扣作为服装和纺织品中不可或缺的配件,其实早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桥头就出现了一些从事纽扣制作的家庭小作坊。
马路市场的形成:能赚到钱就有人愿意去做
1979年春,桥头最早出现了两位纽扣流动摊贩,摊主来自黄岩,主要经营铝皮扣和铁路扣。同年8月,两个从事弹棉花行业的桥头人从台州黄岩带回了一批积压的纽扣,开始在桥上售卖,这些货物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当地人见此商机,纷纷效仿,前往黄岩、嘉善、苏州等地进货并倒卖。然而,当时工厂生产的产品不能直接由私人售卖,必须供应给百货公司或供销社。不过,由于工厂货物积压,一些供销员能够在一级站和二级站获取积压货并自行售卖。因此,桥头时常有供销员售卖塑料编织工艺品、表带、珠光扣等小商品。
1979年,桥头的一些人看到了纽扣的商机,开始从二级站点获取积压的纽扣。得知苏州的纽扣价格低廉后,便前往苏州进货。看到纽扣销售迅速且利润可观,更多人开始寻找进货渠道,在路边摆摊售卖。纽扣迅速成为畅销商品。于是,桥头人通过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的方式,逐渐增加了卖纽扣的人数。到1980年,桥头的纽扣摊位数量达到了30多个,1981年更是增加到100多个,成为其他小商品之上的主要市场。到了1982年,桥头已有300多个纽扣等小商品摊位,自发形成了一个纽扣市场。
随着纽扣市场的形成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一些纽扣企业开始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生产规模,并注重产品设计、质量控制和销售网络的建设。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这些企业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款式多样性,使桥头纽扣市场的产品在质量和款式上具备了竞争优势。
在桥头人的精心经营下,桥头的纽扣市场逐渐崭露头角,并迅速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全国乃至国际知名的纽扣专业市场。当时,全国80%的纽扣都产自桥头,全年纽扣销售量达到50亿粒。这个小小的山岙,已经成为全国纽扣资源的调度中心。围绕纽扣市场,8000多名推销员背着纽扣,走南闯北,租摊位、承包柜台,建立起了一个稳定的全国营销网络,并逐渐将桥头纽扣市场打造成为全国性的大市场。
市场规范化:政策的助推与政府的监管
1980年12月,温州颁发了全国第一批个体工商执照,这一举措引领了全国个体工商户的发展热潮,温州也因此发展成为“全民创业”之城。同年12月,永嘉县工商局按照国家工商局在武汉召开的小商品市场现场会议精神,有计划地开放了桥头钮扣市场管理。1983年2月,永嘉县政府批准建立了中国大地上第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桥头钮扣专业市场。到了1983年底,桥头纽扣摊位激增至500个,每天吸引数千名顾客前来选购,上百辆车辆穿梭其间。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此后“商品经济”这个词逐渐热门起来。同年3月,中央、各省、市、及港澳台等媒体和经济理论界纷纷到桥头市场调研采访。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的记者来到桥头后,目睹了市场的繁荣景象,赞誉桥头纽扣市场为“东方的布鲁塞尔”。据统计,1984年桥头全镇共有店铺和摊位1030个,从业人员超过2000人,每天上市交易人数达3000余人,全年钮扣销售量约50亿粒,相当全国人均5粒,销量占全国的80%,全球的60%。
1986年,在距离原先摆摊的石板桥不足百余米的地方,纽扣交易大楼拔地而起。1987 年5月,为了加强市场自我服务管理,桥头钮扣市场也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1993年,桥头纽扣市场举办了第一届纽扣艺术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小商品商人前来永嘉县桥头镇交流,香港《文汇报》赞誉其为“东方第一大纽扣市场”。
市场扩张:购销员与销网和信息网的建立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桥头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原先社队企业的供销员和弹棉郎纷纷转为钮扣等小商品购销员。1983年,仅桥头镇开办外出购销证的就高达16000人次,其中推销人员占14879人次。这些购销员遍布全国各地开展业务,购销范围覆盖了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当时,购销员的流动资金普遍在1万元左右,最多的甚至可达几十万元。由于自有资金不足,其资本来源多依赖于亲友的资助或借贷。购销种类以钮扣为主,还包括表带、拉链、花边、装饰品、皮革制品等。
到1986年,桥头钮扣市场购销员数量达到12000人,其中专门从事外出推销的人员超过1万人。这些购销员逐渐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购销网络和信息网络,其迅速地将全国各地的钮扣运送到桥头,又迅速地将钮扣分销到全国各地,成为连接桥头市场和全国各地用户的桥梁。
同时,在外的这些推销员逐渐开始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地承包柜台,建立起根据地。到1987年底,温州的推销员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承包的纽扣柜台达到了3000多个。正是这些柜台的承包,使得桥头纽扣市场在全国有了较为稳定的销售网络,进一步推动了桥头纽扣市场的扩展。
市场转型:产品附加值的不断提升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桥头人通过不断寻求基于、改进和创新产品、向外拓展市场等方式,成功将纽扣这种小商品转化为具有较高附加值和市场需求的产品。桥头人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将纽扣从单纯的服装配件转变为装饰品,广泛应用于手工制品、工艺品等领域,逐步拓宽了纽扣的功能。例如,今年桥头纽扣企业抓住国潮风尚,生产的“国风纽扣”成为爆款,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用于汉服套装、宋锦外套、旗袍、唐装等服装的缝制,订单量近3亿颗。
同时,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经营模式和市场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桥头钮扣市场也逐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线下销售方式转向网上销售、电子商务、电话订货等多元化贸易方式。如今的桥头虽然不再车水马龙,但桥头钮扣厂商通过电子商务、订单生产等方式成功转型为“线上市场”。截至目前,桥头镇共有纽扣企业超过300家,纽扣产业从业人数达到了1.5万人,年生产纽扣约500亿粒,产品销售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别占全国和全球的50%和30%的市场份额,年销售额达30多亿元。
三、扩散:“小商品大市场”与温州模式的形成
随着纽扣市场的发展,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温州逐渐发展形成了包括乐清柳市五金电器市场、苍南宜山再生纺织品市场、平阳县水头兔毛市场、萧江塑编市场以及瑞安县仙降塑革产销基地等在内的十大商品产销基地和农村专业市场。在此背景下,纽扣市场、低压电器市场等一批日用消费品市场应运而生,这些市场汇聚了稳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催生了前店后厂模式,推动了日用品制造业的蓬勃发展。皮鞋、眼镜、打火机成为温州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最终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成功塑造了“温州模式”。
总体看来,在改革开放初期,商品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大多市场的规模小、设施简陋、辐辐射范围有限、专业化程度不高。然而,永嘉桥头纽扣市场借其批零结合、薄利多销和灵活经营的策略,成功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实现了辐射面的不断扩大和市场占有率的持续提升。1986年2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费孝通先生来到温州考察,在调研了桥头钮扣市场后,费孝通先生认为“温州模式”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发展了家庭工业,更在于创造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小商品大市场,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一个无孔不入的流通网络。进一步而言,温州人在经商过程中,将民众视为温州模式的动力源泉,按照市场需求和地区条件,充分调动了民众发展致富的积极性,使民间自发形成了一个遍及全国的小商品大市场。这个流通网络是桥头纽扣市场成为温州模式“小商品大市场”代表不可或缺的条件。
四、经验启示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温州桥头人以其独特的商业智慧和不懈的创新精神,成功将小小的纽扣转化为了一个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产业。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桥头人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更体现了他们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桥头纽扣市场的成功,首先源于对“小商品”的深刻理解和精准定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变,桥头人认识到纽扣是服装行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抓住机遇,通过不断改进纽扣的设计和材质,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使纽扣从简单的服装配件转变为时尚和品质的象征。这一转变极大增加了纽扣市场的需求,从而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同时,通过参加各种国内外的展会和交易会,其将桥头的纽扣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此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桥头人又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线上市场,将传统的纽扣销售模式与现代电子商务相结合,拓宽了销售渠道,降低了交易成本,使桥头纽扣能够更快地适应市场变化,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桥头“小商品”创造“大市场”的经验给我们以下启示:一是要发扬实干精神,不断提升生产技术。从最初的家庭作坊到现代化的生产线,桥头纽扣企业通过不断更新设备、升级关键技术、开发纽扣新品种,显著提高了生产水平。二是要抓住市场机遇,实现产业集群发展。桥头利用其在纽扣产业的先发优势,形成了以纽扣为基础的服装辅料产业集群,包括拉链、织带、花边等产品,成功创建了“中国服装辅料出口基地”,进一步增强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三是要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拓展市场渠道。桥头抓住了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机遇,通过打造电商专业镇,创立现代化综合市场,尝试短视频带货、直播共享平台等新营销方式,显著提高了交易量和交易额。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策略,使得传统制造业实现了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重构了产业生态。四是紧跟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桥头纽扣企业通过不断提升产品的装饰性和工艺水平,开发更具有时尚追求与文化需求的中高端纽扣市场,实现了产品的提质升级,有效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 李庆鹏:《桥头人文志》,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121页。
[2] 李庆鹏:《桥头人文志》,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126页。
[3] 陆玫:《温州模式30年|“头发空心”的温州人能否跟上新经济节奏?》,澎湃新闻,2015年5月12日。
[4] 温州档案局(馆)、温州经济研究所:《温州撬动中国的变革》,北京:中国档案馆出版社,2008年,第85页。
[5] 温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我与温州模式》,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第10页。
作者简介:申爱君,温州商学院青年教师,主要从事浙江社会发展研究,在《中国发展》《情报探索》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课题信息:本文系洞头区社科联“地瓜经济提能增效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