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以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厚植绿色教育根基

发布时间:2024-03-13

|

来源:之江策

浏览: 142

2023年举办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绿色教育部长级圆桌会议作为配套活动,这充分体现了绿色教育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意义。所谓绿色教育,就是站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将绿色发展理念植入到教育工作中,进而在学生心中埋下“绿色种子”的现实行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进一步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进言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的鲜明呈现,也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目标导向,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走向。在绿色教育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的“绿色内核”,是厚植绿色教育根基的必然要求。

1、从历史维度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的生成逻辑

面向学生广泛开展绿色教育,要突出“大历史观”教育,引导教育学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寻找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宏大历史画卷。”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人类大体上经历了从畏惧自然到依附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漫长过程,并逐渐从形式上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对“人的依赖关系”,但同时又逐渐陷入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尤其在工业文明阶段,人类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出了巨大财富和空前繁荣。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不幸的是,人类在工业文明时代也在不断地制造危机。这种危机源自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加速消耗甚至过度消耗,“人类中心主义”把人凌驾于自然之上,把自然看成是人类掠夺的对象。于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层次矛盾在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掠夺中日益显现。对此,恩格斯曾给人类发出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向来看,人类既然是既不能退回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文明中去,也不能继续沿着“机声隆隆,浓烟滚滚”的工业文明前进,那么就只能“开辟一条既能充分享受现代性的成果,又要把代价降到最低限度的独特的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是这条“独特的道路”的鲜明特点,是破解人与自然之间深层次矛盾,实现工业文明发展转向的必然选择。

2、从理论维度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的科学意蕴

面向学生广泛开展绿色教育,重点就是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引导教育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的科学意蕴。中国式现代化在其指导思想、领导力量、生产力发展要求、根本价值立场、美好生活愿景等多个方面综合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其独特生态观,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态画卷徐徐展开。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坚强领导核心,它“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良好生态环境看成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此外,我们党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把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摆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的五对重大关系之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由此可见,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独特生态观的中国式现代化正视生态问题,把人与自然看成是生命共同体,主张人类社会要发展,生态环境要保护,并强调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是人与自然这个生命共同体得以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

3、从文化维度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的内涵根基

面向学生广泛开展绿色教育,要重视文化引领作用,强化价值塑造,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说,尽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而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但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本身内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就其独特生态观而言,同样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道法自然”的生活方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等,正是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源头活水,这些文化基因普遍反映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之间共生、共存、共荣的美好愿景。文化影响理念,理念决定行动。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生态观坚决反对工业文明时代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基因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主张也是高度契合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目标不是不断助长和满足人的物质方面的要求,而是使人摆脱经济决定论的枷锁,使人的完整的人性得到恢复,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人类要想摆脱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裹挟,首先就要转变生活观念。绿色教育正是有效开展批判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思潮工作的重要形式,也是传承和弘扬生态文化并向学生传递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

4、从现实维度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的实践特点

面向学生广泛开展绿色教育,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引导教育学生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实践中把握其独特生态观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话语霸权,超越了“资本至上”的发展逻辑。在价值取向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就其独特生态观视角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把人作为现代化的目的,把自然视为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基本条件的具体主张。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就是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而建立在资本私有性和逐利性基础上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不仅掠夺人,同时也掠夺自然资源,并且还习惯于将生态危机的负担向外部转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必将受限。在规模体量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在发展中能源消费、资源消耗必然较大,因此所要面临的自然生态压力同样也必然较大。可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之间存在着明显张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独特生态观的中国式现代化,事实上是对人口规模巨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走向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在目标受众方面,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独特生态观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属于全体中国人民,同时也属于全世界人民;不仅属于当代人,同时也属于下一代人。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跨区域的,同时也是代际性、跨时间的。综上,从价值取向、规模体量以及目标受众来看,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独特生态观的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强烈的生态责任,是面向学生开展绿色教育、激发学生勇担生态保护责任的鲜活案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3页。

[2]《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

[3]陈家宽,李琴:《生态文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重庆出版社,2014年,第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5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98页。

[6]陈学明等:《走向人类文明新形态》,天津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4页。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1页。

[8]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461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3页。

[10] 参见习近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求是》,2023年第22期。

[11]《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7月19日。

[12]《习近平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9日。

[13]《习近平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18年5月19日。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67页。

[15]陈学明等:《走向人类文明新形态》,天津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16页。

[16]《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

[1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页。

作者简介:

欧万彬,法学博士,浙江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特岗副教授,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外国语学院研究基地研究员,浙江省舆情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浙江省当代国际问题研究会理事,杭州市青年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近期重点关注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发展问题。

课题信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课题“以人为中心的青年发展型省份建设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ZSKB20223509)。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