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了将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多年积淀的优秀成果共享给大众、传承给青少年,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浙江人文之美的氛围,从2021年起,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携手潮新闻·钱江晚报,共同策划推出以浙学少年团“文化寻根——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与你同行”为主题的系列报道和活动,持续4年推出了“约会古今大先生”“约会千年古村落” “约会古今名门家训”“约会当代诗路山水”等6季60期报道,全网传播450多万,互动环节被省教育厅列为进入中小学校的全省性竞赛项目名单,吸引全省30多万青少年参与。
2024年“浙学少年团文化寻根”第7季继续出发,让我们一起“约会浙江考古文明”。
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新馆,有一个常设展叫“万年浙江”展,这是全馆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展览。它讲述了浙江从万年前到现在的历史。
这里的“万年”,起源于一粒不足4毫米、在上山文化遗存里发现的炭化稻种。
这粒小小的炭化稻,改写了世界农业历史;这粒稻,是中华文明的“启明星”;这粒稻,改写了浙江文明史。
沿金华市浦江的浦阳江上溯,稻田连绵起伏深处,上山考古遗址公园镶嵌其间。黄泥夯的墙,仿茅草屋顶,走入其中仿佛穿越万年。
参观者置身这里完整保留、复原的20多年前考古场景,仿若拾起了万年前掉入历史缝隙的稻米,透过它斑驳、炭化的痕迹,寻找到原始上山人驯化它、栽培它的痕迹,一窥万年文明。
世界最早的炭化稻米、世界最早的彩陶、中国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三个“最早”背后是三个关键词:农业起源、村落之始、巍乎上山。
深度访谈
三个“最早”,
标志着一个新时代开始
故事从一位上山文化的重要发现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说起。
2020年8月,在浦江上山考古遗址公园,蒋乐平的新书《万年行旅——一个考古人的独白》发布,这本书讲述了他从7000年河姆渡出发,走过8000年的跨湖桥,最后抵达10000年的上山的“万年行旅”。这年,正是上山文化发现20周年。
2000年10月,蒋乐平带着浙江省考古队的四五名队员,在浦江意外地发现了较规整的圆形和方形灰坑,并发现大量同样的黑陶片和石球、石片等,石破天惊的上山遗址,就这样被发现了。
2001年至2006年,在上山三期发掘中,考古人员又发掘出大量黑陶片和石球、石片等,还发现了一块夹炭陶片中有较多的稻壳印痕,胎土中夹杂稻壳、稻粒。陶片中谷壳形状的观察结果显示,谷粒为经过人类选择的早期栽培稻。
蒋乐平给北大碳十四实验室的吴小红博士打电话,说起关于遗址测年的疑问,吴博士建议用夹炭陶片来测。她提到,有一种新的加速器技术,可以用少量碳素进行测年。于是,上山遗址出土的四片夹碳陶片,被送到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碳十四实验室。一个月后,测年结果出来了:这些夹碳陶片距今大约有一万年之久。这也表明,夹陶片中稻粒也有一万年的历史。比河姆渡遗址的年代早了三四千年,比跨湖桥遗址早了两千多年。这一发现震惊了国内考古界。
“它意味着中国东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历史将被彻底改写。可以认为,上山遗址年代的测定,才是上山遗址发现的真正标志。”蒋乐平说。
此后,嵊州、龙游、金华、永康、武义等地相继发现上山文化遗址。而最轰动的,则是在2005年,上山遗址中发现了一粒完整的炭化稻米,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粒驯化稻米。它为“栽培水稻起源于中国”提供了最早的证据,这是改写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发现。
2020年,在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之际,“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写下“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的题词。
上山文化中的第二个“最早”,当推上山彩陶,将彩陶历史前推了1000年。
上山陶器大部分都有一层红色的陶衣,被称作“上山红”,许多器物上还绘有乳白彩色纹饰,纹饰类似太阳纹和卦纹。上山人的彩陶工艺极其精湛,可分为红彩和乳白彩两种。红彩主要为条带彩,装饰于盆、罐等的口沿或肩颈位置。乳白彩施于红色陶衣之上,主要见于壶、圈足盘和碗等器物上。其中乳白彩与红衣陶胎为两次过火,即“二次烧”工艺,在世界陶瓷史上绘下浓重一笔。
稻米与陶器的出现,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人类已经具备了定居的能力。
考古人员以金衢盆地为中心,陆续发现了超过21处的村落聚居群。在这些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带柱洞结构的建筑遗迹和带沟槽基址的房址,这是最早的干栏式建筑和排房。此外还有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式房屋等类型。到了晚期,出现了有规律的房址,还出现了环壕聚落。而且,上山文化遗址的面积往往达到数万平方米,出现了一定的村落布局。
这就是上山文化的第三个“最早”,长江中下游最早的村落,也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村落痕迹之一。因此,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称其为“远古中华第一村”。村落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今年3月,蒋乐平再度宣布:继已经发现的浙江省22处上山文化遗址后,金华又添2处上山文化遗址,至此,浙江省上山文化遗址群达到24处。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遗址?这和稻作农业的发生有关。农业起源,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认为不亚于国家文明。而且,上山文化所在的区域,可以成为早期农业起源的一个标本,值得我们好好研究。”蒋乐平说。
至今,关于上山文化的研究还在持续,种种新发现还在不断涌现。
博物馆长说——
申遗工作正在有条不紊进行中
上山遗址位于浙江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的浦江县黄宅镇上山村。遗址发现于2000年,经过20多年持续不断的考古研究,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已经成为研究亚洲东部新石器人类从洞穴走向旷野、完成人口聚集和农业定居的稻作发生区的典型样本。浙江的史前文明因此上溯至一万年,是“万年浙江”的文化之源。
据浦江上山遗址管理中心主任于炤元介绍,在上山遗址保护展示1号馆、2号馆、研学中心内,利用幻影成像、多媒体触摸一体机、多媒体电动地图、电子沙盘等技术,专题陈列了上山遗址出土器物、考古发掘现场及上山文化遗址群等内容,并以一个遗址、一粒稻米、一缕炊烟、一种文化、一抹彩红五个单元的形式展开。
一张跨越15年的“上山申遗与建设路线图”:这是时代楷模、浦江县委原常委、宣传部原部长徐利民牵头绘制的。2020年,成立上山文化遗址联盟;2021年,申报“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22年,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3—2025年,启动建设上山文化博物馆;2025年,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26—2035年,上山文化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如今,斯人已逝,而上山文化的申遗工作正紧锣密鼓。
一粒放大镜和灯光下的炭化稻:其表面呈现出斑驳的焦黄色。这是2006年从上山遗址中发现的一粒完整的炭化稻米,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粒驯化稻米。这粒炭化的稻米已经有了驯化的痕迹,距今已将近1万年,属于驯化初级阶段的原始栽培稻。它为“栽培水稻起源于中国”提供了最早的证据,是改写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发现。
一只彩陶壶:器型完美,十分和谐,上有卦符纹饰,充分显示了当时的工艺水平。这说明这个时期的原始人类,已经具有了朴素的审美能力。上山陶器的纹饰常见有太阳纹、短线组合纹、折齿纹和点彩等,其中几组短线组合纹被指认为最早的卦符。这种神秘图符在跨湖桥文化中得到传承,体现了浙江地区远古文化的独特体系。
一只圆底陶罐:底部有着明显的火烧痕迹,说明它可能是一种炊具。成熟的陶器烧制工艺,意味着有别于更早人类的茹毛饮血,开始使用锅具烹饪食物。同时,储存粮食也有了可靠的、可移动的器皿,而不用四处择地堆放。
民间留言板:
2020年,浦江县各小学开始使用《走近上山》教育读本进行教学,普及上山文化。这本读本分为十一课,从上山遗址和上山文化、上山人的食物、上山人的工具等方面,将上山文化以儿童化的视角呈现在学生面前,特别是每课中的“上山歌谣坊”模块,更是以歌谣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把学习内容进行了总结概括,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浦江县黄宅镇中心小学还利用学校烙铁画特色课程,开展了“烙画上山”主题系列的创作。以烙铁画的形式让孩子们从多方面了解上山文化的历史,品味万年浦江的文化魅力。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