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新华社浙江频道|浙江人文大讲堂:经济人文化是现代化必然趋势

发布时间:2024-05-24

|

来源:余杭社科联 新华社浙江频道

浏览:

杭州在人文经济发展方面有着生动而丰富的实践,需要在经验总结、理论研究、学理阐释方面进一步深化拓展。5月11日,浙江人文大讲堂·未来讲堂第十三讲在杭州城研中心举行,聚焦杭州人文经济发展的探索和实践,由浙江大学教授、杭州城市大脑研究院院长罗卫东作专题讲座。他提出,经济的人文化是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本期讲堂是省市社会科学普及周重要的系列活动之一,旨在共同探索中国人文经济的城市范例。活动由浙江省社科联指导,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余杭区社科联联合主办,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协办。讲堂由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蓝蔚青主持。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江山舞等专家学者出席。

新世纪以来,杭州始终在人文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中探索高质量发展道路,既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千年宋韵文化,又有经久不衰的浙商“四千精神”以及胡庆余堂、张小泉、西泠印社等传统老字号品牌,同时也是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数字之城。杭州如何践行人文经济学?未来人文经济向何处去?

罗卫东认为,人文经济是杭州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是杭州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打造新时代人文经济的城市典范是杭州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要守正创新,开创杭州人文经济发展新局面。

关于今后杭州人文经济的发展方向,罗卫东从不断提高赋予经济活动人文价值的自觉性、着力深化对发展人文经济必然性的认识、紧贴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外文明互动互鉴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他认为,推广杭州经验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发挥文化因素在激活发展动能、创新要素配置、提升服务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通过文化传达价值观念、人文素养和思想情感,并使人文经济更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浙江人文大讲堂•未来讲堂”是浙江省社科联与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联合推出的品牌讲堂,迄今已举办12讲,邀请了王国平、潘公凯、俞可平等专家学者分别围绕“让城市因历史而美丽”“笔墨艺术、美术理论、装置艺术、建筑设计的创意实践”“传统谥法的政治学意义”等开展主题讲座,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


(余杭社科联供稿 转自新华社浙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