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乡村振兴:实践经验与路径选择——写在“中国村庄发展:浙江样本研究”从书出版之际

发布时间:2024-06-14

|

来源:《农业经济》

浏览:

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并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解决了人口大国基本的粮食需求,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农民的收人,推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而且给城市改革带来了新的启示。

浙江是农村改革的重要实践地。早在20世纪50年代,永嘉县积极探索试验农业社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集体化时期,浙江的社队企业在夹缝中生长。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模式”作为浙江农村非农化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典型,更是广为人知。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推动农业生产微观组织再造、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与经营制度创新的根本动力,就来自农村、来自农民。对于中国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就及其内生动力,邓小平已经做出了准确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发展乡镇企业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

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如何协调区域关系,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这是全社会面对的问题和挑战,需要集合各方面的智慧和努力,进一步进行经验性探索和学理性研究。作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系列项目的“中国乡村发展的浙江样本”课题,就是其中学理性研究的一种有益尝试。现在,该课题的成果即《中国村庄发展:浙江样本研究》丛书正式出版,可喜可贺!

《中国村庄发展:浙江样本研究》丛书,选取浙江省11个市的11个村庄作为研究个案,形成11部专著。这11个市的11个村庄,分别为北山村(丽水市)、花园村(金华市)、龙峰村(杭州市)、缪家村(嘉兴市)、蚂蚁岛村(舟山市)、清漾村(衢州市)、上园村(温州市)、邵家丘村(宁波市)、沙滩村(台州市)、棠棣村(绍兴市)、余村村(湖州市)。这些村庄在行政上分属不同的市,而在类型上,如以农业综合区划作为分类依据,则分别属于杭嘉湖水网平原区、杭州湾两岸滨海平原区、宁绍平原区、浙西丘陵山地区、金衢丘陵盆地区、浙东丘陵盆地区、浙南丘陵山地区、浙东南沿海平原丘陵区和东部海域岛屿区。结合自然的和历史的因素,以及多样性的实践经验和发展路径,这些样本的选择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概括浙江村庄的类型和特点,并具一定的典型性。

《从书》以各个村的纵向历史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乡村发展基本轨迹为历史纵轴,以独具浙江特色的村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治理、生态等为记述研究主体,以长时段的历史研究视野探求乡村传统建构、当代社会变革的实际景象和内在机制,通过深度驻村调研,深层次介入村庄内部生产生活环境展开经济、政治、治理、文化生态整体性研究,为不同类型村庄建立起完整的事实记录和分析样本,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发展路径、特征和价值,体现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真实场景,呈现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轨迹,为中国乡村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分析参照的样本。

几年来,从动议谋划到论证申报,从立项研究到专题评审,笔者参与过相关环节的一些研讨活动,审读了清漾、沙滩、余村等几个村庄研究的书稿,并提出个人的学术性意见和建议,其间也见证了课题组文献资料搜集、实地调查访谈和个案专题研究过程中的艰辛和努力。项目负责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陈野近年已经相继主持完成了多项相关课题,项目首席专家闻海燕研究员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在乡村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首席专家顾益康教授是浙江省农办原正厅级副主任,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理论与实践研究,是著名“三农”研究专家。11个子项目的负责人和参与人主要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乡村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另外也包括浙江、上海、江西等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作为村庄的主人,村民们也参与到了这项研究当中:他们创造了村庄的历史,他们提供了村庄的资料,他们接受了口述访谈,等等。如此,《中国村庄发展:浙江样本研究》丛书实际上是专家学者和村民们共同书写、记录村庄的历史变迁和当代发展的成果。

如何定义村庄及其存在的价值,这是我们面对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因惑。本丛书立足浙江,力图通过“点”的解剖,从乡村社会变迁角度去理解当代中国历史,勾勒乡土中国的当代图景,探讨乡村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透过11个村庄个案研究,我们尝试置身其中并用心体验,就能感受到村庄的丰富与浓烈、躁动与渴望、努力与进取。村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经济的增长、生活的改善,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内在的或深层的变动:在经济结构、社会分层、权力格局,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以及在非农化、城市化进程中,村庄逐步积累起从传统向现代变迁与转型的诸多要素。

作者:梁敬明 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农业经济》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