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化社会和全媒体时代的推进,高校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正经历深刻变革。高校应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主动应对全媒体时代复杂网络生态所带来的挑战,努力克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要通过构建理论武装体系、教育内容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安全稳定体系等具体路径,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成效,服务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挑战
多元价值冲击凸显。全媒体时代,信息的高效传播、广泛覆盖和深入渗透为全球文化产品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西方所宣扬的“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通过影视、图书、网络游戏等多种文化媒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尤其是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压力加剧的关键期,全媒体环境下的价值观冲击更显复杂,快速扩散的文化现象对一些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网络空间的价值取向复杂多变,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无序性进一步促进了各种亚文化的传播与蔓延。物质追求和即时满足的诱惑可能导致有的学生忽视精神层面的成长和深层价值追求。多元文化的交流扩展了学生视野,同时也挑战了传统价值体系,可能使有的学生在价值观选择上出现迷茫和摇摆。
教育内容供需失衡。全媒体时代,教育内容正面临虚假性、零散性和同质性的问题,教育内容与学生需求之间显著不匹配。这种供需失衡加剧了高校在资源使用上的选择困难,削弱了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首先,在全媒体环境下,教育内容生产者日益多元化,从专业教育机构到普通网民均可发布内容。由于多元主体的参与和虚拟关系的普遍性,网络教育平台上的信息来源不明确,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教育内容的质量和深度。其次,面对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学生难以构建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知识体系,难以获得促进知识深化和技能提升的教育体验。最后,网络教育平台之间的竞争与隔阂,以及缺乏有效联动,导致网络教育内容的重复和空洞,使网络教育显得单调且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教育者主体性的逐渐弱化。全媒体的兴起不仅消解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也淡化了教育主体间的界线,逐步削弱了教育者的话语权威性。一方面,在“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模式下,每个人均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因而削弱了教育者的权威性。在多样化的网络信息环境中,学生的注意力易被分散,他们频频接触并吸收广泛且难以预测的信息,这常常超越了教育者的教导范畴,从而无形中削弱了教育者对学生的引导和影响。另一方面,网络圈层文化的兴起稀释了教育者的传统话语权,学生越来越多受到其圈层内意见领袖的影响,而非教育者的指导。圈层化的信息消费模式不仅加深了信息的壁垒,同时扩大了不同代际间的话语差异。长此以往,教育者在学生中的话语权将逐渐弱化,这使得教育议程和价值观传递变得更加困难。
技术融合的实践困难。高校正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然而,在实践中仍面临重大挑战。首先,多数高校的技术平台还是基于早期的信息系统,导致在数据资源的共享、通用化及融合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虽然高校持续尝试将前沿技术整合至教育体系中,以增强教育内容的精准度和互动性,技术融合的实际成效仍未达到预期。其次,全媒体环境中,教育者对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参差不齐,未能完全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这导致技术与能力的不匹配,增加了教育实践的复杂性。最后,新技术的快速迭代,对教育者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来看,技术与教育实践的脱节不仅影响了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也阻碍了教育内容通过现代技术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步伐。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路径走向
强化思想宣传,夯实理论武装体系。高校需加强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建设,强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和思想价值引领,确保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符合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时代发展要求。第一,高校应利用微博、抖音、微信等拥有广泛用户基础的网络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文、图、视、音”相结合,创新传播方式,引领网上青春正能量。第二,高校要合理运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创造探索体验式、沉浸式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提升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接受度。如建设VR智慧思政展厅,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生活,深入学生内心。第三,高校应加强网络宣传活动,如通过举办校园网络文化节、优秀网络原创作品评选等,有效占领网络思政高地,积极传播校园正能量,用先进典型、先进事迹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思想引领。
融合资源要素,拓展教育内容体系。高校需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内容与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学习体验,从而增强教育成效。一方面,高校应整合跨学科资源,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构建涵盖多领域的思政教育内容体系。例如,建立“思政资源共享平台”,提供跨学科课程内容,结合社会问题的综合研讨、在线互动讨论和虚拟实验室等互动式教学元素,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高校可创设仿真学习环境,以丰富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通过虚拟仿真课堂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学效果。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模拟联合国会议进行角色扮演,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还可以强化他们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促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提升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生动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激活多元主体,健全人才培养体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依赖于一支“专业素质过硬、潜心教书育人、深谙传播规律”的教师队伍。首先,高校应系统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和网络技能。通过定期培训和专业工作坊,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培养他们的网络思维,提升其技术媒体的应用能力,以便更熟练地运用各种媒介和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其次,面对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高校应积极推进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整合心理学、社会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构建全方位的教育视角和教学方法体系。跨学科融合不仅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提升其解决复杂教育问题的能力,还能形成对学生具有更深层次影响的教育策略。最后,高校需实施“校园网络名师培育支持计划”,涵盖职业发展路径、继续教育机会和研究资金支持。激励教师不断提升其专业技能,维持教学活力与创新精神,从而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
提高危机意识,筑牢安全稳定体系。高校需强化对网络危机的认识,提高应对能力,建立健全的安全体系,确保网络环境的健康与稳定性。首先,增强网络舆情应急能力。高校应制定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借助大数据技术严格审查校园网络信息,有效过滤和屏蔽不良信息。建立快速有效的应对机制,对网络谣言、虚假信息和煽动性言论进行快速反应,防止其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其次,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高校应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活动,指导学生正确识别和应对网络风险,采取措施保护个人信息和心理健康,以增强其网络自我保护能力。最后,精准分析学生舆情风险。高校应借助大数据平台资源,帮助勾画学生群体画像,了解学生的行为模式和思想动态等特征,及时识别潜在问题,提供精准预判。根据学生个性需求,有针对性地实现精准教育。
(本文系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外国语学院研究基地课题“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心理机制分析和引导策略研究”(2022JDYB2)阶段性成果)
作者:杜光 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学工部、学生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