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出人头地”这个成语,在如今人们的生活中经常会被使用,小时候家长、老师教育我们的时候经常会苦口婆心说:“好好学习,努力用功,这样将来才能出人头地”。多用于夸赞才学、成就或者道德层面有超越众人的成绩,取得突出的优势地位的情况。都说表扬“别人家的孩子”容易有逆反心理,可为何这个成语会广得大家的青睐呢?因为它与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中的欧阳修与苏轼有关,是一段极为精彩的文坛传奇。
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的科举考试,欧阳修出任主考官。为了能够真正为朝廷选拔贤能,大年初七,欧阳修就率王珪、梅挚、梅尧臣等考官一同住进考场“锁院”,与外界隔绝。他们在里面出题、引试、糊名、誊录、阅卷与确定录取名次等,直到一两个月后放榜方解禁。他在此次考试录取中推行文道并重的文风改革,排抑哗众取宠的“太学体”,以“古文”取士,让宋代文坛耳目一新。
来自四川眉山的苏轼与苏辙兄弟恰好就参与了此次大考。受父亲苏洵的影响,兄弟俩以古为师,文章言之有物,在文学素养方面打下了良好基础。科举考场上,苏轼才思如泉,撰写了一篇名为《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围绕 “刑” 与 “赏” 的议题,阐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欧阳修审阅试卷时,发现此文文笔精妙、见解独到,不禁连连赞叹;但是开篇用典“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皋陶是舜任命的主刑官员,铁面无私,被后世誉为中国的司法鼻祖。如果他和尧当政的时候就有三次关于量刑上的往来的话,应该在史书上有记载,但是欧阳修偏偏没有见过,于是为了慎重起见,便将这篇本可列榜首的佳作评为了第二名。
后来苏轼来拜访座师的时候,欧阳修虚心请教了这个问题。没想到苏轼回答,典故是他效法三国孔融编典骂曹操的做法杜撰的,所以用尧而不是舜。欧阳修知道真相后对苏轼的大胆与创新非常赏识,在给梅尧臣的信中写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这段佳话由此也成为“出人头地”这个成语的典故出处,成为一个因为假典故而诞生的真典故。
这事还有一个十分有趣小插曲。说欧阳修在批阅苏轼的考卷,因为糊名,误以为是曾巩的文章,为避嫌特意评为第二。虽然在欧阳修所有的文章里没有提过此事,但坊间说法流传也很广。因此元代文人脱脱等人编撰宋史的时候,将此事进行了记载,成为一个大家熟知的小故事。欧阳修微妙的心路历程因为一篇文章被写入正史,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位大文豪对苏轼的认可和欣赏。
苏轼果然不负欧阳修的期望,成长为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然而,他的人生并非坦途,经历了无数的危机。作为文人,“乌台诗案”因诗获罪,被贬黄州。但是乐观的苏轼自号东坡,写就了文载哲思的《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清明节随手而作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帖》因饱满的情绪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作为父母官,他二任杭州治水、防疫,不仅疏浚了六井还以山水为画,留下了苏堤春晓的美景,每日堤上游人如织;被贬斥到海南儋州,他依然兴办学堂、教化民众,海南首位举人姜唐佐、首位进士符确都在他的门下求学,成为一地文脉功业的开启人。苏轼用一生诠释了“出人头地”的含义,成长为一位千年不衰的文化偶像。
元好问说,“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林语堂不仅为苏东坡写书立传,还盛赞其“人间不可无一难存其二”。诗人余光中说,选择一个人结伴旅行,不选李白,他太自负和散漫,也不选杜甫,成天苦兮兮的,一定要选有情有趣又好玩的苏东坡。
如今我们已经不再处于北宋那个只能依靠科举来“出人头地”的时代。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才的定义更多元,人才的评价更大众,人才的选拔更公开透明,“出人头地”这个成语也有了全新的内涵。出类拔萃并不是目的,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断超越自己,能在困境中坚守、在挑战中成长,自然就能成就自我和人生!这应该也是欧阳修、梅饶臣、苏轼等先贤通过“出人头地”这个成语赠与我们现代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吧。
(杭州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