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8日是第十六届世界海洋日暨十七届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的主题是“Awaken New Depths”(新深度唤醒),旨在唤醒民众、国家间、各类组织间对于海洋理解、同情,提升相互之间合作和承诺的新深度。
一、“浙”里有什么?
余华曾说起家乡海盐县和自己的故事:“小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总在海的附近游泳,那时候海水颜色是黄的,可是课本上却说大海很美,是蓝色的。某一天我就想一直游下去,直到看见海水变蓝……”
1、海岸线居全国第一
位于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的浙江省,陆域面积为10.55万平方公里,在中国的省级行政区中排在第25位,但是我们却拥有2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总面积,在全国排名第五;浙江的整体是一个“七山一水两分田”的“资源小省”,但如果向东望,浙江省不仅有全国第一的海岸线长度,还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我们拥有22.3万平方公里的渔场,其中舟山渔场还是全球四大渔场之一。浙江的东海大陆架盆地,是中国海上油气勘探的主要地区;浙江的潮流能占全国一半以上,波浪能、风能、温差能、盐差能等开发条件都非常优越。
2、“海上丝绸之路”的积极参与者
2023年12月22日,“浙海扬帆——宋元浙江与海上丝路”开幕,本次展览以体现“海丝”与浙江的相互成就为策展理念,以浙江对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贡献为主线,提炼了“海丝”中的浙江符号,从航海与造船、港口与城市、使节与商团、青瓷与丝茶、宗教与技艺五个层面,讲述了浙江在宋元时期达到“海丝”高峰阶段的客观条件、主要内容、突出成就和历史地位,复刻了宋元时期浙江“海上丝绸之路”的高光时刻。
如今,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杭州湾经济区交汇处的浙江省,也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跨过海洋,我们与世界相连;沿着长江,我们与内陆相连,优越的地理条件让浙江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和合作等方面获得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浙江海洋经济实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宁波舟山港的货物吞吐量排名稳居全球第三。
3、“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
早在2002年,习近平同志初到浙江工作时就提出一个前瞻性问题——浙江省经济在新世纪和新阶段的进一步发展的天地在哪里——我们的答案是,在海上!
在推进现代化的征程中,中国已将“海洋强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海洋强国”战略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转变。
2003年,“八八战略”决策部署时,浙江就把“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作为重要内容。先后印发实施《浙江省现代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2)》《浙江海洋强省建设“833”行动方案》《浙江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倍增行动计划》,围绕打造世界级海洋产业集群,海洋产业新优势加快显现。为进一步提升全省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和现代化发展水平,浙江出台的《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对全省海洋经济发展做出整体谋划,以“一环”引领,“一城”驱动,“四带”支撑,“多联”融合思路,构建全省全域陆海统筹发展新格局。2024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奏响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向海图强”的新时代乐章。
二、“浙”里正在行动
“海洋环境问题表现在海里,根子在陆地上。”
在“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中,浙江省通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建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美丽乡村。面朝大海,浙江省依旧秉承着“绿色发展”的理念,在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以及海洋生态环境风险隐患等主要问题上,通过“陆海联动、统筹”的方式实现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丰富的海洋资源,抑或是我们的出海历程,又或者是我们的发展理念,这些都给浙江省指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行动方向——我们不仅要“管海”,我们更要“护海”。
1、设立海洋自然保护区
南麂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1990年9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中国首批5个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之一。1998年又成为中国最早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
从2005年温州市西门岛设立的我国首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到2008年批准的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以及2019年成立的舟山市东部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温州龙湾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在海洋的保护和管理上,浙江人一直保持着长期、动态和持续的态度。海洋保护区的成立极大程度上守护了海洋的“天然基因库”,维护着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
2、绘就“蓝色海湾”生态底色
2016年温州洞头国家级海洋公园核心区“蓝色海湾”整治项目,被纳入中央海岛和海域保护资金计划。自此,浙江进入“蓝湾”时代,曾经“脏”“乱”“差”的岸线环境得到快速改变,直接惠及整个海洋生态系统。2019年4月,洞头再次入围新一轮“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两次获得中央“蓝色海湾”整治项目奖励支持的区(县)。
“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着眼于构建一道绿色海岸。通过推动海岸线的绿化、沿海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借助海上生态浮标、碳通量观测塔、海洋牧场水下监控系统等智慧监测平台,实时监控蓝湾指数,实现生态系统数字化,逐步实现了“美丽海岛、生态岛礁、绿色海岸”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浙江省的海岸线呈现出一幅“绿色”画卷。
3、加入“蓝色循环”,共创双赢
全球每年约有上千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在北纬35°到42°之间的太平洋海域,甚至汇成了一片由400万吨、1.8万亿塑料碎片组成的“垃圾大陆”。数以万计的海洋生物丧生,科学家甚至在人类胎盘、母乳、血液中也检测到了微塑料。“大海捞塑”行动刻不容缓!
2023年10月,发端于浙江台州的“蓝色循环”项目获得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这是继“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支付宝蚂蚁森林后,浙江省第三次获得这个荣誉。
“蓝色循环”项目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呼吁各界加入“蓝色循环”共创海洋未来,构建一套可视化的闭环治理体系,实现海洋塑料“变废为宝”全过程追溯。
三、“浙”里还有更长远的策略
“海洋大省也得精打细算,要像管财政资金一样去管海域资源”。
1、制定规范:探索海域空间的立体化使用
2024年1月12日,浙江省为解决不同项目之间的“交叉”用海问题,颁布并实施《海域立体分层宗海界定技术规范》,这是我国首个海域立体分层设权技术领域的省级地方标准。目前不同组合类型的立体分层设权,如“光伏+渔业养殖”、“光伏+温排水”、“海底电缆管道+码头”等已经开始应用该标准。
海域空间在科学合理划定后,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海域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海域资源的分配,还能实现资源共享互补,推动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
2、有效监测:研制省内首颗海洋卫星
浙江成功研制的省内首颗海洋卫星,预计在2024年7月发射升天。这颗完全由“浙江制造”的卫星是为了满足省内重点海域赤潮、溢油、石油烃等污染监测需求,提高海域观测范围和频率,它将在岛礁遥感研究、生态环境监测、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为我省的海域资源科学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数据保障。
从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到首颗海洋卫星的研制,浙江省以科技引领海洋经济腾飞,不断在海洋管理领域进行突破,展现出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前瞻视野。
3、守望大海:推广与传承海洋文化
井头山——作为中国最早的沿海渔民——遗址位于今天宁波沿海平原的一角, 在8000年前,这里的渔民们在浙东沿海率先投下鱼鳔;如今,博物馆留存的“鱼鳔”成为浙江人民与大海相依相存的最古老见证;在与海洋的长期互动中,浙江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
首先,保护海洋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嵊泗渔歌,是流传于浙江舟山群岛渔区间、口耳相传的民间音乐,在2021年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海洋特色的渔用绳索结编织技艺,也被纳入浙江省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充满海洋元素的嵊泗海洋剪纸也成功入选第六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项目名录。
其次,举办各种主题的海洋文化活动。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中国(象山)开渔节等大型海洋节庆活动和各种海洋影展,吸引大量的公众参与,有效地推动海洋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最后,开展海洋科普教育活动,旨在提升公众的海洋意识,引导人们更加热爱并致力于保护海洋。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博物馆的海洋文化馆作为国内首个专注于地域性海洋文明的历史与考古专题陈列馆,生动地展示了浙江与海洋的紧密联系,将浙江与大海交融的故事缓缓呈现在世人眼前。
“浙”里的每一滴海水都浸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浙”里的每一朵海浪都信守着同自然和谐共生的信念与承诺;“浙”里的每一片海域都见证着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担当与坚守;“浙”里的每一个人都携手并进,为守护好这片蔚蓝家园而在行动!正如习近平在讲话中所提到,“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居住在这个蓝色星球上的每一个国家,都已经被海洋连结成一个安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
李芸,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传播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网络传播研究、马克思传播思想研究和跨文化传播研究。
周沈倩,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