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书香润泽心灵,读书启迪人生。“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自成立以来,举行了大量的阅读分享活动,一份份高质量的阅读书单持续更新。“荐书”栏目将继续根据各读书会荐书主题,择取优质好书与读者分享,让更多的人读好书,好读书,善读书,畅游知识海洋,实现精神上更高境界的“富有”。
精灵之夜读书会荐书主题:跟着书籍感受灿烂的中华文化
在浩瀚的人类文明长河中,中华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与变迁,依旧熠熠生辉,影响深远。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从古老的哲学智慧到绚烂的艺术成就,从深厚的历史积淀到多彩的民俗风情,每一处都蕴藏着无尽的故事与启示。
中华文化渊远流长、灿烂光华,这反而给我们出了一个题:如何通过阅读来学习和感受传统文化?今天推荐的三本书,都是大家之作,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切面,深入浅出围绕中华文化开展系统讲述。就让我们附大师之骥尾,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推荐一《中华文化十二讲》
作者:钱穆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6月
内容简介
钱穆先生的《中华文化十二讲》是一部系统阐述和解析中国文化深层内涵的著作。此书凝聚了钱穆先生深厚的学术造诣与对中国文化独到的见解,通过十二个专题演讲的形式,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中国文化的多个面向。
钱穆先生以其广博的学识和深邃的思考,使《中华文化十二讲》成为了一部既适合学术研究又便于大众阅读的中国文化通论著作,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座宝贵的矿藏。
作者简介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宾四,笔名包括公沙、梁隐、与忘、孤云等,晚年自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江苏无锡人,出身于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庭,据传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立者武肃王钱镠的后代。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钱穆一生著作等身,包括《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化史导论》等经典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读书笔记精选
“来者落地生根,去者落叶归根”。对一个人而言,根是对生命的依恋和敬畏;对一个民族而言,根是对文化力量的借喻和对文化品格的自我认同。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的积淀,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
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上好传统文化教育课,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更是我们思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理解的传统文化教育包括对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让学生在亘古流传的名言中了解文化的精华;在荡气回肠的诗句中感受文化的精神;在丰富多彩的形式中体验文化的特点。
在我的文化课堂中,会让学生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中体会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的民族凝聚力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介绍我们传统文化丰富的形式,带领学生在书法、绘画、戏曲、诗词……中体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特点;在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中,培养学生鉴赏传统文化的能力,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我要感谢钱穆先生,更要始终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带入课堂,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注入学生的内心,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传播者和建设者。引领学生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精灵之夜读书会 徐少燕
推荐二《中国文脉》
作者:余秋雨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内容简介
余秋雨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视角,追溯和探索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脉络,从文字的起源到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高峰,如《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系统梳理了中华文化的精粹与传承。他通过对历史上重要文学作品和文化人物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文脉的流动和发展,展示了中国文化深厚的内涵和博大精深的魅力。
全书文笔优美,情感饱满,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赏析,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思考和精神之旅。余秋雨运用其渊博的知识和深刻的洞察力,引领读者穿越时空,体验中国文化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对生命、人性以及文化的未来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中国文脉》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致敬,也是对现代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一次呼唤。
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今属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学者。他在文化研究、散文创作、戏剧理论等领域均有卓越贡献,是中国文化史学者、文学家及散文家之一。1992年出版了散文集《文化苦旅》,这部作品成为他的标志性作品之一,开启了他作为散文大家的文学旅程。随后,他又陆续出版了《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笛声何处》《借我一生》《何谓文化》等多部散文集,这些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奠定了他在当代散文界的地位。
读书笔记精选
我平时读书,喜欢挑作者,喜欢挑书的封皮。寒假里,阅读组推荐了几部书,我先上网搜了一下所有书目的介绍,打算选出自己比较喜欢的来读。第一眼,我就看到了余秋雨的名字,毫不犹豫先搜寻了他的《中国文脉》,黑色的封皮,厚重典雅,配以一簇大红的零星碎片在左下角,撩拨着我的心,所以当即拍下了这本书。这部书一共分三个部分:
一是中国文脉。余秋雨先生追溯到了我国古诗的源头——《诗经》,还谈到了诸子百家中的老庄孔孟,从体裁上来看还赏析了楚辞、秦碑、汉赋等;然后纵横大唐诗文,点评南唐李煜,盛赞了宋代豪放词风及爱国情怀。随后,他论元杂剧、明清小说,最后来到近现代,回望了王国维、陈寅恪等学者。这一路写来,就像一把梳子把中国杂乱的文学史按年代、体裁及历史作用清晰地梳理开来,让我的脑中的历史文学知识立即呈立体状。
二是笔墨历史。作者纵览历史,回望过往,从甲骨金文,一直写到清代和近代。那些写了汉字之于其他语言的不同之处。它的书写是一种集体人格程序,有风范和表情,不仅是集体的审美,更有韵致,推进了文化的美学品格。汉字千年,历久弥坚,汉语魅力,当并不只遣词达意,更须在用典引文、在修辞造境之上。
三是用了三个话题来说中国的上古时代,从猜测皇帝到感悟神话,然后写殷墟甲骨,考古记事。
余先生回溯了黄帝和炎帝的时代,列举了很多史家对于上古中国历史的质疑,认为华夏文明皆是外来,或者,认为上古根本不存在什么三皇五帝,都是后人的神话传说。以我的学识,读起本书来觉得有些费劲,但却有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我通过阅读本书,把上大学时期学到的古代文学史回顾一遍,又亲近了中国历史。在品读“中国文脉”的过程中,似乎能从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中听到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体温。循着这条脉络,我感觉自己好像在探寻自己生命和文化的源头。余秋雨先生说自己想通过梳理中国文化的脉络来重塑人格,我想他做到了,对于我而言,我读过他的这本书后就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精神像被一位高深的长者智者导引着,忘记了眼下的喧闹与物欲,忘记了世俗的纷扰,只想徜徉于中国文化的洪流中,去感受、去思索、去探寻、去收获,这不正是重塑自己人格吗?我刹那间发现原来汉字竟然是一种艺术,感谢余秋雨先生带我领略了一座如此令人目不暇接的艺术宝库,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还可以把这座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也同我一样感受中国汉字的魅力,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
嵊州市爱德小学教师 梁晓玲
推荐三《山河之书》
作者:余秋雨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5月
内容简介
《山河之书》是知名文化学者余秋雨的力作,该书最初作为《山居笔记》的全新修订版出版。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修订,而是融入了余秋雨教授二十余年来对中国文化现场进行实地考察的心血与感悟,是对中华大地山河空间意义的一次宏观通述,让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体验一场深邃的文化之旅。
书中,余秋雨提出中华文化拥有三条最重要的“天地之线”:第一是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意义;第二是长江,另一条孕育中华文明的伟大河流;第三条线较为复杂,位于前两条大河的北方,即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分界线,它区分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是两种生活方式与文化的天然界限。作者通过对这三条线的长期走访和考察,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地理脉络与历史变迁,展现了文化与自然景观的紧密联系。
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今属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学者。他在文化研究、散文创作、戏剧理论等领域均有卓越贡献,是中国文化史学者、文学家及散文家之一。1992年出版了散文集《文化苦旅》,这部作品成为他的标志性作品之一,开启了他作为散文大家的文学旅程。随后,他又陆续出版了《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笛声何处》《借我一生》《何谓文化》等多部散文集,这些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奠定了他在当代散文界的地位。
读书笔记精选
打开《山河之书》,第一反应通俗点讲:“格局太大了。”这本关于文化山河的书,时时提醒着我:陌生的山河迎面而来又一一退去,行走中的人更能知道生存是什么。
我先去重读了一遍《一滴水经过丽江》,遥想当时还是太小,哪能读懂阿来笔下的世界啊。关于山河,关于自然,关于生态,我们何尝不是经过丽江的一滴水。“迎面而来”又“一一退去”,他希望更多的人走在路上。
“细雨骑驴入剑门”,消解它的,只能是雨;“常将《汉书》挂牛角”,这牛最后走入深秋黄昏的山林;“天时地利人和”,唯有天地是我们的生存基座。对,有了山河才有书!所以行走吧,“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有什么关系呢,余秋雨告诉我“路就是书啊”!
苗寨的美丽姑娘告诉我们她们是“蚩尤的后代”,岜沙的老人告诉我们“我本是树”。孩子一出生,马上为他种一棵树;遗体埋葬在土地中,再在上面种一棵树;成年了,要在头顶剃出“青山树林”;相爱的人结婚,会让马尾松和杨梅树为自己证婚……一切一切,离不开树,离不开最洁净的山岗,“托体同山阿”。
每一片土地都对中国文化作出过无可替代的贡献,可以是旧朝的残梦,可以是勃郁的血性,可以是浩茫的探询,可以是如雷的呐喊,可以是缕缕的布帛,可以是蒙昧的松香,可以是精神的引渡……这些土地中,总有一片是我们的故乡。世上行色匆匆的游子,记得回头看看你故乡的山河,看看那一小片的洁白和明亮,她足以挡风避雨、滤念清心。
另外这本书还教会了我拥有一个“宇宙观”,一个“山河观”。有了它就有了文化自信,有了它就有了豁达乐观,有了它就有了宏观视角……我想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想这也是我们那样爱苏东坡的原因吧。
嵊州市爱德小学教师 马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