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服务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类大赛,在引导大学生深入农村、服务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来看,竞赛和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机融合还不够,存在学生参赛及返乡创业积极性不高、师资力量薄弱、比赛成果难以落地、缺乏相关保障机制等问题。因此,需要探索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路径。
一要以比赛为契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大学生对乡村的认同和使命感。要发挥好“思政课”的主渠道功能。找准乡村振兴战略与思政课的契合点,推动课程体系与教学设计,加强理论阐释、思想引领和实践指导,引导青年深刻认识乡村振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要发挥好“课程思政”的德育功能。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在“双创”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他们热爱乡村、服务乡村的使命感,引导他们关注乡村发展,思考解决方案,秉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类大赛,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要发挥好校外实践基地的示范引领功能。要积极向外拓展,加强校外乡村实践基地建设,优化教学方案和安排,在课程中融入教学参观、实习实践等环节,引入“双创”导师授课,强化专业训练。将课程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相结合,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充分了解竞赛规则,组织学生到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增强大学生对农村问题的了解和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和项目的实用性。通过比赛,使他们和乡村建立联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二要以比赛为载体搭建乡村振兴多元协同机制,实现产学研高度融合。目前,与乡村振兴有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有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之“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赛道、“两山杯”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意创业大赛、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等。比赛中涌现了一批优质的创新创业项目,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可行性的方案。同时,这也提升了大学生对乡村创业的认知和体会,激发了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热情,为学生施展才能、服务乡村提供了重要平台。但是要实现赛事成果有效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动能,尚需建立和完善乡村振兴服务的多元协同发展机制。
资源整合非常重要。首先,赛事主办方要加强与各方协同联系,提升竞赛的资源整合能力。比赛汇聚了乡村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和资源等要素。比如,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首创“乡村出题、高校答卷、真题真做、助推落地”“政校企村”四位一体的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浙江模式,将政府的政策资源、高校的智力资源、企业的资金资源和乡村的特色资源深度融合,实现了产学研高度契合,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资源的有效对接平台。该大赛已举办六届,打造了千余个优秀落地项目。
其次,要依托竞赛,建设一批示范性的高校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基地。基地可以有效支持高校师生开展农业农村创新创业实践,推进高校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和产业应用。比如,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多年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逐步探索出一条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成为一座山水相拥、精致厚重、充满张力的美丽之城,已经连续两年举办“两山杯”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意创业大赛,吸引了两万余名师生来此调研,落地了一批具有可观前景的乡村创业项目,积蓄了一批充满活力的乡村创新人才。
最后,高校要成立孵化基地,搭建竞赛项目成果转化平台。学校要给优秀创业团队提供场地和一定的经费,推动项目的持续优化和实施。要定期举办成果对接会,邀请企业来学校进行座谈交流,让创业团队对接本土优秀企业,双方洽谈,帮助企业找到合适的团队和项目,进行投资,联合创业,帮助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三要以比赛为动力完善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社会支持体系,为成果转化提供有力保障。要在社会层面进行正面宣传和引导,营造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良好氛围。要利用各类媒体积极传播和推广国家政策制度,拍摄一些以乡村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宣传片,宣传农村创新创业优秀人物事迹,让学生和家长了解真实的乡村发展状况,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在政府层面应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提供政策扶持,推动更多有志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实践。制定大学生乡村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合理减免大学生农业创业项目的税收费用;设立青年乡村创业专项资金,并提供无息或低息担保贷款等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创业风险担保项目,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风险保障;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场地支持等。在企业层面应深入参与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推动项目实施和落地。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赞助的形式,与大赛形成良性互动,通过大赛去优先挖掘优质团队和项目;另一方面,企业可就感兴趣的项目提出命题,由参赛团队经过调研、分析给出解决方案,后续双方达成合作协议,推动项目落地。
创新创业大赛不仅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展示的平台,而且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平台。只有实现创新创业竞赛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开拓新路径。
作者:樊华妍 浙江树人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