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浙里·悦读 | 荐书(83) 青年与城市

发布时间:2024-03-18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编者按:书香润泽心灵,读书启迪人生。“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自成立以来,举行了大量的阅读分享活动,一份份高质量的阅读书单持续更新。“荐书”栏目将继续根据各读书会荐书主题,择取优质好书与读者分享,让更多的人读好书,好读书,善读书,畅游知识海洋,实现精神上更高境界的“富有”。

青衿读书会荐书主题:青年与城市

城市因为它的包容、变换、独立、自由而吸引青年,青年又用他的前卫、激情、奋斗、活力而成就城市。城市培育、成长了青年,又让青年迷离而孤独;青年充实、丰沛了城市,又让城市浮躁而迷惘。城市就和青年一样,既意味着无限的可能和发展,又意味着无法确定的未来与执着。

如何通过城市的成长实现青年的成长、通过城市的完善实现青年的成熟,是每个城市的发展之问,也是每个城市的发展之痛。特别是经历过三年疫情的考验,如何通过成就“人”特别是“青年”这个关键要素,实现城市的成长与复苏,更显得尤为重要。今天的荐书,就是希望通过探讨人与城市、青年与城市如何实现互相成就,从而明了人与城市、发展与稳定的相互关系。希望通过今天的荐书,能让大家从青年乃至人的发展角度看待城市建设,从而实现“人的城市”和“城市的人”的和谐统一,实现人文建设与城市建设的完美结合。

推荐一《人的城市》

作者:贾冬婷 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内容简介

《人的城市》尝试从25个实际案例出发,邀请建筑、艺术、文学、历史、哲学等多领域人士,共同思考人如何作为城市的目的与尺度,探讨人文城市的可能性与不同实践方案,并借此倡导重建人与人、人与城市的联结。

作者简介

贾冬婷,三联人文城市&三联中读执行总编辑、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加入《三联生活周刊》至今,长期关注建筑和城市领域。相信空间中蕴含着诗性与人性的力量,也期望通过文字唤起这种力量。编著有《百年贝聿铭:东方与西方 权力和荣耀》《谁的城:一段正在消逝的记忆》《理想的居所:建筑大师与他们的自宅》《我们为什么爱宋朝:重新发现造极之世》等著作。

读书笔记精选

理想的城市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我想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各有己见,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但不管是哪一点,其本质都离不开“人”。一座城市就像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活在其间的每个个体,就像这个生命体的细胞,这些细胞既给生命体提供支撑与动力,又从生命体中汲取养分成长。而我们,人,正是城市的细胞。城因人而兴,人因城而幸,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悟。

超级文和友、 “最孤独图书馆”、深圳城中村、黄浦江沿岸......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正在中国各大城市上演,也正在这本书中予以我们对城市的更多思考。这本书从25个实际案例出发,邀请建筑、艺术、文学、历史、哲学等多领域人士,共同思考与探讨人文城市的可能性与不同实践方案,倡导重建人与人、人与城市的联结。不管是在疫情连绵的过去,还是在城市化仍不断发展的当下,这样的联结更加有容纳“人”的情感、承载社会的意义。

人是城中人,城是人中城。城市的建设要“以人为本”,个人的生存也要“服务于城”,两者互相依存,共同成长。让人在城市中感受勇气和力量,让城市在人的奋斗中繁荣和昌盛。

浙江理工大学传播学专业 王晨

推荐二《青年成长与城市发展——世界城市视野下的北京青年文化建设研究》

作者:胡疆锋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6月

内容简介

积极推动北京青年文化建设,是北京进入世界城市的必由之路。北京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是包容性,北京的青年文化是多元化的、丰富的,它们主要包括青年认同文化、青年亚文化等,它们与主导文化存在着认同、中立或偏离等倾向。本书集中研究了北京青年文化的七个案例:分别是北京乡建(支农)青年志愿者文化、新工人文化、706文化空间、青年剧场文化、青年相声团体、国安球迷、动漫角色扮演,这些文化形态主要属于青年认同文化和青年亚文化。北京青年文化建设,不是自上而下地同化,也不是收编,更不是压制,而是既要满足青年需求,又要尊重青年创造的创建和引导:创建属于青年人的新文化和文化软实力,引导青年汲取先进社会文化,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北京青年文化建设的主导思想应该是“一元主导,多元并存”,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文化,尊重并加以正确引导多样的亚文化,对不利于社会进步的反文化加以抑制,世界城市的建设过程也需要在建设主流青年文化的同时,保留和鼓励多样的青年文化形态。

作者简介

胡疆锋,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文联2021年度签约评论家,《文化研究》丛刊副主编。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争鸣》《文艺理论研究》《青年研究》《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表征与透视》《制度的后果——中国现代文论的构型》等,合译出版《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亚文化读本》《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青年亚文化》等。

读书笔记精选

青年人是国家建设的先锋力量。青年群体是社会中较为活跃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其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一支力量。随着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在青年之间踊跃,它们对青年的心理、三观、生活态度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书作者集中研究了北京青年文化的七个案例,分别是:北京乡建(支农)青年志愿者文化、新工人文化、706文化空间、青年剧场文化、青年相声团体、国安球迷、动漫角色扮演,这些文化形态主要属于青年认同文化和青年亚文化。

这些文化的流行,给社会带来了益处,自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弊端。但是正如作者所认为北京青年文化建设,不是自上而下地同化,也不是收编,更不是压制,而是既要满足青年需求,又要尊重青年创造的创建和引导:创建属于青年人的新文化和文化软实力,引导青年汲取先进社会文化,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青年人引领时代,是时代的“代言人”。我们在尊重青年文化思想的同时,也要处理好青年文化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青年人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与创造力,青年文化亦如此。

台州学院工商管理专业 吴敏慧

推荐三《空间的生产》

作者:亨利·列斐伏尔,刘怀玉等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2年03月

内容简介

《空间的生产》是亨利﹒列斐伏尔具影响的代表作,也是城市研究领域引用率高的著作之一。本书同时是20世纪后半期开始的“空间转向”的理论基础和奠基性文献。

《空间的生产》首发于1974年,集中了列斐伏尔城市理论的核心内容。根据列菲伏尔的逻辑,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的生产包容一切的世界观和实践活动,其产物不同于自然空间与实际空间,而是包含三层含义:(1)空间包含了多重关系,任何一个社会从而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它自身的空间。(2)空间是一个表征性空间,透过意象与象征而被生产出来。(3)空间通过知识与理论的诠释而被建构出来。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列菲伏尔尝试重建关于空间的元理论;同时又从空间实践的层面提出:空间不是既定的,而是具有建构性的力量,是生成的,具有实践的反思性。本书主体分为七章:一、当前工作的计划;二、社会空间;三、空间的构型;四、从绝对空间到抽象空间;五、矛盾的空间;六、空间:从矛盾到异化;七、开放性与结论。

作者简介

亨利﹒列斐伏尔(1901-1991),法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和哲学家,有影响的左派人文主义思想家之一,被尊称为现代“辩证法之父”和城市批判理论“空间转向”的先驱,其著作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

读书笔记精选

阅读《空间的生产》是一次充满启发和深思的旅程。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空间概念的重新解读,更是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背后隐藏的空间逻辑的揭示。在初读时,我被书中对空间多维度的解读所吸引。空间不仅仅是物理的界限和场所,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构建和体现。这种观念打破了我对空间的传统认知,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周围的一切。

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生产概念的狭义化导致“生产”更加贴近日常,也就具有了经济学家们所认为的单调乏味的意义,与创造性、创造力以及想象力无关,仅仅就指劳动了。

观察与看在西方文化传统上一度是智慧的缩影,到头来却成了一个陷阱,通过这种方式,在社会空间中,对多样化的模仿和对启蒙与可理解性的各种歪曲表现,都在透明的符号伪装之下安顿下来。作者举了威尼斯的例子——城市的形成,不仅使得剩余劳动和社会剩余生产实现 ,而且使得威尼斯这个城市也获得了最大程度的扩张——将剩余生产用于满足审美性需求,以便迎合那些尽管冷酷无情、却有着惊人的天资和高度文明教养的人们的趣味,这一事实也掩盖不了剩余生产的来源。

浙江理工大学传播学专业 涂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