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如何打造为精品图书

发布时间:2024-05-20

|

来源:“ 浙江人民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浏览:

浙江地区的考古资源丰富,尤以新石器时代最为突出。1973年,河姆渡遗址首次发掘并取得一系列重要发现,刷新世人对长江流域文明发展进程的认识。此后,它更是被列入历史教科书,成为支撑长江流域为中华文明摇篮之一的重要依据。随着良渚古城遗址、跨湖桥遗址、上山遗址等的发现,浙江万年文化史谱系日益完善,文明演进脉络逐渐清晰,浙江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贡献得以彰显。

▲河姆渡遗址第一次发掘场景

▲河姆渡文化红漆木碗

在这一背景下,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筹划编写“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丛书,系统梳理浙江八十余年考古发现与成就,描绘浙江万年文化发展全貌,充分展现浙江文化在中华文明演进历程中的贡献。2022年10月,丛书第一辑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023年1月,新书首发式暨第二辑规划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与会省内外专家、学者高度评价丛书的立意及取得的成绩,并对第二辑提出更高的期待和要求。2023年8月,经过层层筛选评比,丛书获评第32届浙江树人出版奖。总结起来,丛书能够取得这些成就,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精选作者队伍 铸牢精品根底

“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丛书第一辑包括11种图书,由《浙江新石器时代考古》《越国考古》《浙江汉六朝考古》《吴越国考古》《南宋墓葬研究》《良渚古城与中华文明》《良渚玉器与中华文明》《稻作文明探源》《浙江史前陶器》《浙江史前美术》《浙江古代青瓷》组成。参与编写的作者,基本出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他们长期工作在考古第一线,拥有丰富的发掘经验,同时,继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优良的学术作风,既能握持手铲做好田野考古,又能执笔撰写优质考古著作,代表了浙江考古学术的最高水平。

比如,《浙江新石器时代考古》由蒋乐平研究员领衔,带领王永磊、陈明辉两位后起之秀共同编写。作为跨湖桥遗址、上山遗址的发现者,蒋乐平研究员不仅独具慧眼,善于发现考古遗迹中不为人知的隐秘,而且文笔生动,能够驾驭多样的考古材料。其中,跨湖桥遗址、上山遗址不仅入选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跨湖桥》考古报告也入选年度全国十佳文博图书。《南宋墓葬研究》的作者郑嘉励研究员则是出圈的“考古达人”,他所著的《考古的另一面》为大众揭示了考古工作者不为人知的一面,一句诙谐的“上班就是上坟”更是火遍全网。《良渚古城与中华文明》一书由刘斌、王宁远、陈明辉合作编写。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遗址的地位不言而喻。刘斌教授长期从事良渚遗址的发掘工作,见证了良渚古城的发现(2006年)与申遗(2019年),同时著有《神巫的世界——良渚文化综论》《法器与王权:良渚文化玉器》《寻找失落的文明:良渚古城考古记》等作品。王宁远研究员扎根良渚遗址,主持“良渚外围水利系统的调查与发掘”等项目,进行科技考古方面的研究。青年才俊陈明辉则在新石器时代考古领域多有探索,著有《良渚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等。至于其他各卷作者,均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主力,自不待言。由于他们的智慧和努力,丛书的品质得到根本保障。

善用政策扶持 护航精品无忧

2003年7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为浙江发展擘画宏伟蓝图,提出著名的“八八战略”,指明“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道路。2005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进一步提出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八项工程”。以此为发端,浙江系统性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推出一系列配套政策,其中尤具代表性的是浙江文化研究工程。

得益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这一重要平台,“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丛书第一辑顺利启动。2019年6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浙江省社科联提交立项申请书,经专家评议,10月即入选第二期第五批立项名单。依托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丛书从策划动议到入项论证,再到落实配套资助,推进速度不可谓不快。从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到浙江省社科联,通力协作,共同为完成浙江考古成果转化、展现浙江考古成就、阐释浙江文化地位贡献各自的力量。

除此之外,丛书立项后,出版社还争取到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两项资金”、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支持,为丛书的出版提供有力保障。正是这些护航保障,使创作者、出版者得以涣释丛书体量大、学术分量重、印制成本高带来的压力,能够为打造精品图书尽心尽力而无后顾之忧。

优化编校协作 确保精品品质

精品出版的最后一棒在出版社,唯有从总编辑到编辑室主任,再到责编、校对,和衷共济,分工明确,调度有序,方能高质量完成出版任务。长期以来,浙江人民出版社与浙江省社科联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承担较多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出版项目。“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第一辑一经立项,时任社总编辑王利波即积极向浙江省社科联争取,同时拜访项目负责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斌所长,并在2021年7月,与编辑一同参加项目结题评审。2022年4月,书稿经浙江省社科联专家评审交到出版社后,前期已经筹备妥当、落实分工的编校队伍即立刻忙碌起来。笔者因有考古学专业背景,被选为项目统筹,项目整体则由主要为历史学专业背景的文史出版中心负责。

自4月到稿至10月完成出版的半年时间里,编辑团队严格按照出版流程规范推进编、审、校各个环节,同时与作者保持密切沟通。对于书稿中的文字、图片、表格等存在疑虑的,均参考原文献、经典版本进行核对,做到改必有据、不留死角。另外,书稿中有大量插图,总计约4400幅,平均每本400幅。考虑到插图种类丰富,有地图、遗址分布图、发掘场景图、器物图等多个类型,由笔者负责在排版公司专门做图片调整工作,对图片的位置、大小、排布及修图等一一把关。排版完成后,再将纸稿与电子稿交作者检查订正。经过多轮检查、核实,确保图书内容达到理想的质量。在装帧设计、印刷装订环节,编辑团队则参考多种图书,选择与丛书气质、内容相符的设计;为呈现精美的图文效果,选用高品质进口内文纸、特种纸;印刷时,派专人到印刷厂监样,解决印刷、装订、包装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借由这些保障措施,将丛书打造为内容上乘、装帧典雅的精品之作的目标实现精准落地。

拓展宣传渠道 扩散精品影响

作为重要的宣传阵地,出版社在开展宣传、扩大舆论影响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2023年1月,由省文旅厅、省社科联、省文物局领导,以及省内外考古工作者、相关领域专家参与的新书首发式暨第二辑规划研讨会圆满召开。会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等发来贺信,对丛书给予高度评价。除在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浙江日报等省内外媒体作详细报道外,“文博中国”“浙江文旅”“浙江考古”等新媒体也充分活跃起来,在较大范围内实现丛书影响力的扩散。

积极参与评奖、推动版权输出也是扩大图书影响的重要方式。丛书出版后,除获评第32届浙江树人出版奖外,《浙江古代青瓷》还入选2022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由《南宋墓葬研究》改版的单行本《读墓:南宋的墓葬与礼俗》获评第十二届“邓广铭学术论著奖”一等奖。《良渚古城与中华文明》《良渚玉器与中华文明》《稻作文明探源》引起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关注,目前正洽淡版权输出事宜;依托“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良渚古城与中华文明》亦有序展开对外版权输出。

总的来看,“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丛书第一辑基本实现精品图书的目标,也为第二辑的高标准、严要求完成立下至关重要的参考。经由该丛书的磨炼、学习,出版团队必将再接再厉,达成新的超越。

▲“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第一辑新书首发式


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第一辑)

丛书简介

本丛书由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大学20位专家倾力打造,系统梳理80多年来浙江考古成果,深入发掘浙江文化根脉和传承体系,力图为中华文明探源贡献浙江材料支撑,进而长时段、多角度呈现浙江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卓越贡献。丛书包含《浙江新石器时代考古》《越国考古》《浙江汉六朝考古》《吴越国考古》《南宋墓葬研究》《良渚古城与中华文明》《良渚玉器与中华文明》《稻作文明探源》《浙江史前陶器》《浙江史前美术》《浙江古代青瓷》11本,分为互补的两个系列:一是通史系列,从新石器时代贯通至南宋,具有较强的体系性。二是专史系列,涉及城邑、玉器、农业、陶器、美术和瓷器,涵盖了新石器时代文化和社会的大部分方面;《浙江古代青瓷》则从夏商之际瓷器诞生,一直到清代青瓷衰落,跨度达三千余年。


转自“ 浙江人民出版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