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是“开端”,因此古人称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唐代为了避讳李隆基八月初五的生日,故将数字五改为中午的午,改称“端午”。
农历五月,日照强烈,天气迅速变热。这样的天气,容易出现各种瘟疫和疾病,所以民间称五月为“恶月”,因此端午节庆以转“恶”为安为主题,人们在节日问候中多用“端午安康”也是典出于此。每逢端午,百姓准备桃枝、柳枝、葵花、蒲叶和艾草等花草挂在门上,用来达到“驱邪庇佑”的美好目的。
《岁时广记》记载,宋人在这一天还要沐浴:“五月五日午时,取井水沐浴,采艾柳桃蒲揉水以浴,一年疫气不侵。”沐浴完毕的妇女儿童会佩戴饰有百索、艾虎、符箓、五毒图等图案的饰品。“百索,是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绣织编织成条索物件,可以佩戴在手腕,也可以挂于脖项,还方便大家相互赠送。“艾虎”则是将艾草编扎成虎形,寓意震慑病害。“五毒”是指蜈蚣、蚰蜒、蛇、蝎、蟾蜍五种爬虫,宋人认为这“五毒”可以用以治疗疮(chuānɡ)疖(jiē)、毒死其余害虫,所以就将其剪裁成图饰佩带,俗称“五毒图”。
粽子是端午节的必备食品。据《岁时杂记》记载,宋人端午粽子名品甚多,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槌粽、九子粽等不胜枚举,裹以枣、栗、柿干、银杏、赤豆、蜜饯等各色馅料。更特别的是,苏东坡的诗中还提到过“杨梅粽”。在宋代,人们煮粽子用的水也很讲究,将艾叶烧成灰,与水共煮,这样煮出的粽子就是金色的。因此有“角黍包金,香蒲切玉”的说法。除了传统的粽子,菖蒲酒也是端午节的特色饮品。菖蒲被视为 “辟邪之物”,菖蒲入酒具有理气、祛风、活血等功效。因此在宋代,饮菖蒲酒又叫“端午饮续”。
端午赛龙舟也是宋人过节的特色。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就记载有天子驾幸金明池观龙舟竞渡的事。皇帝坐在大龙舟上,观看几十艘小龙舟敲锣打鼓地划向锦标;夺得锦标者向皇帝“山呼拜舞”,以此为无上的荣耀。这样的情形极易入诗入画,因此宋代以描写赛龙舟为主题的诗词也很多。
宋人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节气饮食为一体的过节内容,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今时今日,部分传统的端午民俗活动已随着时间的更替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也有更多的传统民俗流传至今,以各种方式存在在日常的民俗风情中,丰富着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今天,当我们回首宋代的端午习俗,不仅能看到当时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能从这些一饮一食中看到古人生活的智慧。
(杭州市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