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浙里·悦读 | 荐书(84)心怀美好,即是人生

发布时间:2024-03-24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编者按:书香润泽心灵,读书启迪人生。“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自成立以来,举行了大量的阅读分享活动,一份份高质量的阅读书单持续更新。“荐书”栏目将继续根据各读书会荐书主题,择取优质好书与读者分享,让更多的人读好书,好读书,善读书,畅游知识海洋,实现精神上更高境界的“富有”。

起原读书社荐书主题:心怀美好,即是人生

人生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幸福或者不幸福,成功或者不成功?以果推因,失去了“存在”本身的味道。

今天推荐的三本书,书中的故事在传统的观念里面,也许是失败的。痛苦、失落、孤独,所有灰色或者黑色的形容词都能够在这些故事里看到。但是,真的翻开故事、细读里面的情节与词句,你又能在这些灰色和黑色里面看到包容的温暖、成全的快乐、回忆的温馨、追逐理想的光芒。在这些黑暗的底色中,这些温暖与光芒绽放出烟花一样的美丽、诗歌一样的隽永。当你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你看到的也许是那些痛苦、失落和孤独;可是当你换个方向,从那些当事人的角度来看,却能体会到不一样的感悟。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泰戈尔的诗句不是劝人豁达,而是揭示了生活的本质:幸福与否,在于心;成功与否,在于信。人生存在的意义,在于时光的馈赠,在于自身的感悟。万物生发,让我们心怀美好,开启新生。

推荐一《城南旧事》

作者:林海音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月

内容简介

本文叙写了20世纪20年代,在诺大的北平城、一个跨越了深广时空的古城里,主角英子在城南一个四合院里的真实纯真童年记忆:英子与痴立于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成了朋友,答应帮她寻找女儿小桂子,但命运弄人,重逢的母女却惨死在火车轮下,而英子也高烧多日,险些丢了性命;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在附近的荒园里结识了一个偷东西供弟弟上学的年轻人,但还没来得及分清他是好是坏,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小铜佛引来的便衣警察就带走了刚刚她认识的朋友;为家庭和睦英子“先发制人”将来访家中的兰姨介绍给了德先叔,在她的撮合下,二人两情相悦携手离开;英子对奶妈宋妈撇下儿女不管来到林家伺候他人的选择疑惑不解,但这个熟悉的人最终也被丈夫接走离开了林家;故事的最后,英子的爸爸也因肺病去世。周围人接二连三的离开,与父亲的“离别”让主角英子恍然发现自己长大了,也体会到了肩上实在的责任。

作者简介

林海音,本名林含英,中国当代女作家,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出生于日本大阪,1934年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出版散文集《冬青树》《窗》《一家之主》《作客美国》《芸窗夜读》,长篇小说《晓云》,小说集《城南旧事》,1956年获得第二届扶轮社文学奖,1998年,获得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终身成就奖。2001年12月,因病逝世于台北。

读书笔记精选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寻着《送别》中的歌词,我找到了《城南旧事》这本书。全书以主角英子稚嫩纯真的视角叙述了她与朋友、亲人们之间日常温馨的故事,小时候的阅读多以兴趣驱动,更多的是对北方的地域特点感到好奇、被不同时代的童年生活所吸引。几年后再读,则更为英子周遭亲友的遭遇而惋惜,为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所触动。“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余韵绵长,让我感触颇深。

英子的故事里更多的是离别,“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别多”,淡淡的伤感中带着对现在的珍重。重读此书,我更珍惜与朋友亲人们的感情与相处时光,逐渐学会坦然面对别离,勇敢担负责任,直面挫折与苦难,乐观地成长。

杭州师范大学思政232班  来洁

推荐二《我们仨》

作者:杨绛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3年7月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女儿阿圆和丈夫相继逝世后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我们仨》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三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家庭生活的点滴琐事,展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温馨和平淡生活的真实意义。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杨绛先生通过老年时的一个梦境引入,讲述了他与钱锺书突然走散,可无论如何他怎样寻找,都找不到忽然消失不见的钱锺书,一个人孤独迷茫地张望着。在我醒来后开始讲述这个“万里长梦”。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开头写女儿与丈夫嬉笑打闹等生活小事再到后来笔锋一转,记述了丈夫以及女儿阿圆因病相继住院,杨绛每天上午去医院照顾钱锺书,下午又独自回家做彼此的食粮。在客栈的晚上,与钱瑗通电话,听阿圆讲述实际情况。最后女儿与丈夫因病重相继离世,独留杨绛一人,他们三个走散了。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从头开始回忆自己和钱锺书以及女儿的一生。从生活中的琐事写起,记录了1935年两人婚后共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以及后来一家三口之间发生有趣温馨的日常琐事,直至女儿和丈夫相继离世。

作者简介

杨绛(1911-2016),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钱锺书夫人。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杨绛先生以敏锐的思想扎实的学识和优美的文笔闻名,被誉为“新月派”代表人物之一。她擅长散文创作,作品包括散文集《春蚕》《一个女剧院的生活》等,其中以散文随笔《我们仨》最为著名,成为代表作之一。她在文学创作和翻译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先生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累计发行70万余册。

杨绛先生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先生92岁出版的《我们仨》风靡海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她以深情细腻的笔触以及对人生和人性的深刻洞察赢得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读书笔记精选

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通过质朴的语言将自己的生活向读者娓娓道来。先生用平实的文字,将现实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与真诚的情感相融合,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夫妻两人的共同陪伴相守进步证明了真正的爱情不是轰轰烈烈,细水长流的爱情更加治愈人心。

同时这本书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家,他们一家三口间相互珍视、关爱,用真心去交流,用理解去包容。他们的家是一个有温度的地方,是生命中最真实的存在,是心灵的栖息之地,也是心灵的依靠。《我们仨》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家庭是生命的根基,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在家庭中我们可以找到归属感和安心感,体会到爱与陪伴的力量。让我们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刻,用真心去关爱用耐心去倾听,用理解去包容,创造一个温暖和幸福的家。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名利金钱的追求,而在于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陪伴。同时,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生活中的平凡和珍贵,珍视家庭、感恩生活,在家庭的温暖中,共同成长相互扶持,记录美好的回忆。

“从今天以后,咱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这是这本书的一句金句,但在生活中,不再生离是多么难做到的一件事。很多人从学生时代起就经历生离,在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总是与家人、以及自己所爱的朋友生离。在进入大学后,我们好像与家庭渐行渐远,有的只是每周两次的视频通话。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陪伴好像没那么容易可以享受到,甚至因为某些事情会刻意回避这些温暖和陪伴,好像像杨绛先生一家一样的生活看似平常却又不平常。

离别是人生的常态,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记得我们高中老师说过“离别是世界上第二美好的事,因为第一美好的事是重逢。”没有生离只有死别固然好,至少有很长一段时间能陪在你爱的人身边,但是离别后等着我们的不一定是重逢也可能是永远的离别。最可怕的是重逢只有一天,而在最后的一分钟你却要经历离别。我们不会知道下一天会发生什么,与家人朋友总是见一面少一面,死别很痛苦,而生离后永远有下一次重逢才是最值得期待的事情。

杭州师范大学思政233班  马千仪

推荐三

《月亮和六便士》

作者: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月


内容简介

证券经纪人查尔斯·斯特里克兰人到中年,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妻子漂亮温柔,两个孩子健康快乐。照理来说,他应该满足于这种平常的幸福。但是突然有一天,斯特里克兰抛家弃子,离家出走,去到了巴黎。当大家都一致认为,他是有了外遇的时候却发现实际上是:他为了画画。斯特里克兰没有任何绘画基础,在此之前他也从未展露过自己对绘画的热爱,在他人看来,他简直就是疯了。他全心沉醉在绘画中,入不敷出,生活开始变得困窘,几次遭受疾病甚至险些丧命。除了斯特洛夫,没有人欣赏他的画。在经历了一系列事情后,他又开始不停地流浪,最后在一个小岛上与一个土著姑娘结了婚。他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斯特里克兰不停地画画,生活看起来平静而幸福。但不幸的是,过了不久,他染上了麻风病,在病逝的前一年,他双目失明,但他仍然不停地在画画,画画。直到他完成了巨型壁画,身体溃烂而死。他的妻子依照他的遗言,焚烧了挂满壁画的屋子,最后什么都没留下来。

作者简介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被誉为“全世界最会讲故事的人”。他生于巴黎,10岁前父母双亡,被叔叔接回英国抚养。因身材矮小,说话结巴,总是被同龄人欺凌,性格敏感孤僻。18岁在伦敦学医,后弃医从文。23岁发表第一部小说《兰贝斯的丽莎》,从此走上文学的道路。在文学界,毛姆是一个优雅、老到、冷漠的人性观察者,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在他的故事中看到自己,这也让毛姆成为二十世纪拥有最多读者的作家。他的后半生住在一座仙境般的别墅里,晚年几乎获得了整个欧洲文学界的一切殊荣。91岁时,逝于法国。代表作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说集《叶的震颤》《阿金》等。

读书笔记精选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光。”最先吸引我的是这句话,在这之后我才了解到《月亮与六便士》。到现在,依旧有许多人不理解、不认可斯特里克兰的做法:为什么要放弃井然有序的幸福,踏上未知的冒险?对于自己为什么要画画,斯特里克兰是这样说的:“我必须画画。就像一个人掉进水里,他必须游泳一样,我必须画画。”或许在他的灵魂中,就有着深层的创作本能在无情地疯长,直到占据了他整个人,使他无法抗拒、必须采取行动。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斯特里克兰的信仰,所有东西在画画面前都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你可以感受到,斯特里克兰深入了大自然的隐秘深处、知晓了人类从不知晓的事物,并且随着最后一件作品的完成,他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他那远离凡俗、备受折磨的灵魂终于得到安息。“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这可以很好地概括《月亮与六便士》。理想与现实、神圣与凡俗,毛姆用细腻的笔触来探索爱与精神的哲思。它告诉我们,探索生活的意义,需要我们满怀勇气,像斯特里克兰那样抛弃一切,用整个灵魂去探索。或许我们每个人对这本书不同的看法,也是因为我们看待生活有不同意义。

杭州师范大学思政233班  季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