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上午,由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和浙江省中韩经济文化交流研究会联合主办,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韩国(朝鲜)学研究所承办的“浙江省中韩经济文化交流研究会2024年会暨‘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背景下浙江省与韩国交流合作前景研讨会”在杭州师范大学顺利举行。
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省内外多所高校的56位专家学者参与。开幕式上,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孙立春教授和浙江省中韩经济文化交流研究会会长魏志江先生分别致辞,表达了对本次会议的祝贺与期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浙江大学千勇副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为本届研讨会拉开序幕。
开幕式后,主旨演讲环节由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方浩范教授主持,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魏志江教授以“大韩民国现代化的历史轨迹”为主题,深入剖析了韩国从战后农业国崛起为新兴工业国的历程,为浙韩经济合作提供了历史经验与启示。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副院长高陆洋教授围绕“语言、大众文化、意识形态——从《平壤文化语保护法》说起”,探讨了语言与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紧密联系,引发了与会者对语言政策和文化交流的深入思考。研究会副会长、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朝鲜语系乔宇博副教授则聚焦 “中国朝鲜(韩国)语专业现状、问题与对策”,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指出了当前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朝鲜(韩国)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在下午的分组论坛中,分组论坛(一)中,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方浩范教授探讨了金麟厚汉诗中的儒家思想,深入挖掘了朝鲜半岛文学与儒学的融合及其文化内涵。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石建国教授通过研究英国外交官庄延龄的视角,揭示了近代中朝关系的复杂面貌,为中朝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和视角。浙江外国语学院金艳教授以明清朝鲜漂流文献为切入点,生动展现了浙江在当时的风貌以及中朝之间的人文交流,为历史文化研究增添了丰富的细节。浙江工商大学崔英花教授通过分析 17 世纪末朝鲜人金泰璜的安南漂流事件,阐述了 “笔谈” 在东亚海域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凸显了文化交流方式的独特魅力。浙江大学千勇副教授则深入研究了韩日渔业协定的历史演进,探讨了其中的海洋权益博弈,对海洋国际关系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分组论坛(二)同样亮点频出。浙江外国语学院孙霁教授解读了高校外语教学中对中国语言文化知识的要求,强调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许赛副教授以韩国诗人沈熏的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创作与文化共鸣,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浙江树人大学宋扬老师从叙述学视角分析了韩汉国际新闻编译的现状,提出了改进编译质量的策略,对新闻传播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浙江外国语学院李博文老师则从朝鲜语汉字词学习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朝鲜(韩国)语语言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随后,两组论坛还分别围绕“区域国别视角下浙江韩国学研究的转型及发展”和“理解当代中国与融合型韩国语人才培养”两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闭幕式环节由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乔宇博主持,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石建国教授和浙江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孙霁副院长分别对两组分论坛的讨论进行了总结发言,最后由浙江大学金健人教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全面总结,高度评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浙江省与韩国在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提出了殷切期望。
本次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韩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动力。与会专家和学者一致认为,中韩两国应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战略的实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浙江省中韩经济文化交流研究会 供稿)
新闻报道链接:
https://www.hznu.edu.cn/c/2024-12-16/3037673.shtml
https://chinese.joins.com/news/articleView.html?idxno=117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