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党建引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径山图景

发布时间:2024-07-29

|

来源:之江策

浏览: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定性之语,是管总、管根本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加强社会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形成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浙江作为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的地方以及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经过长期实践探索,走在良治、善治的前列,形成了“枫桥经验”“干部下基层开展信访工作经验”等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金名片”。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2005年1月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考察调研,提出“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服务好‘三农’”的要求,并对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建设美丽家园提出殷殷期望。近二十年来,径山镇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和各方面,不断深化“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新实践,打造“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促共富”的新格局,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坚实保障。2021年,径山镇被列入杭州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首批试点案例。2022年,径山镇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体现了当下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新做法和新智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径山实践探赜,成为以基层治理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径山镇党建引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青山滴翠,静谧悠然,拥有“径山万寿禅寺”“径山茶”两张金名片,成为许多人热衷打卡的“诗和远方”。空间具有“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三重内涵,空间的整体性是物质性、精神性和社会性的三元辩证统一。为全景式考察径山镇党建引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下文将从“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的视角来做出如下阐释。

(一)党建引领提升物质空间治理效能,打造美丽城镇样板地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径山镇径山村拥有“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国家级绿色村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然而,二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贫困村,面临着环境脏乱差、空间低散乱、道路坑洼不平、电力供应不足等治理难题。近年来,径山镇党委统筹乡村建设与景区发展,以景区发展助力乡村建设,不断推进乡村建设与景区发展相融合,形成了全域发展的新格局。

一是发掘文化底蕴,改造乡村建筑风貌。厚植径山已有文化资源,围绕山上与山下、寺内与寺外、小径山与大径山、规划与规则等几对关系,打造具有径山风格的生态圈,还原“山上悟禅,山下品茶”的历史场景。目前,径山镇已实现了景区村庄全覆盖,镇中有6个村均为3A级景区村庄,2018年,该镇入选“美丽浙江”十大特色体验地,2021年入选浙江省5A级景区镇。

二是持续开展大径山专项行动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统筹推进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建设,引导山顶的村民和茶厂进行整体搬迁,将里洪集中安置区块打造成“禅茶第一村”。在全村范围内开展庭院整治、垃圾分类处理行动,村中整体规划设计村民庭院,并鼓励村民在自身需求的基础上开展房屋装修,在乡居建设上实现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不断提升村容村貌。

三是持续深入推进环境整治,营造良好人居环境。进一步发挥大径山旅游集散中心的公共服务功能,将沿线千花里花海、山水见公园、九龙驿等景点、驿站串联,建成36.5公里绿道,提升生态环境。推进辖区内河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和“无废景区”创建,全面提升镇域环境。建成8条“垃圾不落地音乐线”,被评选为杭州市垃圾分类优胜乡镇,其“垃圾分类36计”在余杭区全面推广。不断拓宽低碳化应用领域,围绕低碳节能工作提升村庄整体生态风貌,积极开展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利用,修复废弃矿坑,培植竹林固碳,实现碳排放总量下降,径山镇径山村在2021年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低(零)碳村(社区)试点创建单位。

径山花海

(二)党建引领提升文化空间治理效能,以高质量打造文化高地推进共同富裕

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径山镇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三篇大文章,从“有人先富”到“人人都富”,2022年上榜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一是深刻挖掘“禅茶”文化,有效吸引客流。传承和发展起源于唐朝的径山茶宴,将禅意、茶艺和礼仪相结合,诠释以“正、清、和、雅”为核心内容的径山禅茶文化。举办径山茶汤会,再现宋代茶宴礼俗,演绎茶道缘起,推动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游客可以参与采茶、制茶等活动,体验宋代点茶,学习径山茶道,在“感恩、分享、包容、结缘”的禅茶文化熏陶下,感受径山茶文化的魅力。径山茶宴于2011年和2022年分别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是推动村企联合,持续探索共富机制。径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和农家乐协会,依托合作社和协会成立村产业功能型党支部,深化党建联建机制,辐射带动全镇其他村社形成“3×N”共富模式,实现平台优化、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径山乡村新社区携手华立集团、径山书院等企业构建“村企共富联盟”,不断深化拓展茶、竹产业链,仅2023年,径山茶的品牌价值已达到31.65亿元。

三是打造径山茶品牌,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活态化营造茶文化景观与打造非遗沉浸式体验,复原宋人四雅、宋代点茶、唐代煮茶等系列项目,优化游客宋韵场景体验,2024年径山旅游度假区确定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助力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推出形式多样的文旅产品,研发“径山茶飨”的径山茶文化创意菜,开办宋韵游园会、培福节、喫茶节、“径山点茶”沉浸式体验、径山书院对话亚运志愿者等活动。2022年,径山全镇接待游客人数超514万人次。

径山茶再现宋式点茶艺术

(三)党建引领提升社会空间治理效能,推进“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新实践

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径山镇把依靠人民与造福人民内在地统一起来,党建引领开展“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实践,努力打造共富治理体系。

一是创建“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民主协商品牌。径山镇小古城村村口的百年香樟树,见证了这个村庄的发展与变迁,从最初的村民在树下谈心聊天,到后来村里各项事务大家商量着办。2005年该村正式开始在“樟树下议事”,以此为起点,逐渐发展形成了“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民主议事品牌,构建起具有广泛性、多层次、制度化的协商体系,打造了基层民主协商3.0版本,实现了乡村发展各领域民主议事全覆盖。2023年6月4日,“‘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新实践研究中心”在径山镇正式挂牌成立。

二是建立“555”议事机制。径山镇径山村贯彻“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理念,建立五张议事清单、五大议事平台、五种议事模式,打造“众人议事厅”线上议事平台,村民线上反映问题,村党支部研判审核后组织开展协商并全过程把关,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同时建立“茶汤议事”民主协商品牌,将“茶汤会”引入协商过程,形成“叙事常喝茶”的良好氛围。

三是创新探索“1+X”抱团发展模式。以小古城村、径山村、前溪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全镇15个村社,建立3个“乡村新社区”。重点围绕村村抱团、村企携手、村民协同三个方面内容,深入推进乡村新社区“3×N”共富机制建设。

小古城村“樟树下议事”

二、径山镇党建引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实践进路

多年来,径山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着力点,从群众关注的“小切口、小试点、小突破”入手,持续带动民生服务的“大牵引、大变化、大文章”,积极探索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实践路径,构建以“基层民主协商”为核心的乡村治理体系,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径山样板。总结径山的成功经验,以期解锁基层善治的“密码”。

(一)自治:凝聚基层治理内生动力 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唯有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才能激发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近年来,径山镇强化党建引领,全面启动“千万工程”,以“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为支撑,聚焦基层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完善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创新推出“茶多分”积分管理机制,加快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积极推进“五治融合”,打造出乡村治理的径山样板。

具体来看:一是创建“1+3+N”网格组织架构。以“村干部+专兼职网格员”“包联干部+专业执法力量”、在职党员、志愿者的模式开展网格工作,实行“定格、定员、定责、定岗”清单工作法,由村“两委”班子成员任网格支部书记和网格长,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担任专兼职网格员,并推动镇党员干部分团编组担任网格指导员。

二是创立“党建+服务”品牌。大力推进特色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径心径力”服务品牌,深入开展“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大走访活动,组建配备服务小分队,推动联户党员、村民代表、小组长、志愿者等参与群众服务活动,实行服务首问责任制,推行群众“办事找一人,找一次就解决”的闭环机制,提高民众办事效率。

三是盘活乡贤资源。与余杭区慈善总会合作设立径山村乡贤共富慈善基金,高薪广泛招募农村职业经理人,推进乡村治理从“三社联动”机制向“五社联动”机制转型。

径山镇径山村“1+3+N”网格组织架构

(二)法治:完善基层善治保障 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

“法者,治之端也”。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其法治化水平不仅是管窥现实治理效能的基本维度,也是衡量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尺。近年来,径山镇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在治理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善治之路。

一是形成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径山村党总支通过协调各方利益,与村民协商制定了“禅村公约”,梳理出涵盖生态保护、群防群治等内容在内的15条准则,并且将其细化为50条《禅村公约考核细则》,推行村民“茶多分”积分信用银行,将积分与实物奖励、推荐评优等相挂钩,根据村民得分情况张贴“红黑榜”,激励村民配合参与重要工作,推动党组织主张有效转化为村民自觉行动。

二是探索民主协商“一村一品”。径山镇辖区内村社因地制宜,以“四议六步”工作法为基础,探索各自的民主协商品牌。例如,绿景村举办“开放性议事会”,倾听民意民声,解决民生问题。前溪村通过创建“百步答疑”协商工作法,建立起涵盖垃圾分类、庭院整治、家风家训、纠纷调解、妇女维权等六张“小事急事”议事清单,形成了“固定代表+自由代表+特邀代表”的协商模式等。

三是不断优化民主协商运行机制。径山镇不断推进民主协商流程的简化,搭建百姓议事会、乡贤商事会、调解和事佬、创业分享会、圆桌畅聊会等五大协商平台,采取五种协商方法即会议、咨询、对话、书面、网络等,通过六大步骤即广泛收集意见、研究确定议题、制定协商方案、发布协商公告、开展议事协商、通报协商情况等进行民主协商,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并依托各网格支部设立网格协商小组,根据设定的协商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协商。

四是实行矛盾纠纷自查自纠。径山镇积极探索“枫桥经验”新模式,通过在所辖村社内建立矛盾调解中心和社会治理综合中心,原地解决村社内群众的矛盾与问题,同时依托“1+3+N”网格组织架构,充分发挥网格员的优势,密切联系村民,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茶多分”兑换物资

(三)德治:筑牢基层善治基础 以文化高地建设推动共同富裕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治与德治,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在乡村治理的场域中,不仅需要法治来“刚性”引导和规范公共行为,更需要注重德治,“柔性”教育和规范个人道德修养。近年来,径山镇通过不断挖掘径山文化资源,打造禅茶文化、村落文化、红色文化、地方习俗文化等融合共生的特色地域文化,涵养精神动力,打造乡村文明共富新高地。

一是深入挖掘禅茶文化。径山禅茶文化最早可以追溯至盛唐,径山村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都会举行径山茶宴非遗项目展演。为了创编茶宴仪式,当地领导和非遗传承人带领村民四处请教专家,深入学习禅茶文化知识,将禅意、茶艺和礼仪相结合,在传统径山茶宴表现形式上推陈出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在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二是有效传承非遗文化。早在2011年,缘起于径山寺的径山茶宴就入选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起和筹办民间版径山茶宴,即“径山茶汤会”,助推禅茶文化在传承中历久弥新,让游客在仪式感十足的点茶吃茶中感悟茶道与禅意的文化意蕴。组建禅茶文化宣讲教学团队、打造“南宋点茶”课堂,邀请非遗传承人和茶艺师举办非遗传承教学,推动茶文化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民宿。依托非遗等文化资源,推出了宋人四雅、宋代点茶、唐代煮茶、径山茶飨等多项活态化体验活动以及众多传统民俗、传统手工艺、特色农产品制作等项目,让群众在传承点茶礼、不断添水谢礼中,营建团结和睦包容的文明新风。

三是不断深化文明实践。径山镇注重发挥茶文化所具有的重德崇教的育人功能,探索“茶多分”积分制度,推动移风易俗,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依托“茶汤议事”构建民主协商议事机制,提升村民建设家园的主动性,让“村里事”变成“家家事”。

(四)智治:推进数字技术赋能 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当下,数字技术的全面纵深发展正形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新样态,以数字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是加速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径山镇大力推进数字化与乡村基层治理的融合,不断扩展数字化应用场景提升治理效能。

一是大力促进数字化产业发展,打造新业态模式。积极探索“数字化+产业”的发展模式,通过联动村社、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依托“茶仙子”共富工坊,引进“锋锋茶话馆”直播团队,积极发展电商等新业态,拓展径山茶、径灵子文创等特色产业的销售渠道,同时建立起径山茶产业链闭环溯源管理体系,全流程把控径山茶的品质,提升径山茶品牌的知名度,帮助农户增收的同时实现数字化农业、数字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二是创新驱动乡村数字化治理,提升为民服务能力。以径山村为例,为积极响应余杭区开展“乡村微脑”试点工作的战略规划,积极探索搭建智治径山数字驾驶舱,建设涵盖垃圾分类、乡村旅游和产业发展等各类数字化场景应用的“云上禅村”平台,汇聚安防、消防等方面的数据,对接径山镇综合信息指挥中心,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2023年,该平台共计处理三级事件875起。同时,开发“安小径”“径山客”等小程序,为村民和游客提供更多便捷化、智能化的服务,并且大力推进与“浙里办”等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

三是统筹破解数字化难题,打造数字化乡村。径山村通过建立《乡村数智生活馆建设规范》等制度,积极推进数智生活馆内5G网络的全覆盖,并以此为基石,推动乡村数智生活馆数字化服务的全面展开。同时,积极开发乡村数智生活馆配套的5号停车场,加强共享车位管理、优化停车引导系统等方面的建设,以实现智能治堵。此外,径山村还依托现有的配套设施,增设智能化服务设备,如政务服务一体机、血糖监测仪等,旨在提升民生服务水平,不断增进村民的民生福祉。

三、党建引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思考和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将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社会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基于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径山实践探索,研究从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双重维度出发,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强化党建引领,确保正确方向

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径山镇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之基贯穿到基层社会治理的全过程,通过“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畅通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推动党建统领基层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建设,着力构建起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促共富的良好发展格局,并助力社会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一根针”穿起“千条线”,并不能理所当然认为党建引领就等于包揽一切。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了解基层减负情况时强调,“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因此,实现党建引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在选优配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基础上,还要切实增强为基层减负的实效,深化整治和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既做好基层党员干部松绑减压的“减法”,又做好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的“加法”,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坚实堡垒,推动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向上向好。

(二)践行民呼我为,夯实治理根基

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径山镇牢记嘱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以人民为中心,以“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为法宝,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径山镇的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就能持续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凝聚群众力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以“基层善治”,不负人民期待。领导干部“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躬体力行的工作方法,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实现党建引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要在新时期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架起基层党员干部与群众良性互动的“连心桥”。既要通过“实调研”,把握基层社会“脉象”,又要坚持问计于民,着力解决“真问题”,努力求解基层社会治理的“方程式”,筑牢治理之基,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三)释放发展潜力,推进共同富裕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浙江率先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中央赋予的重大使命。径山镇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浙江总站在全省设立的首个共同富裕示范区观察点,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形成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善治经验,通过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篇大文章,探索出一条依靠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共富路径。实际上,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因此,实现党建引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要牢牢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大判断,着力绘就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建设的路线图,推进以共同富裕为主攻方向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在乡村治理场域中,要重视协调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通过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创新文化产品供给模式、释放绿色发展活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切实有效措施,促进基层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用共同富裕新“质”变有效形塑基层社会治理新“形”变,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简介:

贺天成,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政党与国家治理。

曾钰佳,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政党文化认同。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编号:23AKS019)、华东政法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培育项目(编号:2023-1-019)、浙江工业大学人文社科预研基金(编号:GZ23261270031)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