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与你同行——文化寻根.约会浙江考古文明(3)|一枚兽骨,见证7000年

发布时间:2024-07-22

|

来源:潮新闻

浏览:

编者按

为了将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多年积淀的优秀成果共享给大众、传承给青少年,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浙江人文之美的浓厚氛围,从2021年起,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携手潮新闻·钱江晚报,共同策划推出以浙学少年团“文化寻根——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与你同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与报道,持续4年推出了“约会古今大先生”“约会千年古村落”“约会江南经典老行当”“约会古今名门家训”“约会当代诗路山水”“约会古今浙学名家”等6季60期报道,全网传播450多万,互动环节被省教育厅列为进入中小学校的全省性竞赛项目名单,吸引全省30多万青少年参与。

2024年“浙学少年团文化寻根”第7季继续出发,让我们一起“约会浙江考古文明”。

家家临水,户户枕河,嘉兴有着各式各样的湖、河、浜、泖、荡、漾、泾、港、滩、溇、湾。如果没有1959年初春那场惊喜,就跟张家浜、李家浜一样,马家浜无非是当地一处随处可见的小水浜。

65年前,因为村民无意刨出的兽骨,让嘉兴市这一距今6000年至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原始聚落遗址“马家浜遗址”展露在世人眼前。从马家浜文化开始,一个划时代的观点被公认:和黄河流域一样,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

如今,在马家浜文化博物馆进门处,看着金庸题写的六个大字——“江南文化之源”,我们仿佛触摸到了一个沉睡7000年的文化记忆。

深度访谈——农田兽骨,打开7000年前的宝藏之门

马家浜是嘉兴的一条小河的名字,全长仅200多米。河道两侧有个普通的村庄,名为“马家浜村”。村北面,有一片地势较低的农田。

1959年初春,农闲中的村民正在开展冬季积肥,他们把埋在地下的兽骨当成积肥的主要肥源。当时,除了挖到兽骨,村民还发现大量的陶器、玉器和骨器等。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得到消息后,马上与浙江省博物馆、前杭州大学历史系等6个单位组成考古队,到这片村民世代耕作的土地上进行抢救性发掘。

这是马家浜遗址的第一次发掘,历时两个月。遗址不大,但宝藏之门徐徐打开,惊喜接连而来:遗址中,有墓葬、房屋遗迹、骨器、石器、陶器、玉器等,以及陆生、水生动物的遗骸。其中,挖出了30具人骨架,他们已静静躺了7000年左右。

而在这之前的1956年,嘉兴桐乡利星村的村民,也在一个叫罗家角的地方,从水田中挖出大批兽骨、陶片,还有镌刻精美的猪獠牙饰品,那是罗家角遗址。从此出土的各类文物中,发现了带榫卯的建筑木构件和稻谷等植物遗存,与马家浜遗址显然属于同一种文化。

马家浜文化晚期玉璜

“从我们编制的马家浜文化遗址点分布图、核密度图、标准差椭圆图分析,马家浜文化并不仅仅是马家浜遗址和罗家角遗址,马家浜文化主要分布在环太湖地区,南达浙江的钱塘江与杭州湾,皖中平原、宁镇地区、里下河地区也都有分布。”主持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浙江史前资源环境与文明兴衰研究”的浙江工商大学土地研究所所长徐建春教授介绍,截至去年6月份,他们团队统计的马家浜文化相关遗址已达96处,分布面积达3.7万平方公里。

除了嘉兴市境内的重要遗址,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重要遗址有湖州邱城,杭州吴家埠,苏州越城,吴县草鞋山、张陵山,吴江梅埝、袁家埭,上海青浦崧泽,常州圩墩,武进潘家塘、寺墩等。

徐建春介绍,聚落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人类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从穴居到王城,浙江史前聚落的起源发展都与自然环境的演变密切相关。“在我看来,距今10000年前从冰期进入到冰后期的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是人类走出山林、走出洞穴,来到河谷平原、河谷盆地营建真正意义上的聚落的最大推手和动力。人类在营建提升聚落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环境,发展了自己,诞生了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形成了动态演变的丰富多彩的人地关系,体现了压力-状态-响应的历史逻辑。马家浜文化时期的聚落,是浙江及长三角地区聚落起源发展演变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历史时期。”

马家浜在考古学、地质学、人类学、生态学上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远古时代,海侵洪潮频发,钱塘江两岸的自然环境变得恶劣,此前生活繁衍于平原上的先人开始迁徙:有的越过钱塘江进入今浙西和苏南丘陵区,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者;有的到了南部的会稽山麓和四明山麓,河姆渡人就是南迁过程中的一批;有的利用平原上连绵的丘陵而安土重迁……可以说,是自然之手与人文之手交互作用,共同催生了诸多史前文化。

1959年嘉兴马家浜遗址出土 玉玦

博物馆长说——文化遗址陆续被发现 寻回一块块历史文化拼图

嘉兴马家浜文化博物馆于2019年12月落成,将远古江南的美好生活呈现在人们眼前。嘉兴博物馆(嘉兴马家浜文化博物馆)馆长吴海红介绍说:“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时期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马家浜人在稻作、建筑、制陶、制玉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

嘉兴别名“禾城”,七千年前的马家浜人已经吃上了大米。马家浜文化有相当多的遗址出土了稻谷遗存。最直接的证据是在罗家角遗址发现了炭化谷粒,共有156粒,其中籼稻101粒、粳稻55粒。更有意思的是,马家浜遗址中还发现了菱,而且是圆角菱,与现在嘉兴特有的南湖菱颇有几分相似。

马家浜人住着“楼房”,大多是干栏式建筑,先在房址上用黄土铺垫加高地面作为地基,然后在地基上立杆,用木柱使屋子脱离地面,减少湿气。

马家浜遗址

马家浜人甚至开始进行艺术创作。作为最早懂得用黏土烧制陶器的原始人,他们在日用陶器上展示精神追求和艺术想象,比如陶釜的腰沿往往做成多角形,在器物口沿和颈上刻划线条和图案。他们用黏土塑成鸟、猪、鳖等,既写实又生动。马家浜出土的兽面形陶器耳,兽面上双圈大眼,放射状的眼睫毛,粗鼻上翘,张口吼叫,面部肌肉一边松弛一边紧绷,虽作兽状,却有着丰富的人类表情。

马家浜遗址出土 兽面陶器耳

马家浜文化墓葬的随葬品中,还多见玉管、玉玦、玉璜等。这些玉器,或是作为耳环,或是作为挂坠,马家浜人已经学会打扮自己。

绰墩遗址出土 象牙梳

2009年11月8日,因马家浜遗址保护建设控制地带和遗址公园建设的需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嘉兴市文物部门,对马家浜遗址开始第二次发掘,历时15个月,清理了80座墓葬,出土了300多件文物和大量动植物遗存。根据此次发掘出土的人骨遗骸测算,马家浜人平均预期寿命小于等于30岁,至于平均身高,男性为164厘米,女性为153厘米。

马家浜文化和其他文化也存在交流现象,在罗家角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白陶,可能就是与其他文明交流的结果。马家浜文化与分布在宁绍地区的河姆渡文化,作为钱塘江两岸的两大史前文化,两者既有差别,又相互影响,在部分器物上存在共性。随着马家浜文化相关遗址的发掘和研究的深入,这几年在绍兴萧山一带也有马家浜文化的相关遗址发现。

东山村遗址出土 陶尖底瓶

60多年来,在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区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一批批重要的马家浜文化遗址陆续被发现,马家浜文化面貌日益清晰。吴海红说:“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的‘崧泽文化’距今约5500年,其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聆听泥土下的文明絮语,让我们寻回了一块又一块历史文化‘拼图’。”

马家浜文化博物馆

民间留言板:

嘉兴市洪兴实验学校与嘉兴马家浜文化博物馆探索馆校合作形式。

学校的“兴禾”红领巾讲解团由双方联合发起,招募学生担任小小讲解员,通过专业培训、试讲考核后,正式上岗成为马家浜文化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

这支传承有序的红领巾讲解员队伍,让马家浜文化走出博物馆,走入学校和社区,培育更多马家浜文化的小小传播者。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

徐建春:《浙江史前资源环境与文明兴衰研究》

记者:金丹丹、陈素萍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