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乙巳年四月廿四
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高水准举办“科技发展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走向”学术研讨会暨2024年年会

发布时间:2024-12-03

|

来源: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

浏览: 89

2024年11月23日,由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与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的“科技发展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走向”学术研讨会暨2024年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年会在浙江师范大学顺利举行。

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浙江科技大学、浙江海洋大学、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台州学院、湖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荆楚理工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海宁市文联等省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本次学术会议设置四场主旨发言,与会者围绕“科技发展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走向”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此外,本次会议特设立研究生论坛,吸引了来自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参与并发言。

开幕式由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浙江大学张广海副教授主持。浙江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部长、人文学院院长葛永海教授致辞,他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人文学院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概况,并强调会议主题反映了科技发展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刻影响,希望本次研讨会能推动科技与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进一步融合,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浙江师范大学高玉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正全面重塑人类社会,也为文学研究开辟了新路径,并呼吁学界重视科技对传统文学研究方法的突破性影响。

大会主旨发言(一)由浙江师范大学吴翔宇教授主持,浙江工业大学张晓玥教授评议。中南民族大学罗义华教授分析了严复的思想演变,他认为严复的“三民说”受进化论启发,提出“民智、民德、民力”三位一体,但随着时间推移,他的思想焦点从“民智”转向“民德”,反映出其思想的转变与悖论,最终趋向保守,未能持续推动其积极价值。浙江师范大学姚晓雷教授探讨了新科技文明对人类和文学理解的变革,提出文学从“超本质主义”阶段到“本质主义”阶段再到“去本质主义”阶段的发展历程,强调文学的价值不在于追求本质,而在于其实用性和审美功能,挑战传统的本质论,认为文学应与人类的迷惘与想象相联系。温州大学彭小燕教授探讨了鲁迅的科学观及其对“全人”整体性思想的关注,她指出,尽管科学在鲁迅时代至关重要,但今天我们也需警惕其负面影响,鲁迅的科学观强调科学与人的情感、生存状态之间的关系,她认为科学与宗教、文学等领域的矛盾与统一应得到平衡,此外,鲁迅认为“非科学”是导致社会悲剧的一个原因,尤其是它与“吃人”历史和人类生存、发展之间的对立。湖北大学刘继林教授阐述了光学技术和影像技术在十九世纪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尤其是在视觉现代性方面的变化,从中国人对照相和电影等技术不重视,到随着技术的传入与启蒙思想结合,光影技术带来了对传统认知的颠覆,推动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文化转型,科学与影像技术让我们重新审视了“真假”、实虚、动静等问题,也影响了文学中的主次关系等思维方式。河北师范大学李建周教授讨论了五四以来科学与文学的关系及地方写作的变迁,谈到地方写作逐渐衰退,受到中央与地方、全球化与地方化等权力博弈的影响。在数据化时代,地方写作脱离真实体验,更多依赖文学史惯性。1990年代以来,现实感受与知识框架产生裂痕,地方写作缺乏对本真经验的感知,作家需挽救经验的复制性,恢复文学中的内在体验。海宁市文联文艺评论家王学海先生认为,中国现代文学与科技自晚清起逐渐融合,梁启超、徐志摩等推动科技思想进入文学。科技理念影响文学创作,促进文学现代化,尤其在“实业救国”思想下,文学与科技互为依托。至今,科技仍推动当代文学创新,作家利用科技工具拓展创作空间,文学与科技的互动持续发展。

大会主旨发言(二)由台州学院陈灵强教授主持,宁波大学毛海莹教授评议。浙江理工大学陈改玲教授通过分析碧荷馆主人《新纪元》认为,这部作品通过想象未来中国的科学幻想,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科学的崇敬与期望,认为科学能救国、强国,展示了科学在国家命运中的关键作用,并结合黄种人与白种人的战争与协议,突显了科学作为救国力量的社会想象。这种思想与当时的现代文学中“文学是人学”相契合,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反思,揭示科技对国家与社会的深远影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郑绩研究员认为,随着学科建设和大数据环境的发展,图像史料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作用日益增大,文章对图像史料进行分类,分析其在多学科交融中的应用,进一步补充了现代文学史料学理论框架,指出研究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荆楚理工学院吴浪平副教授谈到,革命文学论争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时间意识:“空洞现时”和“英雄现时”,如鲁迅感受到时代的无聊与虚空,批判时代的空洞;而创造社太阳社则展现时代的雄壮与新生力量,充满信心。这场论争揭示了现代性在文学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浙江传媒学院张连义副教授谈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器物时认为,它们反映了现代生产与生活的冲击,展示了现代性,不仅代表现代工业发展,还改变了传统生活与人际关系。通过现代器物,茅盾小说呈现了城市化进程、价值观变革与人际关系的转变,反映了叙事时间向空间的转变及其背后的现代工业基础。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马小敏教授谈到学者视角下的历史散文智性创作时认为,随着作家与学者身份的交融,历史散文呈现出理性思辨与感性表达的融合,学者通过深厚的学术素养与批判性思维,深入剖析历史事件,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与学术价值,展现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时代精神的内在感召力。杭州师范大学张惠苑副教授通过茅盾的科普创作的研究,展示了晚清以来科学教育的实践路径,涉及教科书、科普作品、儿童报刊等媒介,体现了知识分子从科学教育的对象到主体的转型过程。

大会主旨发言(三)由浙江理工大学陈改玲教授主持,中国计量大学蒋进国副教授评议。浙江师范大学高玉教授探讨了新概念人及其实现方式,认为人类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只有身体没有精神与身体和精神并重阶段,指出当前人类正迈向“新概念人”阶段,身体已无法适应现代世界的需求,最迫切的是解决身体的局限性和精神的延续问题。要重新定义“人”的概念,发展新人类和新社会,认为建立现代新人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解决身体的再生或长生问题,二是实现精神的延续,使精神能够以活体的方式继承,达到持续、不间断的积累性发展,而非循环重启。浙江师范大学俞敏华教授主要探讨AI与文学创作的关系问题,认为AI生成文本已初现成果,从理论上讲,AI通过语言处理能实现文学化表达,诗歌中的陌生化组合和微小说中的情节转折显示AI的创造力,然而AI生成文本是否能传达深刻思想,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浙江师范大学徐从辉副教授通过探讨李约瑟文献,重思科技变革与文学关系,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生态与科技密切相关,科技推动但非决定性因素。浙江师范大学黄江苏副教授通过研究王方仁与鲁迅及朝花社停办关系,王方仁是鲁迅的追随者,且反作用于鲁迅晚年文学,其文学译作与鲁迅有精神关联,体现了知识分子在文艺与实业救国之间的挣扎。浙江传媒学院的王莹博士指出,人工智能文学在全球快速发展,丰富了文学表现形式,并推动文学与科技的双向互动。浙江海洋大学的周驰觐博士探讨现代航海技术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问题,提出中国古代海洋小说常省略航海过程,而晚清至现代文学通过航海文本表现海权丧失与半殖民地特征,在新中国成立后,航海经验在文学中得以完整呈现,尤其体现在航海背景作家作品中。

大会主旨发言(四)由温州大学彭小燕教授主持,浙江师范大学徐从辉副教授评议。浙江科技大学刘红英教授以新移民作家曾晓文、陈谦、施玮小说为例探讨科技伦理叙事的方法与立场,谈到当代科技进步促使文学关注镜像、网络与环境问题,探讨“向前”还是“向后”的选择,传统人文学者对科技文明持悲观态度,认为技术崇拜将人置于物的统治下。科技理性在文学中揭示悖论,展现当代伦理与文化逻辑的挑战,如新移民作家通过作品讨论科技带来的道德命题。浙江传媒学院高明副教授提出,科技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可分为三大现象,即科幻文学呈现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媒介革新带来网络文学的崛起,以及包括书写时代、印刷时代到人机时代的变迁的科技时代的写作方式的更迭。浙江师范大学刘世浩博士主要论及 20 世纪 80 年代王瑶的学术反思及其学科史意义,认为王瑶推动现代文学研究的多样化与系统化,重视史料、方法论与学科反思,为学术发展开辟新方向。浙江师范大学陶明玉博士谈到,晚清民初,西方天文学和世纪末思潮影响下,彗星末日说引发了末日文学的翻译和创作潮流,而中国的彗星意象寄托了作家对国族命运的关注,成为对未来中国的独特想象方式。浙江师范大学房栋博士研究了以往将其视为游戏性作品、背离了传统文学创作的严肃性的集锦小说,认为集锦小说是民初流行的多人接力创作形式,推动了鸳鸯蝴蝶派发展,具有独特的文学历史价值。浙江师范大学的赵坤博士后研究的杜运燮是“九叶诗派”的重要成员,她谈到,杜运燮早期有未被发掘的诗作,最近发现其在《大公报》上署名的四首诗。

除了主旨发言外,本次会议还特别设立了研究生论坛。研究生论坛由宁波工程学院陈莉萍副教授主持,浙江科技大学刘红英教授评议。来自浙江师范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的五位硕博士研究生惠文珑、卫俐米、盛凌越、张岑、蒋沛洋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包括探讨了20世纪现代文学中的个体与社会关系,体现了漂泊感、孤独意识与现代性带来的异化感;通过对话性叙述、年谱编纂与女性形象分析,揭示文学创作中的文化张力、性别压迫及反抗;女性作家对经典的再解读也反映了她们对传统与创新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文学与社会变革的互动等。

11月23日下午,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闭幕式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郑绩研究员主持,浙江师范大学俞敏华教授作学术总结。俞敏华教授高度肯定了本次会议在推进科技与文学跨学科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她指出,本次会议内容丰富、主题鲜明且具有前瞻性,不仅总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经验,还为新时代背景下科技与文学的关系及其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参考;会议从文学与科技的关系出发,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对文学创作、传播与研究的深远影响。与会学者一致认为,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文学研究开辟了新视野,同时也对传统文学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次研讨会不仅深化了科技与文学之间的学术对话,还为未来相关领域的持续研究搭建了坚实的平台,为文学研究注入了新的学术活力。

(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