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本要义和精神实质,“之江策”理论传播平台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栏,刊登广大社科学者研究成果。今日推出《绿色技术创新提高物流业碳减排绩效,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就需要健全生态文明体系,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机制,协同“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概念,近年来不断充实发展,备受关注。2020年9月,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宣布,“于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两会提出,“在做好‘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的各项工作进程中,加快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的应用,不断推动绿色发展”。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形成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提高碳减排绩效提供政策指引。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意见》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1、物流业绿色技术创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
(一)物流业碳排放效率衡量经济绿色低碳转型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3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报告,2023年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1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而物流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9%左右,仅次于制造业。但是,我国物流业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碳排放量预计仍会增长。碳排放效率被作为衡量绿色低碳转型的指标,用于评估行业投入产出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提高碳排放效率已成为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绿色技术创新兼顾经济与环境效益,在低碳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是重要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国。当前,中国的能源供给来源仍以石化燃料为主。这种能源消费方式并不利于绿色发展。巨大的能源使用量使得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同样承担着极大的碳减排压力。
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绿色技术创新兼顾了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这也有助于在低碳目标约束下,加快建设绿色文明,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案。因此,绿色技术创新在低碳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三)绿色技术创新有力推动物流业碳排放效率提升
面对资源环境承载力逼近上限的情况,绿色技术创新作为产业升级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载体,而且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为“双碳”目标的承诺,绿色技术的发展创新将加速实现减排目标,助力经济绿色转型。在“双碳”目标理念基础上,借助中国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行物流业绿色发展模式,有力推动物流业绿色生产效率提升。
2、物流业绿色技术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过程解析
当前国际碳排放情况依然严峻,国家按承诺完成“双碳”目标压力仍具有较大压力。以发展绿色技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既是碳减排的关键抓手,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
(一)“双碳”目标对物流企业的发展模式提出新要求
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构成部分,已经成为产业体系的战略性支撑。然而,我国物流业消耗仍以化石燃料为主,存在碳排放绩效低等问题。照此发展趋势,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未来我国物流业能源消耗量将同步增长,相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将持续增加。因此,在“碳减排”背景下,物流业成为生态建设重点关注行业。“双碳”目标对企业的运营模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要求,促使物流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有利于推进整个行业的绿色转型。
(二)绿色技术创新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
近年来,低碳发展理念要求地区在实现经济高质高效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低能耗、低污染的社会演进模式。绿色技术创新不仅在国内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在国际合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使得我国面临着全球过量碳排放所带来的生态压力。因此巨大环境压力和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的承诺促使中国必须走上发展绿色经济的道路。
3、物流业绿色技术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一)考虑到不同地区在物流业碳排放效率上的差异,政策制定应采取差异化策略。
第一,对于东部沿海等效率高的地区:应继续保持并推广其成功经验。政府需要继续支持东部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维持其在绿色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促进经济结构向更清洁、高效的产业转型,提高绿色GDP比重。推动城镇化进程中需注重城市规划中的绿色交通和物流系统建设。第二,而对于中西部和东北等效率较低的地区:应鼓励产业结构优化,支持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减少对高碳排放产业的依赖。同时应针对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的特点,优化物流布局,提升物流效率,减少因城市扩张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第三,鼓励和支持物流企业增加绿色技术和创新的研发投入。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化物流路径规划,提高物流效率,减少无效运输和能源浪费。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如绿色金融等,鼓励物流企业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加强物流行业的绿色人才培养,提高物流从业者的环保意识和专业技能,确保绿色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正确实施。
(二)在资金,组织,宣传方面增加对绿色物流技术的公共投入。
第一,通过公共资金的引导,激励更多的私人资本投入到绿色技术的研发中。特别是对那些能够显著提高能效和降低碳排放的创新项目。鼓励物流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和应用绿色物流技术。第二,制定和实施绿色物流技术标准。通过建立绿色技术认证体系,帮助物流企业识别和采纳有效的绿色技术,提高整个行业的碳排放效率。为物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便利,降低企业的研发风险。第三,搭建平台,促进公众、物流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通过公共宣传,提高消费者对绿色物流服务的认知,公众应提高对绿色物流和环保意识的认识,作为消费者应选择绿色物流服务,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他们选择环保的物流服务,形成市场需求,推动物流企业提升碳排放效率。
(三)鼓励清洁能源,为物流业提供更多绿色能源选择。
第一,在能源结构方面:制定政策鼓励物流企业采用清洁能源,如电力和天然气,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如太阳能、风能等。投资建设充电站、加气站等新能源基础设施,为绿色运输工具提供支持,降低物流企业采用新能源技术的成本和障碍。第二,在环境规制方面:应制定严格的环境法规,限制物流业的碳排放,鼓励企业采取绿色操作方式。为使用清洁能源的物流企业提供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降低其运营成本,促进物流业的绿色转型。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环境监管,确保其遵守环保法规,同时推动企业公开碳排放信息,提高透明度,促进社会监督。提供政策激励,如环保补贴或绿色信贷,以支持物流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和提高能效。第三,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投资升级交通基础设施,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支持智能交通系统和绿色物流园区的建设,促进物流业的现代化和绿色化。优化城市规划,提高交通网络的连通性和效率,减少物流运输中的拥堵和空驶。
(四)促进绿色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使技术创新能够跨越经济发展水平的界限。
第一,高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城市应鼓励持续的绿色技术创新,支持研发和采用更高效的低碳物流技术。利用经济优势,加大对绿色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如绿色仓储等。针对人均GDP较高的情况,制定政策以引导富裕消费者和企业选择更环保的物流服务,促进绿色消费。支持物流企业通过智能化、自动化技术提高运营效率,减少能源消耗。第二,对于中等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地方政府应提供财政激励和税收优惠。鼓励这些地区采用绿色技术和优化物流流程。加强对中等发展水平地区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促进技术转移。支持这些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供应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鼓励政府和地方企业合作,开发适合本地的绿色物流业解决方案。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城市需着重于绿色技术的普及和教育,提高对绿色物流的认知。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特殊的财政支持和低息贷款,以促进绿色技术的应用和物流业的升级。第三,鼓励各个地区共享资源和经验,发展与当地资源和条件相适应的绿色物流模式。确保所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都能从国家层面的绿色发展战略中受益;确保绿色技术创新和物流业碳排放效率提升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企业和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预期。第四,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制定统一的环境标准和规制。确保所有地区在减少物流业碳排放方面取得进展。建立碳排放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评估监管效果,确保监管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在所有地区推广绿色物流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培训,提高整体行业的专业水平。
作者简介:
周广澜,男,博士,浙江工商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留学项目入选者,阿里巴巴青年学者项目“活水计划”入选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商贸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其研究成果获浙江省青年科技工作者优秀论文,浙江省社科联年会论文奖以及国家商务部,浙江省商务厅嘉奖。
冯华军,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环保工程师,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碳中和学院院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领雁计划等省部级重大、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Nature Water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40余篇,撰写专著4部,授权发明专利80余件,成果获中国专利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浙江省首届知识产权奖。
本文特感谢杭州海仓云商科技为文章数据内容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