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中国制造的重要主体,其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安全的战略保障,也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早在今年6月,浙江省政府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江省作为中小企业大省,历经多年的梯度培育与发展,在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发展工作方面已然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24年6月底,浙江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57家,数量居全国第三。
一、浙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成效
1.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梯度培育体系完备
浙江省是民营经济大省,统计数据表明,2023年全省拥有民营企业333万家,规上工业民企5.3万家。浙江省构建了从孵化培育、成长扶持到发展壮大的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引导企业按照“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的路径发展。近年来,浙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呈现加速的态势,2022年新增和累计“小巨人”企业数量双居全国第一,2023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39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84家。目前,浙江省获得工信部认定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1457家,位居全国前三。各地市结合区域产业特色,积极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和发展,形成了全省各市专精特新企业全域覆盖的良好局面。从省内“小巨人”企业的区域分布看,宁波市以352家居首,其次是杭州市325家,这两个城市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均列全国城市前十位。
2.企业行业集中度高,产业集聚特色鲜明
浙江的产业集群化程度比较高,近年来深入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大力鼓励和支持集群企业在工业“四基”领域实现特色化发展与创新型突破,现已经形成汽车零部件、电气产业、装备制造业等多个优势产业集群,如杭州的电子元器件产业,宁波和温州的装备类产业,嘉兴和绍兴的新材料产业。其中,桐乡玻璃纤维、新昌滚动轴承、永康农机装备、玉环切削机床、温岭农业机泵等5个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截至2024年7月8日,浙江省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合计299家,占浙股708上市公司总量的42.23%。从行业分布来看,浙江在电气、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医药等行业有着深厚的积淀,上述行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数量均超过40家;其中,电气行业在专精特新企业中占比最高,共有67家上市公司,占比9.4%。专精特新企业已成为浙江省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中坚力量。
3.深耕专业细分市场,自主发展能力较强
浙江省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细分市场领域,进行专业化创新发展,持续增强企业在“三链”(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特定环节的地位和影响力。据经信部门统计,四分之三的专精特新企业深耕行业超过10年,80%的“小巨人”企业的主导产品在全省细分领域占据首位,85%的企业至少为三家知名企业提供配套。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大多实现国产化,35.9%的企业已经完全实现国产化,43.7%的企业实现大部分国产化。浙江中小企业持续深耕特定细分领域,研发出不可替代的核心产品,通过走专精特新之路实现企业发展的跃迁。如某刀具企业精心打造一把“刀”,拉削刀具等产品连续十余年保持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全球前三,实现了燃气轮机、航空发动机等关键生产领域切削工具的进口替代,该企业也开创了浙江省企业从“隐形冠军”到“专精特新‘小巨人’”再到“单项冠军”跨越发展的先河。
二、浙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经验
1.建立制度保障体系,以政策引领专精特新培育
浙江省坚决贯彻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中央决策部署,全力构建并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机制。在法规层面,浙江省2020年在省域层面率先全国出台《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2023年又修订出台《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在政策方面,浙江早在2012年便启动专精特新相关工作部署,2016年瞄准“隐形冠军”培育企业,2017年制定推进专精特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1年提出梯次培育“小巨人”企业。2022年与2024年,省政府先后发布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不断明确开展相关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强政策引导与扶持力度。经过十余年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发展,浙江省已形成了“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省市县(区)三级培养体系,成功构建了从筛选入库、诊断对标到成长评价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全过程培育工作闭环。
2.打造数字平台样板,以数智赋能专精特新培育
浙江省积极建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应用场景,强化上下联动、部门协同、信息数据共享,构建全省一体化工作平台。部分行业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搭建起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数字平台,进而打通专精特新企业与行业之间的痛点堵点。截至2023年7月,浙江省着力建设“1(基础性)+N(特色专业性)”平台体系,成功培育535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430家数字化服务商,有效提升了数字化服务供给能力;深入打造“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已推进建设46个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建成未来工厂和智能工厂315家。助推细分行业及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改造,遴选49个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县,打造新昌轴承、江山木门等细分行业数字化改造典范,引导全省72.63%的规上工业企业初步完成业务数字化改造,借助系统化数字化模式来加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的数字化赋能进程。
3.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以服务助推专精特新培育
浙江省加快构建“一中心、一平台、一码”的公共服务体系,建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打造“浙江企业之家”综合服务平台,开发企业码和线上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专区,协同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依托“园区+团队”提供“共性普惠+个性精准”的服务模式,截至2023年7月,全省建设并认定1299个小微企业园,吸引8.2万余家企业入驻。为推动全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浙江省组建11支服务团精准开展暖企惠企行动,2023年累计开展各类助企活动达1.3万场,服务企业60多万家次。同时,深化“链主+链长+专精特新”三方协同机制,连续两年开展“十链百场万企”对接活动,仅2023年上半年就组织92场,1.46万家企业参与,对接订单达到654亿元。支持企业围绕“三新一强”攻关产业链核心技术,截至2023年7月,全省专精特新企业共承担1212项“双尖双领”科研项目,1700项补链强链项目,研制608件首台(套)产品。
三、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进入新发展阶段,浙江要再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新优势,必须优化配置人才、技术、市场、管理等核心要素。为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相关要求,结合当前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大力引育优秀人才,持续优化人才矩阵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当前普遍面临人才短板问题,据国家税务总局浙江省税务局调查显示,77.14%的企业存在研发技术人才缺口,为此,政府应鼓励企业制定吸引高端人才的优惠政策。一是,政府应当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要求,进一步完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技人员“双聘”机制。具体而言,支持将科技型企业的高级研发和管理人才纳入相应的职称序列,将职称评审权限下放给条件成熟的龙头企业,并依据研发投入情况给予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新增人才专项认定名额。二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内外设立异地研发中心吸引全球高端技术人才,与高校院所合作建设博士后工作站、产业学院联合培养人才,与职业院校定向培养技能人才,全力打造一支高效的人才队伍,提升人才创新能力。三是,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试点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开展卓越工程师评价,加大产业工人培养力度,构建一站式灵活用工平台,实现个人与企业的高效对接。四是,指导企业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根据技术、知识等创新要素建立客观、公正的价值评价与分配机制,构建适合高精尖人才及项目团队的弹性薪酬体系,为核心员工提供股权、期权、科研奖励、安家费等多样化的激励手段,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2、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技术创新能力
当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资源和创新平台匮乏、创新能力和效率有待提高等问题。据统计,浙江规上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仅为3.10%。一是,政府要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要求,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加计扣除”等专项政策以及“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政策,围绕“打造新动能、攻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确保在核心零部件、基础元件、基础材料等方面取得创新突破。二是,为落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战略部署,政府应面向若干重点行业加快构建高能级创新联合体,鼓励“链主”企业通过上下游配套、开放应用场景等方式,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纳入产业链体系,引导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修炼技术优势或修筑核心产品“护城河”。三是,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并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导各级各类创新中心共建共享共性技术平台等,打造高水平的创新平台,整合多方主体共同开展产学研项目,推动各种科研成果产业化落地。
3、积极践行“双循环”战略,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由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注于特定行业细分领域,市场容量相对较小,企业持续增长面临明显的“天花板”,普遍面临开拓市场的现实需求。一是,鼓励企业建立国内外市场需求波动、贸易规则、行业标准等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销会,以了解和对接国内外客户的特定需求,尤其是开拓东南亚、印度、拉美、非洲等潜在市场。二是,充分发挥各类贸易中介和平台的功能,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新兴市场的拓展力度,推动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联合在境外设立中小企业服务网络,指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强营销网络和渠道建设,并在海外设立本地化生产或营销服务机构。三是,发挥跨境电商平台的市场链接和促销能力,组织特色产业带的产品展销会,实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出海,同时鼓励企业对接国内电商平台、重大投资项目来研发产品和创建自有品牌,助力外向型企业的出口产品转内销。四是,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体系,与大型客户企业尤其是央企国企构建业务合作关系,引导大企业和龙头企业释放需求,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4、借助科学化管理手段,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管理基础普遍较弱,据财策智库统计,87.5%的民营家族企业过于依赖高层领导者个人能力而非现代企业制度,这对企业的转型升级与持续发展极为不利。经信部门可制定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管理提升工程,鼓励企业重点引入精益生产、流程管理、品牌管理和企业治理体系,全力助推企业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一是,提升精益生产水平。支持企业导入精益生产与精密制造理念和方法,引导企业加速实现设备互联、关键工序智控和业务系统上云,通过生产制造的“三化”(标准化、模块化和智能化)来推动降本增效与提质增效。二是,提升流程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对组织形式进行变革创新,推动从研发、生产到营销服务的全流程实现数字化管理,优化管理流程和提升管理效率。三是,提升品牌管理水平。鼓励企业制定明确的品牌战略规划,突出企业的技术特色和产品优势,通过参加跨境电商、线上展会等方式,展示企业形象和产品实力;注重品牌传播和市场推广,利用社交媒体等渠道,传播品牌故事和提升品牌知名度。四是,提升公司治理水平。鼓励企业健全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建立治理机构议事规则及决策制度,确保企业的“三权”(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相互制衡,注重授权与监督的平衡,提高董事会的决策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顾小立.数字技术创新激活企业发展新引擎[N].中华工商时报,2023-08-02(版次:08版)
林昕,王若其.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3(04),77-80.
刘淑春,林汉川.数字化赋能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N].浙江日报,2023-12-05(版次:16版)
孙永剑.1.3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初成长”[N].中华工商时报,2023-08-16(版次:05版)
夏丹.“小巨人”,浙江先进制造的关键一环[N].浙江日报,2021-08-27(版次:00004版)
姚高员.以工业“压舱石”稳经济“基本盘”[N].浙江日报,2022-04-30(版次:00004版)
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服务平台.盘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碳中和产业链企业数量占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2(11),31-33.
浙江省经信厅企业培育与产业合作处.创新产业链山海协作八大模式推进以工促富新实践[J].政策瞭望.2023(05),10-12.
张各兴.长三角区域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政策与实践[J].中国财政.2024(02),45-47.
张毅,闫杰,要佳.【委员热议】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N].山西日报,2024-01-23(版次:01版)
作者简介:
奉小斌,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弗吉尼亚大学访问学者,入选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151人才工程、高校领军人才等培养计划。主要从事创新与质量管理研究,主持国家自科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浙江省哲社成果奖二等奖和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