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立雪与立学

发布时间:2024-12-09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成语是中国古代汉语词汇中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源出自古代经典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程门立雪”这个传承千年、成为尊师重道典范的成语,便来自于宋史中学者求学的典故。

《宋史·道学传二·杨时》记载:“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主人公杨时,人称“龟山先生”,曾任余杭、萧山知县,国子监祭酒,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等职,是理学大家。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病逝后加封太师。

杨时29岁时拜入理学宗师程颢门下学习,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程颢去世后,杨时虽然已过不惑之年,仍秉承笃实的求学态度,继续在程颢的弟弟程颐门下学习。“程门立雪”记录的就是他在程颐门下学习时发生的故事。

这件事情最早被记录在《二程语录·侯子雅言》中:"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杨时到洛阳以师礼拜见程颐。游酢当时也在洛阳附近的河清县任知事,两人经常结伴去程颐处学习。一次杨时和游酢在程颐门下听课结束后,程颐闭目养神休息。二人认为不能与师长不告而别,就侍立一旁等待。程颐醒来时天色已晚,发现弟子依然在寒风中陪伴在侧,大受感动,催促两人赶紧回家,送到门口发现,门外的积雪已经厚达一尺。后来他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其他学生,二人尊师重教的故事就被记入先生的讲学语录里流传开来。

宋室南迁后,文化重心南移,二程弟子也将洛学传播至南方。在洛学南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就有杨时。他为闽学及其思想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被后世尊为“闽学鼻祖”。南宋中期理学大家朱熹就是以二程学说为基础,兼取诸家之长,集理学之大成,完成了对旧儒学的改造。在朱熹的《朱子语录》中也曾记载“程门立雪”这一故事,相比起二程语录的记载更为精炼,但意思相同。随着理学思想的传播,“程门立雪”在后世有了不同的版本。其中一个版本称杨时为了不打扰老师午休,立于门口等待,雪落一身也未离开。虽然更显求学诚心,但与史实有出入,属于后人的演绎。

不论是哪个版本,杨时和游酢“程门立雪”的故事,直白地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尊师重道的看重、以及对知识传承的重视。“程门立雪”不仅展现了宋代读书人对知识不懈追求的精神,还强调了谦逊与尊敬的重要性。因此,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程门立雪”所传递的求学精神,依然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杭州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