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如何用自主创新做好鄞州高质量发展文章

发布时间:2024-05-24

|

来源:之江策

浏览:

自主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2003年至2006年,习近平同志曾先后4次深入鄞州相关企业集团调研,仔细了解校企合作和自主创新情况,对鄞州企业健康发展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并从创新发展战略、创新主体、创新抓手三个方面对自主创新进行了全面精准阐述。近年来,鄞州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主旋律,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区域创新体系,探索出一条持续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鄞州区以自主创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和成

2020年7月,鄞州区以全会形式通过《关于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高水平建设全国一流人才强区创新强区的决定》,由此开启了新一轮创新生态建设行动。鄞州区是全省唯一三年两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的双创示范基地行政区,也是省创造力十强区。根据2022年浙江省发布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鄞州区名列省营商环境企业满意度前十,其中要素环境、综合环境、创新环境也均排名前十。

(一)以平台建设为抓手推进科技创新

鄞州区坚持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积极争取省、市政策支持,持续抓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激发企业创新潜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鄞州区入选全国双创示范基地,拥有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平台51个,其中国家级平台14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全区孵化面积近70万平方米。同时,鄞州区深入实施“154”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打造高能级现代产业链引领区等行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的贡献度超过65%,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均占全市总量的约三分之一。

(二)以企业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

鄞州区聚焦企业技术创新的痛点、堵点、难点,推动企业生命周期“全链条”支持,全面释放市场主体的创新潜能。鄞州通过主攻“4+4+1”千亿级数字产业集群,抢占元宇宙、柔性电子等产业发展新赛道,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投资分别增长10%和100%,累计培育市级以上未来工厂38家,企业上云数量超1.9万家,居宁波市首位。鄞州还拥有2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7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均为宁波市第一。此外,鄞州入选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省首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省级产业集群(区域)新智造试点。

(三)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目标多举措提升创新能力

鄞州区坚持“哪里最需要、哪里最薄弱、哪里最关键”,科技和人才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创新到哪里、服务到哪里”,始终面向企业的所急所需,强化核心技术研发、共性难题攻关、先进设备应用、高端人才引进,努力破解一批制约企业发展的难题。在扶持重点上,更加突出转型升级导向,进一步增加了在发展新兴产业、推动自主创新、引进高端人才等领域的扶持资金投入。在扶持对象上,更加突出中小微型企业,专门设立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税费减免、融资支持、创业扶持等措施全力支持中小微企业推进技术创新、开展品牌建设、加快做大做强。

(四)以市场为导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鄞州区不断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并致力于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集聚资源放大“人才+项目”的叠加效应,通过产学研联合放大“企业+院校”的乘数效应,通过创新成果转化放大“平台孵化+基地转化”的倍增效应,通过综合保障放大“市场+企业+政府”的互补效应。鄞州区不断加强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加强技术开发补助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各类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项目,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强产学研合作,以及对重大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同时,鄞州区提高对企业创建各级研发机构的奖励力度,持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五)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提升产品质量

鄞州区积极把握“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机遇,全力推进智能制造,并从质量效益、技术创新、绿色发展等多个维度,构建以“亩均论英雄”和“创新论英雄”为核心的综合评价机制,加速锻造创新引擎。为了响应共同富裕标杆区的建设目标以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年度指标,鄞州区出台了《鄞州区关于培育“154”千百亿级产业集群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旨在完善企业的梯队培育机制。同时,鄞州区持续完善招商引资项目清单,通过优化小微企业园、强化数字化平台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对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精准施策。

二、坚持创新驱动增创区域创新优势的对策建议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企业应继续坚持自主创新战略不动摇,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实施创新工程、强化主体培育、加大政策保障等措施,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谋划顶层设计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在战略关键领域加强科技力量的部署和配置。紧紧围绕国家的长远战略需求,集中资源攻克那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和引领性的重大科技难题。依托各地区产业基础优势,深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推动产业不断向高端化、现代化迈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强化高科技项目培育的专家咨询,为企业打造高级别的政府决策顾问团和专家库。逐步推进创新技术和产品的稳步更替,确保新场景和新应用能够得到有效的适配支持,确保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能够顺利落地并发挥实效。

三是完善资金保障。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并支持企业采用智能化和绿色化手段进行改造升级。对采用数字化管理模式并成功实施新型应用场景的企业,提供相应的资金补助,对积极建设智能车间、数字车间和绿色工厂的企业提供重点资金支持。

(二)以创新工程为抓手,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

一是开展行业质量兴业活动。强调尊崇和发扬“企业家精神”与“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打造一批“匠心”工程、精品工程。依托世界制造业大会、智能制造高峰论坛等活动,扩大区域产业国内外影响力,塑造和维护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形象。

二是持续加强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品牌影响力显著的大型品牌企业,并着力提升它们的品牌价值。定期遴选“年度匠心品牌示范企业”,以示范企业为标杆,带动更多企业走上品牌化、高端化的发展道路。促进标准化建设,导入先进品牌培育管理体系,促进“老字号”品牌传承创新。

三是推动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挖掘一批行业地位突出、技术领先、符合产业导向的企业,集中创新、资金、人才等多种要素资源,采取“揭榜挂帅”和“赛马”等机制,鼓励企业构建创新联盟,推动产业的技术突破,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有序培育并壮大一批新兴产业。

(三)以平台建设为依托,强化自主创新主体培育

一是构建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模式。依托各区域现有的技术中心、科研院所和重点实验室,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同时,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及时将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相结合,尝试培养专业的科研转化经纪人,并与风险投资机构携手,推动孵化出更多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发挥创新策源价值。

二是培养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着力发展和壮大“专精特新”企业,通过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融合,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方向发展。提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度,鼓励企业开展国际技术交流,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并主动参与和承接国际高水平的研发成果,进一步实现技术的有效转化。

三是持续优化公共服务。建立自主创新企业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筛选、培育高价值发明专利,指导专利布局和导航。通过政府购买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有效的咨询服务,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配备专员,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配套等阻碍创新和发展的难题。积极组织和支持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等各类展会,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四)以政策保障为基础,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一是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定期对专利侵权案件的证明标准、知识产权侵权的判定标准和专利行政诉讼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完善跨地区诉调的对接和信息共享机制。

二是提高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所得税加计扣除政策,改进研发投入的核算方法,进一步扩大企业研发投入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同时,鼓励商业银行为有资金需求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专门的融资方案。结合商业价值信用贷款体系,开发“自主创新贷”系列产品。对研发投入占比达到一定额度的企业,适当上调其商业价值信用贷款的授信额度。

三是持续推进人才工程建设。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以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通过产业链和研发项目平台,促进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确保教育质量与创新能力的同步提升。

作者简介:

杨立娜,浙江万里学院副教授,浙江万里学院中东欧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鲁霜霜,鄞州社科联主席(社科院院长)、民盟鄞州区基层委员会主委。

课题信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制造业国内转移与地域产业承载系统适配性研究》(23NDJC246YB);鄞州区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牢记殷切嘱托、坚持创新驱动、以自主创新引领鄞州高质量发展》(Y23YJ-16)。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