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宁市周王庙镇云龙村是著名的蚕桑之乡,2009年,云龙蚕桑生产民俗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重要代表性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近年来,周王庙镇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优势,重点打造了云龙蚕俗文化园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全面推进社科场景共建、社科队伍共育、社科资源共享等,有效促进了以蚕桑为主题的各类社科普及服务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今年初,该基地获评第十一批“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聚焦社科场景共建,补全科普服务全链条
周王庙镇全方位谋划全镇社科普及工作,重点打造云龙蚕俗文化园社科普基地。多年来,扩点成片贯通了科普宣传长廊、蚕桑记忆馆、科普图书室、雅云蚕桑基地等一系列特色阵地,业务涵盖文化体验、科普教育、创意研学等多个方向。作为集群众文化基地、非遗体验基地等多方面功能于一体的社科普基地,蚕俗文化园致力于整合村、企等多方资源,在打造科普服务全链条上持续发力。比如,云龙蚕桑记忆馆主要展示云龙村蚕桑文化发展历史,海宁市中小学生研学基地以“桑、蚕、茧、丝”为主题打造系列研学课程等,相关功能区块作用发挥效果显著,各自在市级、省级等评比中获得了荣誉。
聚焦社科队伍共育,打造科普服务主力军
多年来,周王庙镇坚持做好“培育+引进”两手抓,持续推进云龙蚕俗文化园社科队伍打造。其中,以蚕桑生产习俗非遗传承人贝利凤等为带头人,持续做好云龙村蚕桑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直播电商、科普研学等专业人才引进方面,周王庙镇长期同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保持紧密对接,外聘多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出任研学教授,为基地注入专业化力量,目前团队共有专兼职成员38人。在此基础上,基地还广泛招募社科普及志愿者108人,以“公益化+社会化”的运营方式,优化营商环境,实现社科普及基地的长效运营。
聚焦社科资源共享,搭建科普服务大平台
为促进云龙蚕桑文化“走出去”,实现社科资源共享,云龙蚕俗文化园充分发挥乡村农文旅产业优势,开展了周王庙镇民间蚕俗文化节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为吸引更多游客来到云龙、了解云龙打下了基础。今年以来,已接待研学学生1.5万人。此外,依托互联网电商等平台,子阵地雅云蚕桑生产基地为蚕桑文化的传播插上了“数字翅膀”,进一步优化了当地的营商环境,截至目前共计将6万多份蚕宝宝和桑叶,送到了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宫和小学,为推动蚕桑科普走向全国,搭建“线上+线下”蚕桑科普平台贡献了新力量。
(海宁市社科联供稿 转自新华社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