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富阳区社科专家吴刚强、盛忠民、叶青青等一行人踏访鹿山街道南山村,了解南山村的文化,为南山村的人文乡村建设出谋划策。
(社科专家走进南山村)
南山村前山自然村曾有一处建于明代的古建筑,村里人称之为大厅。大厅大厅,顾名思义,一定是高大巍峨的。村里人讲,前山村曾出过一位级别相当于宰相的大官,当年从京城运来了大量木料,在村里建起了大厅,用于家族祭祀等之用。大厅颇为神奇,厅内古木纤尘不染,有人推测这些木料很可能是金丝楠木之类的珍贵木料。
栋山自然村也曾有一古建筑——王官庙。王官庙始建于清代,在栋山脚下,气势颇为恢宏,占地有1200多平方米,门厅、前厅、戏台、天井、后厅和厢房一应俱全,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王官庙得名据说与一位流落到此的王姓人士有关,这位貌似乞丐的外来户,竟随身携带着一颗官印。等他离开后,村里人在他落脚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寺庙,并取名“王官庙”。
(南山村文化礼堂)
后石路自然村,以前刺蓬丛生、竹梢野草杂树茂密,被称为刺爿坞。清光绪年间,一批温州永嘉、瑞安、文成、平阳等地的百姓,逃难到了南山村,在刺爿坞里扎下了根,凭着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精神,在荒地上建起了村庄,后来还组建了大队,为南山村注入了一股强悍之气。
1938年10月17日的《东南日报》上,曾刊登过潘木匠引歼日寇的抗战事迹。潘木匠,名本土,善木工,原籍在东阳32都,后迁居富阳县城。1938年9月24日,日军2000余人扫荡长鹿乡(今鹿山街道),抓住了在陆家村做木工回家的潘木匠,并让其带路。潘木匠将日军骑兵中队带进由国民政府军第192师1118团布防的刺爿坞、龙坑头(现后石路蓄水池)小山包,并高喊“快开枪!快开枪”,被恼羞成怒的日军头目残忍杀害。日军中队在这次战斗中几乎全军覆没,寇胆惊寒,这有力地抑止了日军对本地区的扫荡。潘木匠的英勇事迹后来被广为传诵。
南山村也曾是抗战时期的红色通道。1944年秋,中共中央决定连接浙东和浙西两个革命根据地。1945年夏秋,新四军苏浙军区主力在现鹿山街道之地两次南渡富春江。1945年5月19日,新四军第四纵队十一支队经南山村地域抵达汤家埠。同时,浙东纵队第三支队与金萧支队也抵达中埠渡口,经过激战,歼俘敌军100余人。20日上午,十一支队在汤家埠胜利南渡富春江,与新四军浙东纵队第四支队胜利会师。1945年7月31日,第四纵队大部队再次经过栋山要道抵达程坟渡口,并于8月1日凌晨渡过富春江,后与浙东纵队胜利会师。
1956年,新安江水电站开始建造,库区需移民27万余人。从1957年起,富阳县在三年内分批安置1.2万人,三山乡(现鹿山街道)承担了来自淳安茶园、赋溪两乡移民404户,1782人。其中,栋山村安置23户113人,前山村安置30户152人,晖山村安置31户143人。新安江移民舍小家为国家,成为南山村的新居民,努力建设美好家园。
60年代,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农村是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一群心怀梦想的知识青年响应号召来到了南山村。从1968年到1973年,先后有90名知识青年在南山村落户,和村民同甘共苦,在劳动中锻炼自己,奉献青春。
南山村是2007年由原先的栋山、前山、晖山和后石路四个村合并而成的,之所以取名南山,是因为合并后的村前面对的是富春江南岸的一座秀美的山(南山),而那座山,并不在南山村境内,也不属于南山村。
社科专家认为,南山村能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巧妙运用“拿来主义”,专家们建议,要充分利用南山村的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讲好村庄故事,助力村庄振兴。
(杭州市富阳区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