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战略”开辟了浙江现代化先行新征程,指引浙江率先走上探索共同富裕之路,指引浙江率先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指引浙江走出省域治理现代化之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开化考察时,曾留下“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一定要把钱江源头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变种种砍砍为走走看看”的重要指示,在开化大地上埋下了共同富裕的种子。开化县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描绘“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新画卷,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窗口期和机遇期,立足县情,依托高校,放眼浙江,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率先打响“国家公园”品牌,成功探索了一条打造钱江源生态文明与诗意文旅深度融合的样本。“八八战略”指引下的开化文旅升级经验有助于进一步助推文旅融合走进“浙”里,与“浙”里山水深度碰撞,具有宝贵的推广与普及价值。
一、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旅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千万工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改善优化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为工作重点,统筹推进乡村发展,全面提升乡村产业质效,聚力打造全域和美乡村,持续拓宽强村富民路径。深化“千万工程”,加速文旅品牌创建,大力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是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的重要途径。
(一)“八八战略”指引浙江走出浙江气韵的文旅发展之路。一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着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西湖、大运河和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浙江国家级非遗项目和人类非遗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人类非遗名录,擦亮了“世界茶香看浙江”金名片。二是推进文化基因的解码。推进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启动南宋皇朝遗址综保项目。大力挖掘宋韵文化、和合文化和阳明文化等省域特色文化内涵,完善浙江文化的基因库。积极打造省级文旅融合IP,推进文旅消费品牌的创建。浙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旅游度假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位居全国第一。
(二)“八八战略”指引浙江走出重塑重构的文旅创新之路。一是提升文化和旅游的载体能级。依托省内各地的优势资源,打造高能级旅游吸引物,大力培育文旅融合名镇,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二是促进文旅产业稳进提质。文旅企业通过产品迭代、营销引流和跨界合作等措施推进业态和经营模式创新。创新旅行社旅游服务质保金机制,进而完善文旅行业帮扶措施。三是提升文旅现代化治理能力。构建文旅深度融合数字化平台及“旅游通·游浙里”“浙里文物”“品质文化惠享·浙里文化圈”等应用,推进文旅数字化改革。
(三)“八八战略”指引浙江走出以人为本的文旅惠民之路。一是高质量建设公共文化空间。高标准布局,提升浙江文化馆和图书馆一级馆率。高标准完成民生实事,激活基层文化设施,促进文化资源和服务网络不断向基层延伸覆盖,推动浙江公共文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二是以“文艺赋美”工程促文化惠民。促使优质文艺资源下沉,整合“美育村”“乡村村晚”“文艺下乡”等活动载体,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带动全民艺术和美育普及。三是提高旅游公共服务能力。构建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拓展公共文化场所的旅游服务功能。
二、开化县文旅产业提质升级的路径探索
为建设现代化国家公园城市,更高水平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山区县样板,开化县与浙江高校开启全面战略合作,通过县校战略合作模式践行“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深化了校地合作的良好开端。学校、地方与社会企业共同推动和服务开化文旅产业发展,目前已形成了高校支持地方高质量建设、地方助推高校人才培养实现“双赢”的结果。
(一)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奔赴,助力建设美丽开化。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下,开化县领导挂联浙江32所高校院所,并设立31个“钱江源学子联络站”,构架青年人才到开化就业的联络桥梁,打通大学生返乡就业渠道。开化分别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共建了钱江源三农研究院和钱江源生态产业研究院,藉此开展校地深度战略合作,形成“研发在高校,转化在地方”合作模式。高校发挥人才、技术等方面优势推动开化乡村振兴。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与开化县签订《共同富裕战略合作协议》,拓展创新链和产业链,打造全区域、全品类的“钱江源”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商品等。浙江农林大学开化研究院下属的生态文旅研究中心旨在开发乡村旅游场景,培育壮大文创、电商、设计、会展等新业态,加快农旅、文旅、茶旅等产业有机融合。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与开化本着“资源共享、智力赋能、旅游致富、职教提质”的原则,以文旅产业为纽带,发挥双方的优势共同推进校地合作。为检验县校战略合作的成效,开化县举行“跨越山海•筑梦源头”比拼擂台赛,通过讲措施、讲成效、讲经验,比创意、比项目、比致富,找短板、定目标、添动能,以赛赋能续写协作新篇章。持续深化县校常态,优化校地合作机制、党建联建机制,推动更多项目落地开花,打造更多的标志性成果。
(二)乡村多元化呈现主题,潜心学习开化特色。依托钱江源国家公园,以优质的生态环境为底色,做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和生态旅游研学工作,开发一套个性化、系统化、特色化和多功能的自然教育体系,构建自然教育的产业链和业态,在绿色发展理念视角下探究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运营模式,将生态优势转为经济优势,让周边更多的村民富起来,从而实现乡村振兴。除去森林生态资源外,还应挖掘开化的特色文化,梳理核心文化要素。譬如开化县的8个民族村就可做“畲乡特色+乡村旅游”“畲乡特色+红色文化”“畲乡特色+特色产业”等“畲乡特色+”系列文章。另外还可通过与村民对接、融合,最大限度的搜集乡村故事,对开化乡村的历史人文底蕴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梳理,探寻乡村核心文化元素,例如金星村的千年古银杏肩负着村庄历史见证者和村庄文明守护者的使命。将这些文化习俗进行整理归纳,可以为后续的文化振兴乡村发展策略奠定基础。融文入景创新,增强乡村认同感。在改善村庄的传统景观的同时,建成后的效果也起到了带动作用。在开化县乡村的改造中,通过与当地的传统匠人共同合作,工匠艺人将自己的传统技艺文化永久保留在庭院空间之中,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的创作热情。通过这种方式,使历史文化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同时,也为当代青年提供了解农村特色文化的渠道和方式,增加了青年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更多年轻化的创新思维激活开化村庄的文旅、文创等产业,从而切实解决问题,助力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同时,产学研一体化、产教融合,达成研学目的。
(三)校地多方面破解难题,齐力提促开化共富。县镇村“出题”,高校“揭榜领题”。联合举办各类大赛,将专业知识和青春创意带进田间地头,利用专业所学进行乡村规划、对环境进行管理、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和建设。通过直观可见的村街道立面景观提升来改善村庄风光,基于历史痕迹对乡村墙体进行改造的新旧融合让村庄靓起来。文化做牵引,文旅产业做支撑。立足于农业、农村、农民,挖掘村庄内可以有效带动传统村落人口增加、经济收入与长期稳定就业的本土产业,如特色农业、特色旅游业、特色文化产业等传统村落特色产业。着重开发乡村旅游,营造乡村文化氛围,勾起人们的“乡愁”记忆,多产业联动打造具有历史变迁感的“怀旧村庄”,通过一定的文化牵引,实现人流量的增大,来打响如“金星村”钱江源头的治理“金招牌”,保留老街老貌和新式的网红墙绘打卡点吸引游客前来游玩,助力打造乡村旅游产业。研究机构驻扎,资源高效对接。研究机构在开化县设立基地后,众多高校老师和学生深入开化发展的第一线开展专题研究和实践实习,这为开化县推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事业的发展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坚持采用“多元参与,融合创新”的乡村振兴服务路径与模式,注重强调参与主体与路径的多元性,课程思政介入与服务的全程性,实现解决方案的创新性、针对性与长效性。
三、开化县文旅产业提质升级的主要经验
(一)校地联合助推人才建设,构建全域数字文旅新场景。一是高校对接,科技支持。开化县加大数字化的技术支持力度,通过项目对接、成果推介等形式,引进机器人实验室,利用高校电子科技技术,科教融创互动体验,共建研究合作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结合资源优势,尝试将科技感体现在建筑、景观和构筑物上,以低碳和零碳理念贯穿始终,实现生态科技前沿化。二是数字应用,服务增效。大数据中心成功打破了旅游数据应用的信息孤岛,充分发挥数据综合服务和应用效能,有效提升了旅游数据资源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形成了完备的文化旅游数据体系。三是人才输送,持续提升。开化县乡村能人通过高校获得机会,来到相关专业院校进修深造,大量乡村手工艺人通过文旅部、教育部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走进高校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获得创新发展的动力和信心。高校人居环境类专业在此定期举办规划设计大赛,通过专业知识对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人文等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适当的开发,让传统村落焕发新活力。
(二)立体营销催生“出圈效应”,打造县域文化新品牌。一是特色文旅,IP赋能。通过IP形象的打造,推介开化县的文化,助力打造全域乡村旅游示范区,入驻乡村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开创亲子田园沉浸式体验农场、嬉水漂流等丰富文旅项目,打造精品民宿以及改善周边公厕、商店服务点的品质。二是平台构建,营销加码。开化文旅官方公众号每周发布不同专题的生态文化活动,例如,画井盖营造多彩共富后巷,实行咖啡渣可持续计划、植物领养计划,设立万物循环市集等,发布寻找“低碳搭子”生活体验周活动,鼓励跑友们在周末将跑步与捡垃圾相结合,主张环保、娱乐两不误。三是网红经济,品牌助推。对开化特色农副产品和特色美食名小吃进行线上电商直播售卖,用夜市来提高夜间经济和留客率,借助校友平台,加大线上线下产销对接和品牌塑造,提升“有根有源有味道·开化是个好地方”文旅品牌知名度、市场竞争力。
(三)精品项目深化文旅融合,打造诗路文明新画卷。一是非遗游园,沉浸体验。开化县现有143项非遗代表性项目,通过结合钱江源头生生不息的美食和非遗技艺传承,以游园会的形式助力非遗活态传承。依托香火草龙、开化贡纸制作技艺、开化龙顶茶制作技艺、气糕制作技艺、冻米糖制作技艺等项目,组织游人亲身参与传统非遗手作体验,促成了近距离的观赏体验、别致的文创周边、精美的手工制作,品尝现场制作的特色美食等活动。二是青春悦动,激活乡野。开化县积极推动外乡人、新乡人自带项目或者已有项目自愿加入的形式入驻开化乡村,把新兴的思维,模式传递给原乡人,激活乡村的发展潜力,通过积极创办露营地、音乐节、创意市集等活动打开对外门户,让开化乡村年轻化。探索了“体育+”和“+体育”模式,开展了徒步净山、飞盘、骑行、浆板等花式户外运动,进一步吸引了青年群体。三是产业重塑,融合发展。开化县以“红高粱共富联盟”推动红高粱酒酿造、“梁花组合”旅游的三产融合发展,重点合作建设“钱江源”公共品牌,在农业“减碳增效”领域,大力发展有机茶、中药材、生态水稻、古法山茶油、羊肚菌等一系列适销对路的生态产品,共同探索更多如“大棚芦笋—湖羊高效种养循环模式示范”项目产生。
四、浙江文旅产业提质升级的几点建议
(一)“微改精提”,跳出当地看当地,为文旅质量加码。一是紧扣时代需求,打造数字景区。建议基于共同为浙江乃至全国提供“开化智慧”“开化方案”的合作目标,推动高校持续扎根山区、服务山区,努力打造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生态样本。二是促成区域联动,配套基础设施。建议各级政府主动出击、主动“联姻”,不断完善地域基础设施建设,使高校的优质资源得以最大化、最优化利用,构想和落实各村之间完善的交通圈。三是提升品味格调,人才双向输送。建议“多重聚才”壮大乡土人才队伍规模,借助“国培计划”与教育部各类扶持计划,分类分批培训各种生产型、经营型、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乡土能人,持续为推进文旅注入人才“活水”,提供“智力”支撑。
(二)“以小见大”,制作爆款新看点,让文旅热度升温。一是特色高校领跑,共筑生态文化圈。建议农林类高校注入特有的生态优势,塑造“四季可感,人才集聚,能级提升”的生态文化圈,打破生态环境保护县域部门、省际边界的协作壁垒,拉动促进区域文旅模式联合发展。二是非遗活态传承,解锁当地新玩法。建议深入挖掘非遗历史与时代价值,拓展非遗游赏的新潮流模式,唤起“Z世代”对传统文化的共鸣,掌握更多有趣的非遗文化知识,让非遗成为文旅发展的突破窗口。三是高校联合推广,宣传力量引流。建议延续“百万年薪聘导游”“千金买马”的热度,高校学子优先体验导游培训和考核,高校、开化官方和个人发布实景游玩趣味短视频在各大媒体平台,以更多宣传力量蓄力更多流量和新鲜感。
(三)“绣花功夫”,推进文旅深融合,给文旅产业续航。一是扶持青年乡创,持续青春靓绿。建议各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扩大大学生创业创新孵化基地的规模,以更优惠的落户政策、创业机制和更完善的配套生活设施吸引年轻群体来到乡村创业工作。二是打造文创招牌,点亮市集经济。建议围绕全域旅游经济,高校为开化量身打造文创周边,促成开展生活集市进行各种DIY体验活动,把不起眼的小零件改造成创意满满的手工艺品,售卖文创与手工,也售卖生活方式与态度。三是升级品牌效益,转化生态价值。建议围绕新型经营主题,携手高校共建共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共富示范基地,推出具有区域优势与区域特色的生态产品平台,探索生态循环双效农业模式,不断丰富生态产品供给。
作者简介:
陈审声,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员,浙江农林大学“千万工程”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农村与区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研究。
陈美爱,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副教授,休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本报告系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浙江农林大学“千万工程”研究院研究成果。
转自“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