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新时代有效推进基层普法的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4-04-19

|

来源:之江策

浏览:

从《人民的名义》到《第二十条》,近年来,法治题材的影视作品深受公众的关注并多次掀起热议。以《第二十条》为例,电影从法理和情理、人性与理性的角度出发,通过三个案件对《刑法》第二十条进行解读,内容深耕于社会现实,主题紧跟时代的步伐。

法治类电影大受公众好评的背后蕴含着什么?实质上,“法治片”备受欢迎,得益于我国近年来法治化的推进。法治理念深入人心的同时,公众的法治意识不断提高,对于法律知识的渴望也越来越强,全社会学法、知法、懂法的氛围渐趋浓厚。然而,法律规定的专业性、广泛性以及细节化,加上部分民众的侥幸心理等,使得法律在全社会的贯彻落实面临诸多的阻碍,民众对于法律规定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

全民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长期性工作。自1986年起,我国已相继实施了七个“五年普法规划”,取得了显著成果。2024年,我国迎来了“八五”普法的关键之年。近期,《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对“八五”普法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和部署。

法律撰之为民、用之于民。只有对法律条款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和理解,才能更好地遵守法律、使用法律。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推进基层普法?

一是找准“谁来普”。“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首先,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坚持运用系统观念、法治思维,把推进全民普法守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监督、政协支持、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法治宣传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大普法工作格局。其次,政法机关应当勇挑普法宣传的重担,运用专业知识,充分凝聚和发挥“关键少数”作用。在普法宣传活动中,要使法官、检察官、警察、司法行政人员、律师、行政执法人员等专业人员成为基层法律普及的“座上宾”和“代言人”。此外,学校、媒体也是普法的重要载体,例如,探索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新路径,促进媒体公益普法常态化、制度化。这些都是打通基层普法“谁来普”堵点和难点的关键所在。

二是明确“普什么”。全面推进普法工作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首先,重点内容要突出。比如,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十一个坚持”,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成为基层普法的总纲领。又如,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是人们行为的基本法律准则。如何培育全民宪法精神,做好全面宪法宣传是基层普法的关键环节。再如,《民法典》是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法律,涵盖社会大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产经营等方面。做好《民法典》普法工作也是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最迫切的内容。其次,普法内容要全面。普法工作首先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同时积极引领新时代的法治建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向社会各界宣传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推动公平竞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营商环境、防范风险、保护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法律法规;也要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向社会各界普及国家安全法、反分裂国家法、网络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是聚焦“向谁普”。“把法律交给人民”是对全民普法最生动的阐释。只有对法律条款有了更加清晰地认知和理解,公众才能更好地遵守法律、使用法律。因此,普法之路必须稳中有细,找准重点对象,着力“对症下药”。对于不同的目标群体,普法不宜采用‘合班教学’的方式。各个群体情况不同,需要因材施教。对于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公司法》《经济法》专项教育;对于妇女、学龄前儿童等弱势群体,应重点聚焦对《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的普及和解读;对于青少年群体,应按照《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周”“12·4宪法宣传”“校园模拟法庭”等特色普法活动;对于流动务工人员,通过宣传《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法律内容,是提升他们权利意识和反诈意识的有效途径。

普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民、服务人民。要让普法提质增效,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普法工作在基层“落地生根”。只有让普法有章法,才能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法治需求的基础上,真正让法律知识走进群众心里。

第一,推进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事实是最好的证明。”一方面,农村和社区普法是基层普法的薄弱环节。要加强基层依法治理,既要开展面向家庭的普法主题实践活动,培育农村和社区的学法用法示范户,也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因地制宜推广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另一方面,要把普法融入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的各个环节。比如,充分运用公开开庭、巡回审判、庭审现场直播、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等形式宣讲法律。又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提供法律服务、调处矛盾纠纷时,可加强释法析理,引导当事人和社会公众依法办事,真正让百姓潜移默化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第二,每一个热点案件都是最好的普法素材。从“山东于欢案”到“昆山龙哥案”再到“唐山打人案”,这些现实中的热点案件一直是公众十分关心的,它们用最朴素的价值观讲述着“若我是法官”的惩奸除恶故事,而案件的判决结果对于公众的价值判断更是具有风向标意义。因此,应当密切关注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多发或有争议的违法犯罪案件,有针对性地“以案释法”。同时,执法人员必须意识到他们所书写的不是一纸文书,而是当事人的人生,交出的“答卷”也是向公众传递的法治信号。办案时必须注重法理情的兼顾,不做机械执行的流水线办案机器。

第三,法治教育从小抓起。教育是从小播下的种子、法律自始守护公众前行。在教育系统这一社会更迭的重要环节中,“法治守护”责无旁贷。校园普法教育必须理论、实践双管齐下。首先,普法课程的“老生常谈”不仅要谈,还得详谈。应当系列化开展宪法宣传教育、禁毒宣传教育、反诈宣传教育、反校园暴力宣传、青少年违法犯罪警示教育等教育理论宣传活动。与此同时,还应当组织校外法治实践学习。对于走了偏路的学生,应当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切实开展与学生家长的“谈心谈话”及家校普法合作,把加强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项利长远的“希望工程”。

第四,点对点“对症下药”。“老人用不到法,小孩儿听不懂法”是目前很多基层地区普法中存在的问题。普法并非简单的单向灌输,而应当根据不同部门、不同类别、不同对象建立普法对象数据库,制定普法“个性清单”,变笼统“漫灌”为精准“滴灌”,从群众需求入手,把“我宣传什么你听什么”转变为“你需要什么我讲什么”。对于文盲、残障人士等特殊困难者,采取“面对面”甚至“一对一”的方式开展定制化普法教育,努力将群众培养成为法律素养过硬的“法律明白人”。

第五,法律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法律应当上可居庙堂高远,下可遁市井之间。普法教育必须深入百姓的生活之中,利用基层热点话题,把“法律条款”讲成“生活百科全书”,道“法律规定”为“生活道理”,将法深入田间地头,用于生活当中。提升群众在普法、用法过程中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推进“法治惠民”的落实,让法律走进人民心坎里、融入个人行为习惯中,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理念。

第六,让数智成为普法利器。中国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了10.92亿人,较上一季度增长2.0%,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7.5%,这显示智慧普法的潜力不容小觑。相关部门应当积极构建“资源共享、法治共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的“互联网+法治建设”法治建设模式,利用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建设融“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全媒体法治传播体系,使公众共享更多的普法宣传作品。当前,抖音、微博、B站等各大APP不仅是众多用户日常的信息获取平台,也是热点案件的舆论引导的前沿阵地。此外,应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开展智慧普法。通过在线学习库、司法案例库等平台,为公众提供便捷的法治学习资源。同时,通过设置流动摊位和发放推送的方式讲解智慧平台使用方法,打破法治宣传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壁垒。

你是否还记得《第二十条》中那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我们追求正确的事情,但正确一定有代价,法律,不应该畏惧付出这份代价。简短的法条承载着公理、正义以及人民对于社会最朴素的期待。普法,是为了更多人守法,让更多人理解法律可以负担起追求正确所需付出的代价。

作者简介:

姚昱帆,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计量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中国计量大学学生工作部教师,浙江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

陈雯静,中国计量大学法学院。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