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与你同行——文化寻根·约会江南饮食文化 | 文物遗址与浙学少年碰撞出“千年回响”

发布时间:2024-12-23

|

来源:潮新闻

浏览:

编者按:为了将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多年积淀的优秀成果共享给大众、传承给青少年,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浙江人文之美的浓厚氛围,从2021年起,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携手潮新闻·钱江晚报,共同策划推出以浙学少年团“文化寻根——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与你同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与报道,持续4年推出了“约会古今大先生”“约会千年古村落”“约会江南经典老行当”“约会古今名门家训”“约会当代诗路山水”“约会古今浙学名家”等6季60期报道,全网传播450多万,互动环节被省教育厅列为进入中小学校的全省性竞赛项目名单,吸引全省30多万青少年参与。

2024年“浙学少年团文化寻根”第8季继续出发,让我们一起“约会江南饮食文化”。

一千多年前,离乱之秋,北方政权更迭,南方小国林立。一位来自临安的钱姓青年弃商从戎,那一年他24岁,誓要开创一个清明天地。

公元907年,钱镠创立吴越国。它于唐宋的夹缝之中诞生,历经三世五王,又平稳归顺于宋朝,让当时吴越国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免遭破坏,文化的根脉也得以延续。

文献记载是“已有的历史”,那么,我们可以从存世的文物、古迹中看出点蛛丝马迹来吗?日前,由潮新闻•钱江晚报、浙江省社科联联合发起的2024年浙学少年团文化寻根活动实地寻访和体验吴越考古文明,探秘吴越遗珍千年风华。

研学现场。记者陈素萍

今年正好是雷峰塔倒塌100年

“千年夕照”的故事在西湖边流淌

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杭州西湖边的雷峰塔轰然倒地。今年,正好是雷峰塔倒塌100年。

好巧不巧,这天是一百年前鲁迅43岁生日当天。听闻此事后,鲁迅于当年11月在《语丝》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他借题发挥,将雷峰塔的倒塌与《白蛇传》的民间故事结合起来,赞扬了白娘子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决战到底的反抗精神,曾是中学生必读的课文。

很多人从这篇文章知道了白蛇、许仙、法海和这座塔的民间故事,但对于雷峰塔的真实历史,却所知甚少。

倒塌后的几十年里,雷峰塔废墟上瓦砾满坡、杂草丛生。沉寂的废墟再度响起人声,已是2000年2月考古队进驻现场进行考古发掘之后的事了。本世纪初为原址重建雷峰塔而进行考古遗址发掘,才终于确知雷峰塔竣工于公元977年。

如今,浙学少年团孩子们来到杭州雷峰塔景区实地寻访。新塔之下,女生周诗婉不由感慨道:“如果古塔也有生日,那雷峰塔就是在离千年寿辰还差数十年时崩坍。”

“雷峰夕照”又得以重见,但毕竟不是原来那座始建于五代时期的塔了。那么,一开始的雷峰塔是什么样子的?浙学少年团的同学们你一言我一句的想象着,现场有人突然高喊了一声:“苏轼应该见过。”

苏轼的确见过旧塔。公元907年钱镠建立吴越国,割据两浙。钱镠的孙子钱俶崇信佛法,因而在970年建造六和塔之后,又花六年时间建起当时称为“皇妃塔”的雷峰塔。塔竣工后一年,钱俶就赴汴梁纳土献地,吴越从此被北宋纳入版图。1071年和1089年,苏轼两次赴杭州为官,眼中所见的雷峰塔为五层,塔心为砖,塔身有木质构建可登临而上,塔下建有附属的寺院。

而雷峰塔在短短几十年后就遭遇兵燹:1120年,方腊因为宋徽宗“花石纲”揭竿而起,聚众三十万攻下杭州。方腊虽然被后来的抗金名将韩世忠生擒,但雷峰塔的塔院在战火中被毁、木构也受损。

等到宋高宗以杭州为都之后,雷峰塔也得以整修。1171年,僧人智友发愿募款修塔,经过二十余年直到1195年才修缮完成,雷峰塔从此焕然一新,香火盈门。从南宋画家李嵩大致作于十三世纪初的《西湖图》中,可见雷峰塔的盛景。这也是今天所见最早的、火焚之前的雷峰塔形象。

南宋被元取代,元又被明代替,雷峰塔的繁盛虽然消失已久,但塔本身却始终存在,偶尔遭一次雷火也无大碍。直到明代嘉靖年间,倭寇侵入杭州时怀疑塔中有伏兵,于是纵火焚塔,将塔身四周的木构完全烧没。明代万历时画家周龙于1608年所绘《西湖全景图》上,雷峰塔已是残塔。

经过第二次大火之后,雷峰塔再也没有重修,就此苟延残喘直到四百年后倒塌。康熙也好,乾隆也罢,下江南游西湖看到的都是千疮百孔的残塔。

再接着,直到1999年10月25日,新建的雷峰塔正式竣工,塔身采用现代钢结构和传统砖木结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修复,并在塔内设有展览,展示了原塔遗址的文物和雷峰塔的历史故事。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雷峰塔,是目前西湖边最高的塔。

雷峰夕照的美景,跟雷峰塔一起从落成以来传承了一千年;白娘子的传说,从明代后期以来传承了三四百年;鲁迅的文章,从民国以来传承了一百年。时间是公平但无情的筛子,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地点收获了别样的情绪和感触。

了解了雷峰塔的前世今生,本次参加浙学少年团的男生伍澄泓动情地说:“它曾经承载着国泰民安的祈愿,又历经了战乱和兵火的伤痕;在千年的岁月中,它始终站立在西子湖畔,看日升夕照,听暮鼓晨钟;它像一个沉稳而睿智的老者,为我们讲述着一个叫做‘历史’的故事!”

合影。记者陈素萍 摄

“瑞象重明——雷峰塔文物陈列”开展十周年 孩子们在博物馆聆听“千年吴越”回响

为了进一步了解雷峰塔,脚步未歇,浙学少年团步入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

这次,我们有幸邀请了浙江省博物馆吴越国历史文化研究展示中心主任、雷峰塔地宫考古发掘领队黎毓馨老师做全程导览。“很多人或许还不知道,省博孤山馆区有一个常设展‘瑞象重明——雷峰塔文物陈列’,今年刚好也是展览开展十周年。这个展览已经成为固定陈列,大家每天都可以看(除了周一闭馆日),一探‘吴越风情’。”

展厅分为上下两层楼,楼下展厅展示了雷峰塔历史沿革、雷峰塔考古发掘、吴越国时期雷峰塔的基本面貌、雷峰塔遗址出土的石刻佛经;楼上展厅主要展示雷峰塔地宫出土的文物,以及1924年雷峰塔倒塌后发现的乙亥岁(975)刻经《宝箧印陀罗尼经》。黎毓馨会带着孩子们全程逛展,全方位客串讲解。

在残碑——《华严经跋》断碑前,黎毓馨介绍说:“2001年,我在淤泥一角,看到了断碑,这是吴越国的最后一位国王钱俶亲作。残碑实物上面留存有162字,记文中,钱俶自称平生虔诚向佛,不敢将‘佛螺髻发’这样的舍利圣物私藏宫中,特意在西湖之滨建塔供养,取名‘皇妃塔’,而‘皇妃塔’正是雷峰塔。”

边走边看,黎毓馨对每一件文物都如数家珍:发掘出土或传世的佛教造像、舍利容器、阿育王塔、经卷、线刻铜镜等遗物,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充分展现了吴越国高超的建筑、雕塑、金属冶炼铸造、金银器玉器加工、雕版印刷技术和工艺。”

“与五代十国时期其他几个国家相比,吴越国遗迹遗物的丰富性、完整性和珍贵性都是首屈一指的。”黎毓馨说,这些文物遗存,也成为吴越国文化、科技等方面成就的强有力证明。

历史的风尘被轻轻拂去,黎毓馨以他那绘声绘色的语言,带领孩子们走进“吴越国”。

五代吴越国钱镠统治时,当时的杭州称西府或西都,又以越州(今绍兴市)为东府。“吴越故境,北至苏州,南到福州。”一开始,黎毓馨老师先介绍了吴越国的基本情况,“它于唐宋的夹缝之中诞生,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飞速成长,成就了江南一方人间天堂的美誉后,又平稳归顺于宋朝,完成了最后的使命。”

“世方喋血以事干戈,我且闭关而修蚕织”。漫步于展厅,同学们获知了吴越国历经三世五王,一千多年前,离乱之秋,北方政权更迭,南方小国林立,吴越国是五代十国乱世中的一股清流,始终奉行“保境安民、善事中国”政策,在乱世中开辟了一片净土、护佑了一方百姓。

“吴越国建造的寺塔,最为著名的就是‘钱塘四塔’——六和塔、雷峰塔、保俶塔、白塔。浙江省博物馆是全球雷峰塔刻经乙亥岁刻本收藏最丰富的国有的收藏单位。”黎毓馨系统介绍了吴越国文化的重要性。

讲述过程中,黎老师还不时穿插一些趣事。他提到,在雷峰塔地宫发现的两座银阿育王塔,一座已被压扁,但经过精心修复后,塔内的金瓶和金质舍利容器依然完好无损,展现了吴越国高超的金属冶炼和铸造工艺。

黎毓馨老师做全程导览。记者陈素萍 摄

“我知道,钱塘江畔,‘钱王射潮’雕像还昂然而立。”

“我记得,公元978年,钱镠之孙钱俶纳土归宋。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少有的一次政权和平交接。”

“看着这些文物,我仿佛穿越回到过去,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繁华吴越国,感受到古人的匠心巧技。”

……

白驹过隙,千年倏忽。八千年跨湖桥、五千年良渚、千年吴越、八百年宋韵,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得以跨越时空,探寻时代的共振。参观中,浙学少年团同学们认真聆听历史的回响,他们的热情也感染了黎毓馨老师,他笑着说:“没想到小朋友们对吴越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兴致这么浓。当下,科普宣传吴越文化很有必要,吴越文化已经不是本土文化了,它对延续中华文明有独特作用,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传承者和守护者,让这份宝贵遗产得以永续传承。”

专家点评:研学吴越古韵 探秘雷峰遗风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孙雅洁

2024年“浙学少年团文化寻根”第七季研学活动“约会浙江考古文明”,带领同学们参观雷峰塔遗址与地宫文物,以此为契机走进吴越国文化。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此次研学之旅为同学们搭建起了一座传承弘扬宝贵历史文化的桥梁。

同学们的研学报告围绕着三个较为鲜明的主题展开。一是雷峰塔的历史脉络。伍澄泓、沈璐瑶、沈昊彦、朱锦楠、江浚哲、祝昕雨等同学,穿越千年历史画卷,通过雷峰塔的兴衰史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与思考。二是雷峰塔的文物考古。方欣桐、赵宇辰等同学以生动语言再现了雷峰塔考古发掘过程,激发起大家对地宫探秘的兴趣;李雨宸、周诗婉、贺欣苒、邬雨辰、江鸣谦、游雅彤等同学以细腻的笔触呈现了出土文物的细节,阿育王塔、玉质开元通宝等精美文物在报告中被反复讲述。三是雷峰塔的文化内涵。王硌琰、吕章一等同学透过历史遗存,看到了吴越国时期佛学文化在浙江的发展;王义博、董昕逸等同学游览雷峰塔时,不禁联想起民间传说《白蛇传》的动人故事;张艺馨、郑笑玥、曹沈一等同学从出土文物身上,了解中国古代的制作工艺水平和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

本次研学活动报告充分展现了同学们通过“游”与“学”,培养起的对雷峰塔和吴越文化的深厚兴趣,从生动的细节描写中可以见出同学们与历史文化产生了真切的情感共鸣。相信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会继续探索历史魅力、发掘文化宝藏,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