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耿裕清 王晓:数字经济与高等教育互相促进

发布时间:2024-02-20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浏览: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促进数字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作出了高屋建瓴的战略安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实现数字经济与高等教育的协调、耦合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与高等教育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两者在耦合互动与协调发展方面有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经验和典型做法。贵州大力建设“东数西算”枢纽节点,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持续推动大数据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以数字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浙江成立数字经济发展中心,着力探寻数字经济发展新路径,将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基础设施全方位、全过程融入高等教育发展,深耕数字经济创新、重视培养数字经济高素质人才。北京完善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坚持地区联动,大力发挥政策优势,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同时推动成立多家研发机构,进一步加大相关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为数字经济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西藏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国家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云网端”一体化建设,实现教育数字化、数字教育化,助力西藏数字经济和高等教育事业全方位发展。

当前,数字经济与高等教育的耦合互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发表的论文《高等教育与数字经济:以中国为例分析两者的协调耦合性》得出了一些结论。首先,空间差异较明显。在部分省区,数字经济与高等教育实现了较为良好的耦合互动,江苏、上海等省市数字经济活力十足、高等教育国内领先,数字经济赋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促进数字经济。但是,相对而言,西部省区市的耦合互动状态则有待提升,贵州、云南等省区的数字经济与高等教育的协调互动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其次,进步不明显。审视数字经济与高等教育近十年的耦合互动可以发现,多数省区市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但是有些省区市的发展较为缓慢,逐渐被兄弟省市赶超。例如,近年来,上海在数字经济与高等教育耦合互动方面的发力态势,相对而言不如周边省市明显,已经被浙江超越;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西部:云南相对贵州的领先优势近年来已逐渐缩小。此外,数字经济赋能弱。在数字经济与高等教育互动耦合的过程中,一些省市出现了数字经济贡献小于高等教育的情况,数字经济对高等教育的赋能不明显,且这一问题出现在东部、中部、西部不同省市。

数字经济与高等教育的耦合互动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由一些原因导致的。一是高校与企业的产教融合不深入。一边是数字经济相关企业人才需求量大,一边是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供需失衡,学生纸上谈兵现象在部分地区和高校较为突出。此外,高校的创新成果、研发项目与数字经济企业对接效果仍需进一步加强,高校研发空中楼阁、不接地气、不解企业所急,产教融合不协同、不深入。二是高校数字化建设有待加强。部分高校仍然存在移动网络不能全覆盖、信息网络存储空间较少、校园信息化经费不足等情况,这显然不利于高校整体发展。三是数字经济投入有待提高。作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数字经济需要大量投入、吸引大量高素质人才,但是,当前一些省市在数字经济人才关注力度方面仍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在为数字经济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居住保障时存在一些漏洞;同时,一些省市的支持政策、补贴等相对周边省市而言较少,难以促进当地数字经济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促进数字经济与高等教育的高质量耦合互动,各省区市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推进。一是强调差异化定位。不同省市有不同的资源禀赋,面对不同的发展难题,有着不同的推进目标。因此,各省区市需要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特征,绘就符合自身发展的蓝图,找准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发挥个性,实现具有当地特色的数字经济与高等教育耦合互动与协调发展。二是加大对高等教育和数字经济的投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提供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开展信息化建设、采购信息网络硬件设施、培养数字经济相关人才;出台鼓励数字经济发展的针对性扶持措施,降低数字经济相关企业经营负担,提高其经营灵活性、生命力。三是积极打造数字经济与高等教育耦合互动的平台。成立高校与企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企业用人需求和高校育人供给进行对接,实现高校与数字经济相关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立数字经济人才服务一站式平台,使数字经济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学习实践、就业工作、安家落户等手续可以一站式完成,提高对数字经济人才的服务效率。

新时代,数字经济与高等教育呼唤耦合互动与协调发展,而数字经济与高等教育协调的耦合发展,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作者:耿裕清  王晓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