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求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这为地域文化保护和传承创新,提供了发展思路,指明了建设方向。《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强调:“要深入实施文化研究工程,解码浙江文化基因,推进浙东学派、永嘉学派、阳明心学、南孔儒学、和合文化等创新转化,建设宋韵文化传承展示中心,开展当代浙江思想史研究,编纂浙江文库,系统提升浙学品牌影响。”其中,充分挖掘“永嘉学派”文化内涵,深入推进其传承与发展,是地方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并已纳入地方政府年度工作报告。本文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深入剖析“永嘉学派”的文化内涵和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推动其在新时代不断向前发展,打造永嘉学派历史古迹文化旅游带。
一、“永嘉学派”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渊源
永嘉学派,作为南宋时期在浙东永嘉地区形成的儒家学派,提倡“事功”,又称经制学派,强调经世致用和功利主义。该学派反对空谈,不主张以义完全抑制利,并主张同时重视农业和商业。在南宋思想界,永嘉学派占有重要地位。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人作为永嘉学派的主要代表,他们提出的一系列解决方案,针对冗官、冗兵、冗费等问题,以及富国强兵、修史资治等议题,都展现出了积极的意义,并身体力行地将其付诸实践。永嘉学派与朱熹的“道学”、陆九渊的“心学”一同鼎足而立,对中国此后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时至今日,永嘉学派的思想仍代表着一种独特的价值体系,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充分保护和创新性传承。
永嘉学派的思想主张并非无源之水,而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和文脉积淀。首先,北宋中期的永嘉王开祖、楠溪枫林丁昌期,在永嘉城乡讲学,将史学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事功,奠定了永嘉学派的学说基础。他们与瑞安林石并称“温州皇祐三先生”,其中王开祖还被永嘉学者陈谦、许及之等尊称为“永嘉学术开山祖”。其次,永嘉学人刘安节、刘安上、周行己、张辉、戴述、蒋元中、赵霄、沈躬行、许景衡,在温州地区广泛吸收和传播程灏、程颐的洛学,以及张载的关学,并与永嘉学术融会贯通,进一步提升了永嘉学术水平。这九位学人被称为“永嘉元丰九先生”。其中,对南宋永嘉学派形成影响最大的是周行己,他的学问被表山郑伯熊继承并发扬光大,在当时学界占有一定地位。郑伯熊被叶适称为永嘉学派的“先驱者”。叶适在《温州新修学记》中提到:“故永嘉之学、必兢省以御物欲者,周作于前而郑承于后也。”许景衡的学问则被苍坡李异继承。第三,永嘉学派的开创者之一薛季宣,积极提倡事功思想,将儒家传统的“先义后利”发展为“义利一致”,并提出民兵防边,反对隆兴和议,裁减冗官冗兵,革除胥吏舞弊,合理使用人才,很有进步性。其他代表性学人有陈傅良、李伯钧、叶适等。陈傅良是永嘉学派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学人,他在永嘉城乡讲学的同时也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在南宋学术界享有盛誉。他的思想主张对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影响很深。苍坡李伯钧勤勉学问,是叶适的启蒙老师,与永嘉学人刘愈、宋傅、郑伯熊、郑伯英、薛季宣、陈傅良等交往甚密,也为叶适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和环境。
二、“永嘉学派”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发展现状
永嘉学派自南宋起至当代,历经多个历史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过程中,永嘉学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政府层面。永嘉县于2023年将“充分发掘永嘉学派内涵,加快枫林千年古城复兴”,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并成立永嘉文化研究院。刚刚结束不久的2024年永嘉“两会”以及政府工作报告,同样提出要弘扬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奋力谱写“千年古城·诗画枫林”新篇章,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永嘉学派文化。永嘉县还先后成立儒学文化研究会(2014);楠溪江宋文化研究院和永嘉学派研究院(2019),并启动了“宋韵永嘉”文化品牌工程。此外,永嘉还是省宋韵文化研究中心的唯一县级学术与实践基地(2022)。位于永嘉县楠溪江畔的永嘉书院已成为浙江省社科普及基地,并入选第二批浙江省示范级文化和旅游IP名单。另外,温州市鹿城区建有永嘉学派馆(2021);瑞安市建有陈傅良纪念馆和叶适纪念馆,均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举措为永嘉学派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学界层面。2023年6月,温州大学永嘉学派研究院入选温州大学十大社科高地,体现学术界对永嘉学派研究的高度重视。该研究院为陈傅良纪念馆和叶适纪念馆等单位提供指导和学术支持,作用于整理永嘉学派文献资料,并旨在打造成海内外知名的永嘉学派研究高地。近年来,有关永嘉学派的研究专著不断涌现,如洪振宁编著的《永嘉学派文献概说》(黄山书社,2022),王宇的《永嘉学派研究》(商务印书馆,2021)《永嘉学派与温州区域文化崛起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和陆敏珍的《宋代永嘉学派的建构》(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这充分显示了永嘉学派研究蓬勃的生命力。
三、“永嘉学派”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党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针对永嘉学派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发展现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以及习近平文化思想,本文提出以下3点对策和建议,旨在更好地推进永嘉学派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发展工作。
(一)全面梳理永嘉学派的学术传承,贯通永嘉学派自南宋至晚清民国的学术脉络,不断提升永嘉学派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一是全方位梳理永嘉学派的思想主张和学术体系。系统整理永嘉学派文献资料,如陈傅良的《周礼说》《历代兵制》,叶适的《水心文集》等,并予以深入研究,阐释其当代价值。二是充分探究晚清民国时期永嘉学派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实践,肯定其学术地位。晚清民国时期的永嘉学派主要包含两大派别:其一是以孙衣言、孙锵鸣、孙诒让为核心的孙氏家族,其二是以“东瓯三先生”或“温州三杰”著称的陈虬、陈黻宸、宋恕。在晚清大变局下,他们充分发扬了永嘉学派注重事功、关注时事的特点,并进一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他们在深耕儒学的同时,也研习西学,兴办学校,结社办报,经营实业,将永嘉学派的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这进一步繁荣了永嘉文化,推动了永嘉的现代转型,促进了浙学发展。可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探讨晚清民国时期永嘉学派的思想内涵与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彰显其宝贵的学术与实践价值。同时,也应探究永嘉学派的事功学说对刘基经世思想的影响。三是深入挖掘永嘉学派主张中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是其一以贯之的思想核心。无论是南宋时反对隆兴和议,还是近代家国危亡之际,积极寻求救亡图存的新道路,永嘉学人都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相关部门应牵头组织,将永嘉学人的爱国故事带入中小学生的课堂,将爱国主义厚植在学生们心中。四是策划译介永嘉学派的代表性著作,将其思想传播至海外,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发扬宋韵文化。可组织翻译工作者将永嘉学派著作、相关研究专著,借助中华学术外译等平台,翻译为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日语和韩语等多语种,让更多的海外读者了解永嘉学派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坚持以“经世致用、义利并举、务实创新”的思想主张,引领永嘉经济发展。一是充分实践永嘉学派所强调的“义利并重,不以义抑制利;反对重农抑商,鼓励商业之间的交流和工商业发展,并注重实效,反对空谈;追求功利,强调实际行动,推崇务实创新”的思想主张,引导永嘉人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求真务实,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脚踏实地发展地方经济。不断提升永嘉人民的生活幸福感,满足永嘉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二是积极借鉴永嘉学派“养民轻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取之有道”的财税思想,出台灵活的税费政策,支持永嘉小微企业发展,不断开拓融资渠道,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帮助企业走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走出“永嘉模式”的创新道路,并不断向外推广,广泛交流。
(三)深入保护和挖掘永嘉学派历史文化遗迹,打造永嘉学派文化旅游带,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一是着重保护永嘉学派历史文化遗迹,多部门协调整合相关资源,形成文化旅游发展联动战略,发挥集群效应,助力枫林千年古城的复兴。应以枫林醉经堂、溪口戴蒙书院、苍坡义学祠、岩头琴山书院和芙蓉书院,这5个历史上永嘉学派的主要活动与研究场所为基础,打造文化旅游带。醉经堂书院位于“千年古城”枫林镇,与枫林的法慧书院、黄氏学馆、慥堂书院一起,成为孕育永嘉学派事功说的沃土。它们也深刻影响到清末民初的枫林楠溪高等小学堂、永嘉县第一女子高等小学(今瓦市小学)、温州织锦学堂和永嘉贫民习艺所,永嘉县私立济时中学、永嘉县立简易师范学校的创办。这些学校为永嘉当地培养出大量技术人才、乡村社会建设人才,共同成为枫林独特而丰富的教育文化资源,有待进一步保护和开发,发挥其旅游价值。枫林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枫林书屋、楠溪防营驻地八房祠堂、惠日寺营房园、枫林小学等,它们和枫林教育文化资源一起,成为枫林的文化特色,同样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在苍坡义学祠,游客可看到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跟随李伯钧求学时的历史情景,并了解他在政治、经济、教育、史学、哲学等领域的思想主张。二是深入挖掘苍坡义学祠与苍坡古村“耕读文化”的密切关系,将其与苍坡笔架山、墨池、砚台、笔街、纸村“文房四宝”联系起来,发挥共同的旅游价值。苍坡古村还建有8个文化馆:中国农村改革馆、昆曲博物馆、蕙风轩美术馆、林曦明画馆等,能够充分展示永嘉的古村文化、耕读文化、昆曲文化、民俗文化、宗祠文化等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山水与文化交融、传统与现代共存的古村落特色。苍坡村还存有“包产到户第一县”的牌匾,这反映永嘉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应加强宣传和推广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三是充分彰显永嘉学派历史遗迹的文化内涵,将其建设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家国情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导游客在了解永嘉学派的历史文化遗存之余,感受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魅力,以不断提升其爱国主义精神和文化自信。四是将数字赋能新技术运用到永嘉学派的历史文化古迹保护中,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可使用数字人文技术,把永嘉学派代表性人物的学说、思想主张,通过论点摘编等形式立体化、全方位展现出来。加大宣传力度,采用新媒体多渠道宣传永嘉学派历史文化遗存,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结语
2024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聚焦聚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省域探索。深入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积极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要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促进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活态传承,更好地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永嘉学派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我们也要进一步深入发掘其时代价值,更好地将其发扬光大,展现出时代担当。
作者简介:
赵东旭,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讲师、博士,浙江省新时代文化浙江建设智库联盟研究员。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课题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项,省教育厅课题1项,学校青年基金重点课题1项,高层次培育课题1项,在《都市文化研究》《汉学研究》等CSSCI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要从事浙江文化、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朱睿达,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学院讲师、博士。
金旸,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学院副教授。
课题信息: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规划专项课题“社科赋能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行动”研究成果。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