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 完善数实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发布时间:2024-12-05

|

来源:之江策

浏览:

编者按: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本要义和精神实质,“之江策”理论传播平台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栏,刊登广大社科学者研究成果。今日推出《完善数实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其中包括“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可见,数字产业集群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组织形态,对孕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数字产业集群在关键要素上有所拓展,不仅包括数字技术(如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还涵盖了数据资源。在协作方式上,数字产业集群也实现了从地理分工、本地网络到依托数字平台架构进行协同的转变,打破了产业和地理边界的约束,使得跨产业、跨区域乃至跨国间的生态融合创新变得至关重要。这加剧了与加快数字产业集群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以往基于地理集聚、产业内分工的理论体系越来越难以阐释数字空间虚拟集聚、跨产业生态化发展的集群创新实践。

一、我国数字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与优势

(一)国内总体态势:标杆产业集群数量逐年递增,数实融合基础优势明显

早在2022年,工信部就公布了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66个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建设规划;截至2024年9月,国家级产业集群数量已经达到420个,这凸显了我国数字产业集群的发展潜力。高质量发展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为集群推进数实融合奠定基础优势。一方面,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超过55万亿,数字基础设施的算力总规模达到230EFLOPS,人工智能、5G/6G等关键领域与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综合发展水平稳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我国既是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又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涵盖31个制造业大类、609个小类,形成了超大规模和产业体系完备的实体经济。这为不同技术水平、不同市场定位的数字产业集群提供了深化分工、分层协作创新的独特空间。

(二)省域发展情况:各省纷纷发力形成三大核心区域,浙江探索打造示范窗口

目前,我国数字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核心区域。京津冀地区凭借科创资源和数据积累优势,在人工智能、云计算、高端数字服务业等集群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长三角地区依托平台架构和区域协同优势,在电子商务、物联网、集成电路等集群领域同样处于领先地位。粤港澳地区致力打造“数字湾区”,加快构建全球领先的信息通信产业集群。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从小狗经济、块状经济到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和创新水平不断升级。现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六省市之一,承担引领全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新时期,浙江深化推进“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并逐渐形成以电子商务、数字安防、智能电气等为代表的高竞争力数字产业集群,为“两个先行”夯实物质基础。

(三)国际竞争现状:地缘冲突放大集群出海挑战,人工智能为提质增效创造新空间

近年来,地缘冲突风险增加了中国数字产业集群和集群企业“出海”的不确定性。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将中国视为“首要的地缘政治挑战者”,对中国在高端芯片、量子计算机、先进半导体等科技领域实施出口限制。鉴于我国数字产业的前沿技术仍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集群企业如何在地缘冲突的环境下攻克“卡脖子”难题,成为其未来重要挑战。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AI)的发展和快速应用,为中国数字产业集群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例如,打造全球化品牌时,可利用AI根据不同地域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进行定制化设计,从而有效应对跨语言、跨文化等本土化难题,助力集群企业降本增效。同时,依托快速发展的智能制造技术,抢占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制高点,可帮助集群企业在新赛道上建立领先优势,并增强韧性。

二、进一步提升数字产业集群竞争力面临的挑战

(一)集群数据要素价值难以充分释放导致创新乏力:数据沉睡症

数据是数字产业集群的战略性生产要素,但实践中数据要素价值并未得到充分释放。例如,一些产业集群在底层算法等关键技术领域面临“卡脖子”难题,难以采集更多业务场景数据;同时,虽积累了一定规模数据,但数据分析能力不足,导致数据利用程度较浅。更多产业集群则是“低、小、散”问题突出,缺乏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上进行大幅投入的能力和意愿,导致数据汇聚量不足,难以挖掘出其潜在价值。这反映出“数据沉睡症”问题:集群内的数据采集和管理存在问题,数据的规模不足、维度不够或含有过多“杂质”,导致集群数据整体上仍处于“沉睡”状态,仅停留在简单记录、报表制作等浅层应用层面,未充分发挥其潜在价值。

(二)集群协同架构缺失或不足导致“集而不群”:架构失调症

数字产业集群依托数字平台进行组织协同,但实践中部分集群难以建立公共平台架构,从而导致“集而不群”问题突出。例如,部分产业集群中的领先数字企业虽然拥有内部数字平台架构,但更多是支撑企业自身发展,未能将数字平台优势辐射到全产业链,对上下游的带动作用不强。中小产业集群则多处于零散状态,内部企业虽具有一定的行业工艺水平,但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薄弱,难以建立公共平台架构实现产业协同。这反映出“架构失调症”问题:集群内虽然已经集聚了大量企业和机构,但由于数字平台架构的缺失或不足,导致集而不群、产业链主体之间缺乏协同,从而制约集群“数实深度融合”的水平。

(三)集群生态外拓壁垒深严导致跨产业跨区域融通受限:生态自闭症

数字产业集群需要跨越边界来突破本地资源和环境约束,在更大范围发挥出“数实融合”的威力。然而,实践中行业间、区域间壁垒深厚,限制了跨产业和跨区域的集群创新活动。例如,部分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有创新带动能力,但由于行业间技术标准不兼容、区域间市场分割严重,集群跨产业、跨区域辐射力不足。某些集群本土生态优势明显,但因国家间政策和文化差异,跨国创新受挫。这反映出一种“生态自闭症”问题:数字产业集群易受技术、市场、制度等创新环境不完善的影响,导致集群内数实主体创新活力不足。同时,这也使得集群难以构建起跨行业、跨区域、跨国界的创新生态,进而制约了集群依托平台架构充分发挥数据资源价值的潜力。

(四)“属地化”集群管理体制制约数字空间扩张:治理失衡症

数字产业集群具有跨产业跨区域的“超本地”特征,与“属地化”管理体制存在矛盾。各地优先管理当地注册的集群企业,对本地集群的外部拓展活动以及外来集群进入本地市场的行为缺少扶持举措,甚至加以限制,阻碍了集群竞争力的提升。以直播电商产业集群为例,政府主要扶持在当地注册已满一定年限的企业,并且希望直播电商企业能服务当地实体企业、贡献当地税收。然而,对于头部企业来说,其主要面向全国的实体企业提供营销服务,属地化的管理体制并不利于它们在更大范围内整合供应链资源、提升集群竞争力。这些现象反映出“治理失衡症”问题:数字产业集群的属地化管理体制不完善、不平衡,过于强调本地市场保护,而忽视了开放合作和长远发展,从而制约了集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三、提升数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集群大数据管理与分析能力,促进集群智能生产创新

面对“数据沉睡症”挑战,数字产业集群应提升大数据自主管理与分析能力,充分释放数据价值,促进集群智能生产创新。增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突破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等关键技术瓶颈;融合数字技术与多业务场景数据,以服务降本增效和业务模式创新为目标;打通集群内外的数据链接,实现数据高质量汇聚并深挖其价值。以浙江杭州数字安防产业集群为例,集群龙头企业海康威视在被美国列入贸易管制“实体清单”之后,努力克服芯片研发等关键技术难题。包括加大数字技术建设投入,构筑起亿量级的大数据平台;探索以视频技术为核心的延伸业务场景,持续培育新业态;以及打造AI开放平台,基于“AI+大数据”服务推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引领数字安防市场创新升级。

(二)基于行业共创构建智能协同平台,促进集群多边协同创新

面对“架构失调症”挑战,数字产业集群应发挥行业共创的力量,携手构建智能协同平台,促进集群多边协同创新。充分挖掘客户需求,整合行业资源,开发基于平台架构的智能解决方案;激发客户共创活力,延伸平台功能模块,优化产品与服务;携手行业伙伴共同探索生态增量价值,重构传统产业链合作方式,建立数据共享等多边协同新模式。以浙江海宁经编产业集群为例,面对产业同质竞争严重的弊端,物产中大化工集团联合集群内9家企业,携手孵化经编平台。包括深挖平台客户的痛点需求,以此规划平台发展蓝图;沉淀平台数据,拓展多功能服务模块,从设备融资向供应链集采、技术联合开发等方面拓展;在数据累计和反馈过程中优化集群运营效率,例如优化分工、推进共性生产环节集中,实现集群整体提效。

(三)“数据+平台”支撑跨越技术、市场和制度壁垒,促进集群生态模块互补创新

面对“生态自闭症”挑战,数字产业集群可以打造“数据+平台”模式,从而跨越技术、市场和制度壁垒,从集群核心模块向外拓展生态子模块,促进生态模块间的互补创新。实施标准兼容战略,由领军企业发起,联合行业共同制定并推广技术标准和数据兼容规范;实施区域融通战略,打造开放平台、共享资源,支持集群中小企业加入进产业创新体系;实施集群国际化战略,产业链组团出海,共同开发海外市场。以浙江杭州电子商务产业集群为例,集群龙头企业阿里巴巴集团开发1688平台,支持中国电商企业市场拓展及跨国出海。包括携手芝麻信用,通过海量数据挖掘,为集群中小企业开通信用档案和实力证明;打造线下选品中心,基于平台模式汇聚当地产业带的优质商品,方便商家实地考察后扫码购买;全面升级跨境业务,推动例如义乌中小电商企业集体出海,打造“国内贸易+国际物流”的协同互补新模式。

(四)打破区域壁垒,“共同申报、共背指标、共享成果”,着力打造“双跨融合数字产业集群”

面对“治理失衡症”挑战,应鼓励各地打破区域限制,以打造世界级“双跨融合数字产业集群”为目标,通过跨产业、跨区域融合创新提升集群竞争力。浙江率先提出了“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并出台《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明确要围绕全省制造业“双核一带一廊”整体布局,推动各县(市、区)争创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未来可进一步出台针对性方案,着力打造“双跨(跨产业跨区域)融合数字产业集群”。经信部门可将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的遴选计划进一步落实并推广,包括细化公开遴选指标,加大集群核心区与山区海岛县的产业对接力度,服务我省重大发展战略需要。与发改部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工作相结合,可探索各地联合申报“数字产业集群发展特区”的新模式,并在绩效考核时设定“共同指标”,而不是独立考核,从而真正形成推进一体化发展的合力。

作者简介

王节祥,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教授,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和浙江工商大学数字创新与全球价值链升级研究中心研究员。

杨洋,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博士生。

课题信息

本研究得到浙江省之江青年拔尖人才项目“数字赋能平台的构建机理与政策建议(25QNYC013ZD)”的支持。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