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中非智库论坛第十三届会议在坦桑尼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03-13

|

来源:省级新型智库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 人民日报客户端

浏览:

当地时间3月8日,中非智库论坛第十三届会议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成功举行。会议由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秘书处主办,浙江师范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大使馆、浙江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金华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

坦桑尼亚教育、科学和技术部副常务秘书詹姆斯·姆多埃,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陈明健,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卢山,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执行校长尼尔森·博尼法斯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浙江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云良主持开幕式。

陈明健指出,中方始终秉持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与非洲朋友一道,团结合作,携手前行。以中国和非洲为代表的全球南方蓬勃发展,将深刻改变世界历史进程。作为中非合作论坛的重要分论坛之一,中非智库论坛为中非发展合作建言献策。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本次会议将为新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凝聚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

蒋云良表示,非洲是学校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点区域,学校已形成非洲学术研究、汉语国际推广、涉非人才培养、对非校际交流、中非经贸合作五大领域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中非合作正迈向新征程,本届论坛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非实践”为主题,中非学者围绕双方在全球发展合作、安全合作以及文化交流互鉴中的主张和实践,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会议设有主论坛、全体会议和平行论坛。中非各界代表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非实践”为主题,聚焦“世界大变局下的中非主张”“弘扬中非友好合作精神”“赓续中非传统友谊”“携手推动落实‘一个倡议、两个计划’”四个具体议题,重点探讨了中非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机制和战略举措及务实行动,既有学理探讨与案例介绍,也有经验梳理与未来规划,双方为世界大变局下中非命运共同体共绘新图景。

▲第一分论坛:世界大变局下的中非主张

▲第二分论坛:中国与非洲共同树立现代化发展合作典范

▲第三分论坛:弘扬中非友好合作精神,赓续中非传统友谊

▲第四分论坛:携手推动落实“一个倡议、两个计划”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奈居代表中非学者在开幕式上联合发布了中英法等多语版本的《构建中非智库合作网络倡议书》,呼吁加强中非智库合作,构建中非智库合作网络,有助于促进双方相互理解与共同发展。

中非百位智库学者在前期充分酝酿并广泛征集双方意见的基础上,共同发布《中非智库关于深化全球发展合作的共识》,呼吁国际社会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安全倡议和文明倡议,增进知识共享、思想共通和文化共兴,深化发展合作,推动各国走向现代化,携手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会后,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林毅夫就“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接受百位非洲记者集体采访。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东非分院、中坦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智慧管理联合实验室在会上揭牌。刘鸿武教授《中非关系七十年:一个中国学者的非洲之行与学术之思》英文著作等20余部中非学者研究成果在会议期间展出,受到坦桑尼亚教育、科学和技术部官员等非洲代表的关注。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致闭幕词。他表示,过去15年,在中非双方共同努力下,中非智库论坛已成为中非学术界、智库界、媒体界等多方沟通的重要平台。中非学者联合发布的《构建中非智库合作网络倡议书》《中非智库关于深化全球发展合作的共识》具有深远意义,充分体现了“非洲提出、中非协商、联合发布”的特点以及中非交往双向平等的基本原则。在此框架下,中国与非洲国家智库的合作将更加具有机制化、平台化和可持续性。

作为中非合作的“二轨外交”和中非合作论坛新一届会议的预热活动,本届会议得到了非洲学者的广泛响应,驻坦国际组织代表、外交使节及来自中国和非洲共50个国家的政府官员、智库学者、媒体记者、企业家以及超过300人线上线下参加会议。会议受到中非数十家重要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THE STAR(肯尼亚星报)、AFRICA NEWS、ZANZIBAR MAIL(桑给巴尔邮报)、CGTN Africa等中非主流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

3月11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就中非智库论坛相关问题回应。

汪文斌表示,中非智库论坛是中非合作论坛的重要分论坛之一。本次论坛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和非洲共50个国家的智库学者、企业家、官员等300多人出席。中非学者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深入探讨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提出共同解决方案,形成了“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

“共识”呼吁国际社会本着相互尊重、团结合作、开放共赢、共同繁荣原则深化发展合作,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每个人追求美好生活创造良好制度环境;强调要加强文明对话而非文明冲突,尊重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支持各国走符合自身发展要求、具备各自文明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这些理念和建议体现了中非学术界的眼界和智慧,值得各方重视。

汪文斌指出,我们赞同“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提出的有关建议。中方一贯认为,中国和非洲等“全球南方”都有权分享经济全球化红利,获得加快自主发展的机会,应当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加强国际产业分工,在建立更具韧性的全球产供链进程中推动各自产业升级、改善产业结构。

(供稿:省级新型智库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主要内容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