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书香润泽心灵,读书启迪人生。“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自成立以来,举行了大量的阅读分享活动,一份份高质量的阅读书单持续更新。“荐书”栏目将继续根据各读书会荐书主题,择取优质好书与读者分享,让更多的人读好书,好读书,善读书,畅游知识海洋,实现精神上更高境界的“富有”。
涵芬读书会荐书主题:文学书写平凡生活
自现代文学诞生以来,文学即带有“社会性”和“公共性”的一面,关注现实场景中的“个人性”和“情感性”,给知识还原其情感的一面,最终形成一种更加宽阔的、融会贯通的认知体系和文学审美特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目光日益从个人发展诉求深入到对社会生活变革的认知与体察。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写普通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似散文一般抒情,而显示出一种“无情”之情,在克制情感中力图以冷静、客观的笔调从个体经验中表达时代经验。无论是媒体记者对社会事件的深度进阶式呈现还是普通百姓对身边人事的描摹观察,焦点最终都落在生活与人。世相众生的普通生活是另一种热闹且活跃的现场所在。
在对他者的记录与叙述中,一方面疏通着文学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也在行进式的经验里无限探索并抵达着真实。这些人们努力所共享、传承以及一起建构的事物很大程度上并不为群体熟知,对安于日常的许多人来说,那是另一种生活,甚至另一个世界。捡拾起这些生命的片段,作者试图通过文学的方式传递给读者生活的真实,让读者通过这些民间万象看见了人生路上最真实的痛和最没有掩饰的美。
让我们通过这期荐书,进入更广阔的视野,了解更多平凡人的生活,以此重新思考和建立自我与生活、现实以及时代的关系,将自己与他者、家国、历史勾连起来。
推荐一《我在北京送快递》
作者:胡安焉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3月
内容简介
进入社会工作至今的二十年间,胡安焉走南闯北,辗转于广东、广西、云南、上海、北京等地,做过快递员、夜班拣货工人、便利店店员、保安、自行车店销售、服装店销售、加油站加油工……他将日常的点滴和工作的甘苦化作真诚的自述,记录了一个平凡人在生活中的辛劳、私心、温情、正气。
但他最终认识到,怀着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这些在事后追忆中写成的工作经历,渗透着他看待生活和世界的态度与反思,旨在表达个人在有限的选择和局促的现实中,对生活意义的直面和肯定:生活中许多平凡隽永的时刻,要比现实困扰的方方面面对人生更具有决定意义。
作者简介
胡安焉,打工人,写作者。近二十年间走南闯北,辗转于广东、广西、云南、上海、北京等地,现定居成都。早年间做过保安、面包店学徒、便利店店员、自行车店销售、服装店导购、网店工作人员等;近年在广东的物流公司做过夜班拣货工人,后又在北京做了两年快递员。2020年至今,待业在家。
读书笔记精选
血肉因生活的繁琐而充满了搏动的契机,从社会最暗处萌发出的坚韧打动着每一个用目光体味故事的我们。
不流于描述苦难,或是对胡安焉走南闯北的最好注解。我们常应感到幸运,有人愿意将非虚构的人生以艺术的形式,撕开幕布,进而鲜活地跑落在我们目光的聚焦处。“这份工作还会令人脾气变坏,因为长期熬夜以及过度劳累,人的情绪控制力会明显下降……我已经感到脑子不好使了,主要是反应变得迟钝,记忆力开始衰退。”踱步于机械且漫长的生活中,乏味充斥着思维生发出的每一条线路,用近乎窒息的角度裹挟着胡安焉。数次跌撞、迷茫后的他也逐渐认识到,“怀着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越来越感觉,生活中许多平凡隽永的时刻,要比现实困扰的方方面面对人生更具有决定意义。”
把文字串成丝线,或是提取生活意蕴的最好方式,工作给他带去的生理记忆混杂着甘苦的点滴,而后在重章叠复的思索中,我仿佛望见一副疲累的形体逐渐剥落了一身尘埃,用无限的宽容对付着世界的不平,为我们带来真诚的自述。
“北京”二字从来不缺繁华的倒影,那些徘徊、荡漾在素色背景下的人儿,或许才是都市中相对的安定与真诚。合上书,如若要我们给老胡送上一句满怀情意的问候,那大抵是:祝你在有限的选择中永远拥抱着无限的宽容与生命感受。
丽水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陈周依缘
推荐二《浮木》
作者:杨本芬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内容简介
《浮木》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写的作品,是杨本芬所创作的“看见女性三重奏”中的《秋园》续集。本书通过一位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以及中南腹地那些家人、亲戚、乡亲们的故事,描绘了在那样的年代里,人们像水中的浮木般起起伏伏、随波逐流、挣扎求生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命运在大时代中载浮载沉、漂泊无向,有的从此破碎,有的尚有一线生机。文字中涉及的人物,其生命多数不复存在,恰如泡影破灭于水面,闪电消失于天空。作者通过回忆,讲述了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坚韧与美好,这一生,像是一颗露珠的记忆,微小,短暂。但在露珠破灭之前,那也是闪耀着晶亮光芒的,是一个完整的宇宙。
作者简介
杨本芬,1940年出生于湖南湘阴,17岁考入湘阴工业学校,后进入江西共大分校,未及毕业即下放江西农村。此后数十年为生计奔忙,相夫教子,后从某汽车运输公司退休。花甲之年开始写作,在《红豆》《滇池》等刊物上发表过短篇小说。2020年出版的处女作《秋园》,讲述了主人公秋园这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并以她的经历串联起百年中国的沧桑,深情而悲悯地描绘了底层乡间人物对苦难的承受与抵抗。
读书笔记精选
“每个人都是一颗浮木,在人生的河流中漂荡,时而沉默,时而跳跃,最终融入大海潮流。”杨本芬通过《浮木》,描绘着主人公及其家人在社会中如水中浮木的求生状态:时而随波逐流,时而努力上浮,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不断摇摆、挣扎。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正统历史之外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史,扑面而来一股如布莱希特在诗里所言的“天空只下铁,不下雨”的苍凉。但相比杨本芬的处女作《秋园》,它又多些许平凡又亲近的烟火气,没有对时代的批判,没有对现实的痛恨,一切就那样发生了,很自然地被记录了下来,仿佛是在苦难中给人的抚慰,像余秀华诗中写过的一颗大寒将至仍在树梢悬挂的橘子:“它用身体里的春天包容了海,用夏天接纳星辰/再用一个秋天赞颂了大地/而现在,它被孤独地留下,沉甸甸的——仿佛爱,仿佛礼物”。
《浮木》中的人物,身处波涛汹涌的社会和人际关系中,它以女性视角展开,以女性为主角来描述,但是并没有因为女性的身份狭隘地审视时代与社会,而是以“人”,在那个时代拼搏、挣扎求生的人民和真实世界的关系。在里面,我看到的是母亲、是之骅乃至一代一代走过那个苦难年代的中国女性,始终保有乐天善良的秉性。
与此同时,他们的故事让人联想到杨本芬自己的生活经历,历过许多艰辛和挫折,这些经历使他深刻理解人生的起伏和动荡。正如卡夫卡所说:“书写是人类孤独的终极抚慰。” 杨本芬透过作品,似乎也在寻找一种抚慰自己灵魂的方式。我不禁深思,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承载着生命的坚韧与价值,在纷繁的社会中,我们即使迷失在不确定中,也要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和力量,在激流中保持坚定,充满勇气地面对困难和不确定。
浙大城市学院广告学 曹馨尹
推荐三《遥远的向日葵地》
作者:李娟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内容简介
此书为李娟近两年开始写作并发表在《文汇报》笔会的专栏——“遥远的向日葵地”的最新文字结集。
“向日葵地”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是李娟母亲多年前承包耕种的一片贫瘠土地。李娟一如既往用她细腻、明亮的笔调,记录了劳作在这里的人和他们朴素而迥异的生活细节:她勤劳乐观的母亲、高龄多病的外婆,大狗丑丑小狗赛虎,鸡鸭鹅,以及日渐华盛,却被鹅喉羚毁了再种、种了又毁的九十亩葵花地……刻画的不只是母亲和边地人民的坚韧辛劳,更是他们内心的期翼与执着,也表达了对环境的担忧和对生存的疑虑。呈现出一种完全暴露在大自然中脆弱微渺的,同时又富于乐趣和尊严的生存体验。
作者简介
李娟,女,作家。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成长时期辗转于四川新疆两地,有过一段阿勒泰牧场上的生活经历。
1999年开始发表作品,曾在《南方周末》《文汇报》等开设专栏,出版有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记一忘三二》等,长篇散文《冬牧场》及《羊道》三部曲,诗集《火车快开》。在读者中产生巨大反响。曾获“人民文学奖”“上海文学奖”“天山文艺奖”“朱自清散文奖”等,其中《阿勒泰的角落》在海外有法语版和韩语版发行。
读书笔记精选
不可否认的,在如今倦怠社会的大时代下,带着自然、野性与泥土气息的李娟的作品正如一股甘泉,让我们得以一探远离城市朴素迥异的平凡人的生活。
李娟在茫茫戈壁滩中观天地,观众生,观自我。在与自然的搏斗、与他人的交往中,回归本心,不断内求,得出独特的人生体悟。李娟一语道破当今时代的病根,“我不得安宁。无论生活在多么偏远僻静的地方,我的心都不得安宁。”唯有心安定,外境都将不再重要。同时,她感受孤独,“我无数遍讲诉自己的孤独,又讲诉千万人的千万种孤独。越讲越尴尬,独自站在地球上,无法收场。”她面对苦难与变化,“亲眼看着一点点长成的生命,再亲眼看着它们一点点枯萎,是耕种者千百年来共有的痛苦。”但值得赞颂的是,对李娟而言,孤独是馈赠,苦难是养料。她借此感受并书写着普通人千百滋味的生活,充斥着艰辛的生活,却又随处可见生活的希望与作者的乐观与坦然。
浙江工商大学财务管理专业 俞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