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者按: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本要义和精神实质,“之江策”理论传播平台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栏,刊登广大社科学者研究成果。今日推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浙江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民营企业作为主力军,对于激发市场活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民营经济作为浙江发展的金名片,彰显了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截至2024年7月,浙江省在册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已达到1031万户,占在册经营主体的96.8%。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要“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这一决策释放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明确信号,为浙江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然而,当前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现实障碍。在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下,民营企业普遍出现了“消费乏力化”“融资压力化”“需求趋弱化”“动力不足化”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着眼于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这一政策导向不仅为新质生产力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也为浙江省民营企业应对挑战、迎接机遇提供了明确的前进方向。本文结合《决定》的相关政策导向,立足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背景,探讨浙江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应对策略和发展路径。
1、浙江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困境与挑战
(一)民营企业发展融资空间趋紧,投资不确定性增强
首先,民营企业的经营规模与范围有限,缺乏足够的抵押品与担保,难以通过股权融资解决资金短缺困境。并且,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严重依赖银行贷款,而银行贷款门槛高、利率高,使得民营企业融资难度攀升。截至2024年7月,全省社会融资规模新增1.7万亿元,但民营企业融资占比仅为1.24%。其次,民营企业面临经营风险高、融资吸引力低、抗风险能力弱的困境。在一些领域,显性和隐性的壁垒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状况,“玻璃门”“弹簧门”“反转门”“旋转门”等现象时有发生。截至2023年12月,浙江省城投企业的总负债规模达到14.17万亿元,同比增长18.57%,企业整体资产负债率提升了1.8%,在414家城投负债企业中,有204家的资产负债率在60%-70%之间,31家的资产负债率超过70%。最后,浙江省民营企业基数大、种类多,需要建立统一规范的融资监管体系和完善的融资征信、担保体系,以防范缺数据、缺征信、缺担保等“三缺”现象的泛滥。这有助于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制度缺失、融资信息不对称以及金融放贷受阻等难题。
(二)民营企业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平缓,企业转型动力不足
首先,随着行业准入门槛的不断提高,以资本实力、技术水平、企业规模等为标准的准入条件愈发严格,这使得民营企业面临市场准入难题,入市审批办理难度增加,参与成本提高。截至目前,浙江省利润较高的行业中民营企业占比不到30%。其次,截至2024年8月,浙江省有近77.3%的民营企业采用沿袭式的家族管理模式,导致产权结构不合理、产权关系不明确、运营机制不完善。企业管理者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的了解不够及时、不够敏感,难以迅速理解和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最后,浙江省在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终端产品方面的企业数量偏少,新能源汽车产量显著低于全国水平。同时,省内民营企业自营出口形势严峻,外贸对产出的带动作用不断削弱。此外,当前紧绷的产业资金链和不断压缩的利润空间使得民营企业经营困难重重,企业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现象并存。
(三)民营企业服务产品竞争力待加强,创新能力存在短板
首先,尽管民营企业在技术领域的话语权逐渐增强,但仍面临科研信息获取不均衡、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且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这导致了民营企业创新基础相对薄弱。例如,2023年浙江省民营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仅占总量的3.11%。其次,民营企业在人才招聘中并不占据优势地位,人才引进面临困难。同时,大部分民营企业缺乏主观创新动力,更倾向于设定短期经营目标,通过低成本策略而非创新转型来获取利润。最后,截至2024年6月,浙江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2512家,但与其他省市相比,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从代表新质生产力主流赛道的行业来看,2023年浙江省在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一级市场上的融资事件合计477个,与领先省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民营企业资源环境成本处高位,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首先,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能源供应的紧张局势以及环保政策的不断强化,导致原材料市场价格持续攀升,民营企业资源成本不断上涨。截至2024年7月,浙江省有色金属材料价格上涨了10.6%,电线类、化工原料类价格上涨了4.1%,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了1.0%。其次,近年来政府出台的环保政策日益严格,但部分民营企业对节能政策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和不足,无法充分利用政策优惠和扶持措施,从而增加了环境成本。最后,浙江省大部分民营企业仍处于成长的初期阶段,资源配置策略过于侧重规模的迅速扩张,而忽视了品质提升与效益增进这两大核心驱动力,这潜在地制约了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此外,尽管浙江省在数字经济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但在数据资源的优化配置上仍存在不足,设备工具投资增速和数据要素投资规模仍有待提升。
2、浙江省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民企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基于《决定》中的政策导向,浙江民营企业正积极应对高质量发展挑战。本文立足于浙江省民营企业的一系列实践探索,提出相关应对措施建议,旨在为浙江省民营企业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一)不断完善体制构建,筑牢上层建筑基础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民企高质量发展,必须明确民营企业当前的核心任务为推动生产力由“量”向“质”发展。首先,民营企业应深入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关系特征与发展规律,从中寻找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并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生产关系体系,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其次,民营企业应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市场准入体制,消除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准入障碍,加快清理企业入市、资格认定等规范中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规定,加大政府对民营企业的实质性支持力度。例如,2024年《浙江省优化营商条例》明确提出“破除民营企业准入壁垒”政策,旨在营造公平开放高效的市场环境。再次,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监管机制同样至关重要。民营企业应建立政企协同、高效运作的综合监管体制,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的处罚力度,在确保公正前提下提质增效,保护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始成果,减少民营企业维权成本。例如,2023年浙江省通过“三立足三强化”推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调解工作,为民营企业创新成果保护提供了宝贵的浙江经验。最后,为有效破解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融资难题,民营企业必须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融资改革模式,充分发挥金融部门的改革能动性,坚持政府、社会、市场三侧协同,推动融资模式的改革创新。例如,遂昌县首创“全过程融资”模式,实现了便捷高效的全流程一体化融资;舟山市则创新打造了“舟转灵”数字化智能转贷平台,进一步优化了“金融计算器”功能。
(二)努力优化治理结构,推动企业创新转型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民企高质量发展,必须促进民营企业加快形成链条协作、集群发展模式,推动企业实现创新性转型。首先,民营企业应积极布局战略性经济产业布局,引导产业上下游衔接合作,大力整合各类经济产业平台资源。例如,通过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以及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的培育计划,有效推动了省级创新联合体的建立,为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创新转型和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其次,民营企业应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与管理制度,积极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股东行为,加强内部监督和薪酬激励机制的建设。2023年,《浙江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培训机制,创新“入市第一课”辅导服务,加强反垄断合规辅导,以推动民营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最后,为鼓励民营企业通过破产重整、破产清算等方式盘活资产,完善民营企业急救制度,政府应加快构建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破产重整府院联动机制。例如,在2023年中捷资源重整案中,浙江台州法院成立了专题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府院联席会议,明确破产案件联动部门职责范围,实现了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的有效衔接,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民企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首先,民营企业应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设立民营企业专项技术转让资金,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例如,嘉兴市南湖区“贷、保、投”联动机制与温州市鹿城区“拨投联动”模式,均有效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落地。其次,政府应积极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深入开展民营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为民企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优质服务。例如,浙江省设立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弄潮榜”,不仅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还促进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最后,民营企业应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力度,优化关键型人才激励机制,并强化人才服务保障机制。例如,浙江嘉兴通过构建完善的人才服务体系,成功打造了长三角地区最优人才生态城市,为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四)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推动可持续化进程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民企高质量发展,必须促进民营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把握企业动能焕新的关键。首先,民营企业应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借助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实现对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可循环化的改造。例如,浙江宁波万事利示范工厂通过采用数字化无水印染一体机,实现了设计生产的高效率、低能耗与超环保目标。其次,民营企业应致力于企业经营成本耗能的降低,完善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推进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搭建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与高效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例如,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通过“一中心、一平台、一个码、一清单、一类事”等“五个一任务”整合服务功能,有效提高了政务服务效率,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最后,民营企业应积极践行ESG理念,承担社会责任,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力,利用科技赋能ESG数据,指引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将科技创新纳入ESG信息披露标准的核心议题。例如,浙江安吉智电控股有限公司作为中国企业ESG蓝皮书优秀案例,始终坚持通过创新技术赋能绿色转型,将ESG与业务实践和商业价值结合起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3、小结
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浙江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存在严峻的困难与挑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为浙江省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民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与指导,就民营企业在法规体系、市场准入、融资支持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明确方针。为了应对挑战,浙江省民营企业正通过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生产关系体系、优化治理结构与产业布局、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创新、践行ESG可持续发展模式等策略,力求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浪潮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浙江省民营企业应紧抓数字化转型的历史机遇,而政府则需持续完善相关政策支持,双方携手并进,共同开启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简介
金幼芳,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法研究所副所长。入选“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浙江省之江青年拔尖人才项目”“浙江中青年法学法律人才库”等。兼任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证券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商业法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委政法委员会特邀督查员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浙江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课题多项。发表SSCI、CSSCI等论文多篇,一级出版社出版著作多部,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领导、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采纳。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