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北宋政坛智者——吕端

发布时间:2024-12-23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成语和典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智慧结晶。“吕端大事不糊涂”,就来源于北宋初年宰相吕端的一段佳话,它不仅彰显了一位官员在复杂局面下保持清醒头脑的能力,也成为了后世传颂不衰的智慧箴言。

《宋史·吕端传》曾记载:“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原来北宋初年,宋太宗赵光义想提拔吕端为丞相,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吕端为人糊涂,不能为相。宋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还决定“从今往后,凡内阁中书有所奏闻,必要先交吕端斟酌后才可上奏。”这段对话也随着政令的下达传播开来,形成了我们今天这个独特的成语“吕端大事不糊涂”。那宋太宗如此信任的吕端到底是何方人士呢?

吕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元老,字易直,幽州安次县人。他一生清廉正直,生活简朴,以善于处理国家大事著称。

“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大事讲原则,要把握住标准和规范不能糊涂;小事讲风格,把握好尺度留有余地可以模糊一些,既是吕端的为官之道,也是他的处世之道。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吕端深知个人得失相较于国家命运而言微不足道,因此在做任何决定时,他都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无论是对外交涉还是对内治理,他总是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力求实现最有利于国家发展的目标。因此“大事不糊涂”成为了他的人格标签和样板,演化为特殊的七字成语广为流传。

原则坚持得好,就会为成功创造条件。宋史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李继迁是党项人,曾归顺大宋任边将,后又叛宋,在西北边境上频繁劫掠侵扰。在一次宋军的反击中,他的母亲被俘虏。宋太宗决定大张旗鼓地处决这位敌酋的母亲,特地召集枢密副使寇准商议此事。吕端知道后,认为不可迁怒,有违孝道,还会加深仇恨,建议妥善照顾安置李母,让她招降儿子归顺大宋;即便李继迁不归顺,也能有所牵制。宋太宗采纳了吕端的建议。后来李继迁虽然没有来投降,但是他的儿子李德明却因为北宋善待他的祖母而归降了大宋。有时候武力并不能使一个人真正的屈服,恩威并施、“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征服人心的王道。

在面对政变危机时,吕端同样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楚王赵元佐是赵光义的长子,因患狂疾,用刀砍杀侍从、放火烧毁宫殿,因此宋太宗另立三子赵元侃为太子,并改名赵恒。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太宗驾崩,皇后受王继恩等宦官的怂恿,想以立长的理由改立元佐继承皇帝之位。吕端果断地驳斥了皇后的想法,迅速采取行动,将王继恩软禁起来,坚定地支持赵恒(也就是未来的宋真宗)顺利登基。吕端不盲目追随权力斗争中的任何一方,也没有因恐惧或私利而动摇自己的立场,始终保持理智、处置果断,最终确保了政权的平稳过渡。宋真宗登基后,也对吕端非常敬重,每逢接见,必肃穆拱手为礼。鉴于吕端体型丰腴,真宗还特别指示侍从碰到宫廷中稍高的台阶时随时搀扶,君臣关系十分和谐。

“大事不糊涂”的吕端,因为他的政治智慧成为了北宋政坛上的智者。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自题联语:“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对小事豁达、对大事严谨,懂得灵活变通,也能在任何时候坚守自己的信念,用智慧和勇气去迎接生活的种种考验,“每逢大事有静气”,这也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和借鉴的处世之道!

供稿:杭州市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