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亮夫先生治学,深入楚辞、敦煌、语言、历史等领域,著有《屈原赋校注》《楚辞通故》《中国声韵学》《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莫高窟年表》《瀛涯敦煌韵辑》等专著30部及论文百余篇。“修辞立诚,天下文明!”实乃先生一生的写照。
楚辞学研究:上下求索,不负其初。姜亮夫先生是楚辞学研究大家,他提出“个别分析,综合理解”的楚辞研究原则,在楚辞校注、楚辞书目文献、屈原生平思想研究、楚辞综合研究诸方面都有杰出成就。
先生研究楚辞,既是对恩师王国维先生的纪念,更是作为知识分子于民族危急存亡之秋的使命与担当。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先生自沉于昆明湖鱼藻轩。先生因亡师之恸,激发笺注《离骚》《怀沙》的想法。他在《路漫漫兮修远——简述我的学术研究道路》中这样说道: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大多数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个人的出路都感到苦闷和彷徨,我也处在十分困惑之中。加之日军侵华开始,国家处在纷乱危急之中。我想,在我国历代文人中词章彪炳、深得忠爱之情的代表人物就是屈原!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为此,我走上治楚辞、研究屈原的路子,开始收集楚辞的有关材料,也以此纪念先师王静安先生,继承先生治学的路子。后来我进一步对材料进行了史实的考证、异闻校勘、文字训诂等工作,最后探其意蕴,终于在‘九一八事变’后不久,写成《屈原赋校注》。”从此以后,楚辞学研究成为姜先生贯穿一生的治学方向。
先生的楚辞学著述《楚辞通故》,据楚史、楚故、楚书、楚习、楚言等楚文化探赜屈宋作品真义,采用穷原竟委、整体推断、比较异同、分析矛盾、无证不断等科学方法,尤其注意援引出土文物以证发屈宋文理思致,并博采文物、天象、舆地、制度、博物等图片,以助读骚通旨。《楚辞通故》获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被海内外专家誉为“当今研究楚辞最详尽、最有影响的巨著”。
敦煌学研究:异国求学,兴微继绝。先生是早期敦煌学研究的拓荒者与奠基人之一。他的敦煌学研究,饱含着浓郁的赤子之心。
1935年8月,姜先生远赴法国巴黎求学。11月,入巴黎大学学习考古学。他在参观巴黎博物馆时,思想受到强烈震动。他叹息、痛恨于守国重器流失他乡,而故国却经受连年战火,于是决定放弃攻读考古学博士的机会,转而投入到抢救国外失散文物的工作中。彼时先生的好友王重民、向达两位先生于巴黎博物馆编写《敦煌经卷目录》,约先生摄录语言学部分的韵书卷子和儒家经典,先生遂白天抄写拓铭、摄影校录,夜幕回到寓所灯下整理续补,如此数月共得百十余卷。先生在整理敦煌经卷的过程中发现了被湮没一千多年的隋陆法言的切韵》资料,这是我国汉语音韵学发展史研究上的大事。1936年,先生写成《敦煌经籍校录》。1937年于大英博物馆读敦煌经卷,完成《敦煌杂录》。
先生的敦煌学著述有《瀛涯敦煌韵辑》《灜涯敦煌韵书卷子考释》莫高窟年表》《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敦煌学概论》《敦煌学论文集》《敦煌碎金》《敦煌经卷在中国文化学术上的价值》《海外敦煌卷子经眼録》等。其中,《瀛涯敦煌韵辑》由姜先生与夫人陶秋英共同摹录、研究、撰写、编排。该书是我国第一部敦煌发现的唐代韵书汇编,基本恢复了隋代音韵学家陆法言的《切韵》系统,堪称“近代中古音韵研究的一大巨著”。
值得一提的是,1982年,日本学术界出现“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谬论。新华社浙江分社的王建人上门拜访姜先生,先生回忆早年奔走于巴黎、罗马、柏林等地查阅搜集整理敦煌资料的事情,力陈王重民、向达等学者研究敦煌文物之事,用强有力的事实驳斥日本学者的谬论,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
语言文字与古史学研究:以语言文字为根基,以古史学为中心。姜亮夫先生在语言文字与古史学的研究上也有瞩目成就。
就语言文字学论,如其《敦煌写本隋释智鶱〈楚辞音〉跋》一文,依据敦煌写本《楚辞音》残卷,推翻《楚辞音》为释道鶱所作的定论,指出作者实为释智鶱。此篇论文不仅与语言文字相关,还涉猎楚辞学、敦煌学、文献学等多个领域,是其治学研究的综合体现。
先生认为自己一生的治学皆“植基于语言文字”。其语言文字研究的重要著作有《中国声韵学》《古汉语语音学》《昭通方言疏证》《古文字学》《甲骨学通论》《诗骚联绵字考》《古汉语论文集》《文字朴识》数种。
就古史学论,其著述以《张华年谱》《陆平原年谱》《夏殷民族考》《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为代表。先生认为历史是治学的一大根基,他尤其钟情于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他29岁起发奋仿裴松之注《三国志》而注《宋史》,并就不同史学专题搜集大量资料。先生对自己的治学之路如此评述:“我是以人类文化学为猎场,以中国历史(社会学)为对象,用十分精力搜集资料,然后以古原始的传说,以语言学为基本武器,再以美国摩尔根《古代社会》和法国毛根《史前人类》的一些可信据的结论为裁揭的基础,又时时与自然科学相协调,这是我做学问的秘诀。而抓住一个问题死咬着不放,是我用力的方法。”他的治学研究,为后世学人提供了诸多方法论上的启示。
为国植贤:鞠躬尽瘁,桃李满天下。先生在培养后辈、教书育人方面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55年,先生受教育部委托招古代汉语研究生。1964年,招收楚辞学研究生。1979年,受教育部委托开办“楚辞学讲习班”,授课笔记整理成《楚辞今绎讲录》后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为“楚辞学五书”之一。1983年4月18日,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成立,先生以82岁高龄出任古籍所所长。在先生遗稿中存留了他为创办古籍所拟定的详细而完整的规划,涉及人事编制、课程设置、研究方法、授课教师名单、图书资料、招生办法、经费预算等各个方面。他还聘请校外诸多著名学者来古籍所授课,使学生的学习既“博”又“专”,体现了他对研究生的良苦用心。1983年9月,先生受教育部委托开办敦煌学讲习班,不仅讲授敦煌学相关知识,还授人以渔,教授深入研究敦煌学的方法。
198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姜先生为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先生开始招收博士生。先生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地域、性格、兴趣等特点,为学生确立研究方向。91岁时,先生在他的记事本上亲笔写下对文献学研究生最后的文字,即“最后最高要求”:“要求每个毕业生能普照整个专业与中国全部文化史——至少是学术史的能力,及各个方面的独立研究古籍的能力,而且有永久坚强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艰苦卓绝的气概!”其为国植贤,殷殷师者之心,感人至深。
姜亮夫先生一生治学,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穷且益坚,为往圣继绝学;老当益壮,助后辈上青云!其赤子之心、学术建树、精神品格必将长存于世间,可与日月争光也!
作者:林家骊 浙江树人学院“树人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