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12月,浙江省第二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本届优秀成果奖共评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应用对策研究与科普优秀成果奖、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三大类299项,其中一等奖60项、二等奖179项、青年奖60项。获奖成果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重大命题,按照“真”“情”“实”“意”总要求,围绕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主线,立足浙江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伟大实践,聚焦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研究前沿,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发出浙江声音,彰显了浙江学人深厚的学术积淀、缜密务实的学术方法和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成果
浙江师范大学邱江宁教授所著《元代文人群体的地理分布与文学格局》一书,2021年5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获“第二十二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基础理论研究类)。
简介
著作充分吸收现有的元代文献整理和元代文学、史学研究成果,努力打破传统元代文学研究视阈和评价惯性,依据元朝疆域辽阔、民族来源丰富、南北大一统的时代特征,来观照元代文人群体流动情形及其所带来的文学格局面貌:站在文化血脉赓续的角度,力证多民族文人始终以保存“中国之元气”为己任,努力使其在多民族交融的元朝得以接续和发展;立足中国,用世界的视角讨论元朝时期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往来,以元代横跨欧亚东西交通、南北交融和海陆拓通的“大中华”版图为切入点,在地理分布的理论平台上,结合世界背景、民族流动、文学流派进行论述路径的设置,组织起合理的框架与严谨的逻辑结构。
该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学术贡献主要有:第一,立足元代社会独特现状来发现和擦亮文献的意义。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大一统王朝,元朝这个社会背景,深刻影响了元朝的社会生活面貌以及在这个社会生活基础上产生的元代文学,而这也是习惯于以中原王朝特点和汉族中心立场进行研究的传统元代文学研究常常忽略和漠视的重要维度。著作从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视角,揭示元代文学格局的成因与变化,重构元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脉络,建立了元代文学发展的多元性时间序列与空间布局。
第二,通过国家背景的梳理来实现研究视角的时空性拓展。著作以时间为序,综合观照多民族文化交融背景中元代文人群体的形成与流向,开创性地提出元代一统文坛格局的发展经历四轮南北大融合的说法。著作认为,第一轮南北大融合发生于1260年前后,是西域文人群在元代文坛崛起的重要基础。第二轮在南宋平定之后,包含了北人南下和南人北上两个过程。北人南下风潮1276-1278年左右,不仅推动了元曲南移的进程,也对南方散曲创作群体形成颇有意义。南人北上风潮在1286以后,推动了元代中叶正统文坛的南北融合。第三轮南北大融合以延祐首科(1315年)为标志,元代中晚期的文坛逐渐形成以大都为中心、馆阁文人为主导,天下文人辐辏拱合的特色。第四轮南北大融合在1340-1352年左右,北方馆阁文坛得以继续维持其影响。借助准确性的时间断限来观照文人群体流动的背景、流向区域以及可能造成的创作影响,这不仅厘清了元代文学发展的总体脉络,使元代文学研究的学理得到加强,而且许多看似支离的文学现象也得到了较好的逻辑归位。
第三,借助全球视野来展现元代文学创作的独特面貌。蒙古人建立的大蒙古国横跨欧亚,13-14世纪间的中国文明与整个世界被联结成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蒙古人的世界征略活动,十三世纪后才出现了真正的世界史。著作特别关注世纪格局中,西域人的东迁高潮以及海、陆丝绸之路的畅通两个因素,认为西域人大举东迁给元代文坛带来了特别独有的西域作家群体;而海陆丝绸之路的畅通推动了中国与外邦的广泛交流,东、西方世界的密切往来,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学并不能拘囿于中国范畴,它具有世界性特点,这是元代文学研究亟需关注,但在以往的传统研究中却颇为忽略的。著作在研究范式上,实现了中国文学的中国研究新品格、新气势,可以代表新时代研究范型的开端,具有学术意义和学理示范价值。专家认为本著“其眼光,其见解,超越此前所有论述。”
该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著作获得国家社科成果最高荣誉——2019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与专著直接相关的前期成果共25篇,其中在《文学评论》发表5篇,《文艺研究》发表2篇,《文学遗产》发表3篇;被《新华文摘》转载1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6篇。
作者简介
邱江宁,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