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时代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类媒介方式的不断革新,数字技术不断渗透至城市公共艺术中,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交互、沉浸和立体的体验。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与文化艺术的结合是城市公共艺术新的发展趋势。
2023年1月12日,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强调要加快打造数字文化,建设数字社会,加强数字平台建设,积极推动文化数字化进程,提高数字文化服务水平。
浙江作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技术优势。在政策和技术的双重加持下,浙江持续探索“数艺”深度融合,着力推进数字化改革,大力推动公共艺术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构建以数字化为核心的公共文化体系,实现了从传统艺术到数字化公共艺术的华丽转身。在未来的发展中,浙江仍需加强数字创新,弥合数字鸿沟,并加大人才培养和政策支持力度,以推动数字化公共艺术“智能动态-互动开放”式的发展。
一、浙江省数字化公共艺术主要做法
2022年2月召开的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推进会,将数字文化作为新增“跑道”,强调要整合形成“1612”体系构架,加强建设“数字文化”系统,为浙江建设数字时代的文化高地提供基础保障。数字化公共艺术作为数字文化的一部分,新赛道开启以来浙江一直坚持“智能动态-互动开放”的理念,不断往高攀升、向新进军、以融提效。
1、打造数字共享平台推动资源共享利用
2022年末,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要求到“十四五”期末前,要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一直以来,浙江着力搭建数字化艺术平台、集聚艺术资源,推动公共艺术资源全民共享。目前浙江正逐步面向全省公众开放艺术资源,多个公共场所通过数字展示屏向广大观众展示公共艺术作品,从而实现艺术共享。根据《美术馆藏品登记著录规范》和馆藏管理的特性,浙江美术馆率先研究开发出数字资源共享平台,集采集、查询、共享、管理于一体,成功将近3多万件藏品数字资源共享和管理于此平台。
接下来,浙江将致力于艺术资源数字共享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公共艺术系统,逐步实现全省艺术资源的开放共享。同时为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文化艺术大数据体系,2024年浙江文化产权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携其他合作伙伴正式开启文化数字资产共建共享平台建设,该平台为数字文化与艺术提供了展示平台,更好的促进文化艺术资源共享以及我省数字艺术的发展。
2、赋能艺术数字展陈提升线上线下体验
近年来,浙江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公共艺术的建设过程中,利用AI科技、虚拟场景等各种数字技术点亮了公共艺术,通过线上线下双重渠道,增强了人们的艺术体验。浙江省美术馆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了720度全景数字虚拟展厅,实现了“线下”展览的“云”上化,为公共艺术插上了数字翅膀,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参观展览。线上展览推出后,各个语言版本的线上展览已吸引了35000多名观众。
浙江省通过数字技术的有效运用,丰富了线上线下的观展体验与艺术感受,帮助公共艺术跨越“围墙”,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力。同时,在今年4月份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中,200余件艺术作品以CG绘画、数字影像、人工智能艺术等不同方式与数字技术完美结合,为公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
3、创新数字互动方式增强艺术互动体验
现代多媒体互动式公共艺术以其自身较强的互动性给予公众一定的吸引力。与静态呈现形式的公共艺术作品相比,互动性公共艺术较为活泼,且更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鉴于此,浙江持续探索数字技术并加强其应用,使公共艺术的形式变得更加互动,市民的参与度与互动性得到了明显提升。参观者不但可以在元宇宙中欣赏艺术作品,还能在线创作设计属于自己的作品,真正融入艺术创作,通过数字化展览方式与艺术“建立亲密关系”。
同时在全省多地的数字文化体验厅中,通过设立全民艺术鉴赏区、互动区以及沉浸式文化体验区等线下互动区域,为市民打造了一个充满趣味和知识性的数字艺术体验氛围。市民可以方便地利用虚拟场景、AR技术、影像捕捉等现代技术手段,自主开展艺术学习。在杭州举办的第十九届亚运会中,“星星知我心”公众艺术活动通过互动装置,以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形式,为亚运加油助威,展现了民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从而在艺术世界中点亮了亚运的光芒。
4、强调“文化”“数智”碰撞生动呈现地域特色
为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数字技术在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应用和发展,浙江在公共艺术的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充分融入传统文化特色,将东方的传统文化思想通过数字化的艺术语言进行表达,并通过5G、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手段,打造各种沉浸式文化体验新场景,带给人回味无穷的美学与科技体验。在2023年8月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美术馆、北京大学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实验室及其他单位共同举办的“东方智慧:中华传统文化当代艺术展”中,通过将“乾坤、阴阳、经纬、天人”等东方文化体系中独有的感知理念贯穿于艺术作品之中,从艺术视角映射与辨析了东方哲学与传统文化的认知主张和感性经验,又通过数字技术将其呈现,从而焕发出华夏文明与古为新的内生活力。同时在亚运会开展前夕,一部浓缩了东方底蕴与现代科技的数字化水墨艺术大片“横空出世”。该艺术大片采用“纯三维”的方式展开“满纸烟云”水墨风格的构思和制作,通过AI绘画生成不同风格的场景,将充满文化底蕴的杭州名胜古迹化身为现代竞技场,提升了观众的文化自信。
二、浙江省数字化公共艺术发展策略
推动公共艺术高质量发展,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为了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精彩、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对美好生活期待的必然要求。公共艺术数字化构建要不断加强创新,吸引公众参与,从而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加强数字赋能为公共艺术发展点燃新引擎
一是要提高公共艺术的数字创新能力。做好数字化公共艺术创新主体培育,鼓励各地区加大数字技术的投入。同时要加强公共艺术空间新型数字技术的应用,充分运用5G、VR、AR、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结合不同艺术的特点与实际需要,通过图像、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态,具象化、立体化、全样态的展示艺术作品,实现从线下到线上、从技术到观念、从图片到审美的交互转换,进而全方位、多模态、沉浸式展示艺术发展脉络及其人文精神内涵,促进数字化公共艺术引领城市景观的变革潮流。
二是加强数字艺术平台的建设。持续加强数字资源库与艺术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发挥平台的服务效能,依托平台开展更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共艺术服务活动。不断对现有平台功能进行优化,使之更加符合广大群众的使用习惯,降低观众获取服务的技术广门槛。
其次,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不断优化平台内容,提高公共艺术的供需对接水平,从而不断提高数字化公共艺术的服务效能。同时,数字化资源库作为深度促进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手段,要加强其建设,将优秀的公共艺术资源进行汇集,并对其不断更新,打造高效、便捷的数字艺术资源库。
2、弥合数字鸿沟为公共艺术发展插上新翅膀
一是跨越老年数字鸿沟。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保证每个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第一要务。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不应该对老人产生压力,更不应该成为一个门槛,而是要把老年人的需求作为智能基准,使老年人更好的体验公共艺术。相关部门和有关公共艺术场馆要针对根据老年人的需要,通过公益培训、资源推荐等形式,帮助老年人学习使用相关工具,提高老年人线上艺术鉴赏水平,从而加强数字公共艺术的沉浸式与互动性体验。
公共艺术场所也要针对老年人进行智能系统的优化调整,并配备相关服务人员为其进行服务。如为老年人开通“绿色通道”、取消老年人的看展预约、简化老年人的信息填写步骤,同时为老年人等特定人群开发字体更大、页面更简洁的服务装置等。
二是缩小城乡数字差距。推动乡村艺术数字化发展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手段,也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路径。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应积极开拓数字化公共艺术载体,积极推进乡村公共艺术的数字化建设。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实现规划与建设的统筹,不断健全乡村数字基础建设与发展的激励机制,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的优化和升级,成为促进乡村公共艺术数字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基础保障。
以数为媒、因村制宜,尊重乡村的历史文脉,以乡土文化为基础,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建设,从而激发当地村民的文化自觉,使公共艺术与乡村现场有机融合。例如,位于杭州西湖区的“元宇宙第一村”——外桐坞村即是历史文化村,又是文艺创意村。该村通过构建“AR+艺术”模式致力于打造数字艺术村庄。
最后要加强乡村公共艺术的多元媒介的应用,使用新颖、多样的媒介将中国乡村特色的地域文化进行生动呈现,从而实现艺术审美与乡村生活的无缝衔接和多元化生产。
3、夯实基础保障为公共艺术发展提供新动力
一是引进与培育复合型人才。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数字化公共艺术蓬勃发展的动能源于艺术的感染力、新技术的驱动力、信息化的传播力和新业态价值的创造力,这对公共艺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建设者需要具备跨领域的知识与能力,既要具有艺术素养又要具备数字技术知识,才能合理运用数字技术高效、准确地打造公共艺术空间。
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着力引育一批行业领军型人才,加速构建“人才金字塔”塔尖。同时,在公共艺术的发展中要以数字智能艺术为指引,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兼具艺术内涵、数字素质、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加快成立数字公共艺术创新基地,不断提高现有公共艺术人员的数字技能与艺术素养。在协同育人方面,要不断完善多方协作机制和资源平台建设,推动校企合作,着力夯实“人才金字塔”塔基。
二是加强政策创新与扶持。公共艺术政策作为顶层设计的战略指引,对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政府政策制定的主体,需要站在数字化发展的角度和高度,完善建设与服务机制,制定灵活有效的机制,为浙江各地区数字化公共艺术空间的打造做好顶层规划与服务。
加强资金使用与管理方面的有关规定。数字化公共艺术的建设通常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去进行数字技术的创新、数字设备的维护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因此政府要整合市场与社会的力量,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为持续的打造数字化公共艺术提供有力的保障。数字化公共艺术空间的制度保障,将使公共艺术充分发挥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作用。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之魂,是展现城市形象和文明精神的“重要窗口”。在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大背景下,构建数字化公共艺术具有重要意义。浙江在数字化公共艺术的建设中不断进行艺术创新,用数字化彰显了城市精神内核、展现了城市魅力。在今后的发展中,浙江将继续发挥数字创新的引领作用,为数字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妍妍. 跨媒介融合——数字化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向[J]. 情感读本,2023(6):4-6.
[2] 窦皓,康梦琦. 数字为翼,释放艺术魅力[J]. 数码设计,2023(8):12-15.
[3] 史家亮. 以优秀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赋能乡村振兴[J]. 理论导报,2023(11):30-31.
作者简介:
姚志明,宁波财经学院象山影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应用传播、媒介文化、新媒体与公共文化等研究。
课题信息: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媒介环境学视角下数字公共艺术对浙江城市文化的重构策略研究》(21NDJC174YB)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