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浙江实践与趋势路径

发布时间:2024-11-08

|

来源:之江策

浏览:

编者按: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本要义和精神实质,“之江策”理论传播平台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栏,刊登广大社科学者研究成果。今日推出《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浙江实践与趋势路径》。

乡村产业发展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赋予了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在“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方面,提出“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同时,在“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方面,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可见,《决定》指导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具有结果趋同性,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实质上是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注入外源动力,持续催生新要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过程,从而为农村创新创业和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更多机会。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理论逻辑

相较于传统农业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以高素质农业劳动力为主体特征、以颠覆性农业创新为技术特征、以多要素渗透融合为配置特征、以农业边界突破与产业链条延伸为结构特征、以数智化和绿色化转型为形态特征。县域乡村产业作为经济社会系统的重要构成,必然受到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变革性影响。具体来看,新质生产力聚焦新型农业劳动者、新型农业劳动资料、新型农业劳动对象、新型生产关系,通过注入技术创新、数智革新、绿色更新、人才焕新、服务出新等外源动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实现更新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风险、加快乡村产业融合、促进绿色标准发展、强化品牌建设传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目标。同时,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经验也将反作用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方向,从技术需求侧、实践应用端拉动农业核心技术攻关。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富民产业发展的浙江实践

近年来,浙江省深入实施“土、特、产、富”集成改革,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分类指导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为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提供产业支撑,提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浙江经验。

(一)技术创新赋能提质增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浙江强化特色种养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四新”技术推广,实现质效齐增。凸显种业战略地位,选育推广了一批高新优品种,如浙江打响地方猪种的“基因保卫战”,保护“北港猪”等濒危猪种,通过冻精复苏繁育技术扩充嵊县花猪、淳安花猪血统,培育出全国首批冷冻保存体细胞克隆兰溪花猪,育成了金乌猪、槜李黑猪、白金花猪等新品种,满足了消费者“吃好”“吃出特色”的差异化需求。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集成示范了一批高标准技术,如攻克“高密度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技术,颠覆了传统养蚕生产模式,实现一年四季连续生产,相比传统桑叶养蚕节省96%桑园面积,劳动生产率提高500倍(200名工人产量相当于10万农户产量),被评为全国十大颠覆性创新成果。着眼山地机械短板,加速研制了一批新农机装备,如聚焦临海柑桔山地种植面积占比达80%,运送肥料、果实等均依赖人工的困境,研发推广山地单轨道运输机,有效减轻了工作强度、提升了生产效率。聚焦农作制度变革,创新实践了一批新种养模式,如瞄准稻渔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经济效益低、种养风险大和冬闲田空置的问题,打造了“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生态环保”为特色的“稻-虾-冬闲田利用(豆、大麦、油菜)”模式,亩均产值突破2万元。

(二)数智革新赋能产业融合

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了“数字浙江”建设的决策部署,作为数字经济的先行地,浙江以培育数字新质生产力破解乡村产业融合的薄弱环节。数字应用平台持续打造,在省级层面,浙江以“乡村大脑+浙农应用”为主体,初步建成了浙农优品、浙茶香、浙农服、浙渔安等18个应用平台,涵盖农林牧渔业等各个产业,涉及农业经营主体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在地区层面,开发了“安吉白茶产业大脑”“‘梅’好兰溪应用”“三门‘鲜甜e塘’数字化应用”“仙居‘亲农在线’”“临安‘天目云农’”等助力地方“土特产”发展的产业平台。智慧农业场景全面构建,如富阳“四维生态”通过打造全数字化管控的数智植物工厂,采用LED供光突破气候因素局限,实现农作物周年生产;通过立体化、数字化、自动化栽,突破空间要素局限,实现产量几何倍增长;突破病虫害局限,实现零农药零残留高品质。农村电商助力消费升级,诸暨山下湖镇以小珍珠“串”起美丽经济,从叫卖到直播,变“箩筐贸易”为“云网集散”,落地TikTok、亚马逊等跨境电商平台4家,常驻带货主播超5000人,实现淡水珍珠年产量占全球七成,年销售额超400亿元。

(三)绿色更新赋能两山转化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导下,浙江县域的“绿水青山”被放置于更大的开放空间,实现了“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双化融合。聚焦“生态产业化”,创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将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作为特殊资产,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市场化经营的方式来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如吴兴区妙西镇妙山村以“妙山,妙水,妙境”为依托,利用“保护生态、招好项目、盘活资产、搞好服务”四条妙计,深入推进“坡地村镇”试点,引进长颈鹿庄园、慧心谷等高端酒店,在绿水青山中走出了生态富民的新路子。聚焦“产业生态化”,推广绿色生态种养技术,发展健康土壤、碳汇农业、森林食品、海洋牧场等新业态,提高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临安区以“天目雷笋”产业大脑为依托,实现了对“水果笋”在种、管、养、收过程中的全程溯源、精准控制和碳足迹分析评估,成功发布全国首张数字化农产品碳标签,雷笋年交易额突破4亿元。

(四)人才焕新赋能创新创业

“人才是第一资源”。新质生产力助推农业农村“三支队伍”建设,全链构建乡村人才“引育用留”闭环,进而提升农民新技能、提供农民新岗位,创新农民新思维。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逐渐壮大。浙江拥有“两院”院士8名,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91人。高素质农技推广队伍日益壮大。在全国率先开展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工作,形成“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有机衔接机制。浙江现有农技人员16650人,平均每万名农业劳动人口中农技人员数为10.3人,并创新了科技特派员、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小院、“1+1+N”院(校)地共建等公益性农技推广模式。高水平龙头企业队伍发展崛起,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倍增计划。2023年,浙江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6家,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超1200家,并培育了一批研发实力、产业规模与带动能力位居全国前列的农业创新型领军企业。高素养乡村人才队伍加快培育,大力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目前,浙江乡村人才总量达225.9万,其中6.8万名农创客在广阔乡村中大显身手,带动了百万农民增收致富;实施开展“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头雁培育计划”等,累计培训农民超过260万人次,并将137万名农村实用人才纳入人才库。

(五)服务出新赋能规模经营

“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浙江强化以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联动推进“三位一体”改革,以数字化变革重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高站位启动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初步形成“5公里农事服务圈”。截至2023年底,浙江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170家。例如,嘉善县天凝镇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配备了包括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农产品展销中心、数字指挥中心、农技服务中心、农资配送中心、农事研学中心和农机仓库、农资仓库、成品粮油仓库等在内的“七中心三仓库”,集成了“1+7”综合服务功能,累计为超过10万亩次的农田提供了农事服务。高质量深化“三位一体”改革,集成提供“生产+供销+信用”“农技+农机+农资”等服务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例如,瑞安已形成以新型为农服务和新型合作经济为两翼,以为农服务中心、产权服务中心、品牌运营中心、会员服务中心为“四支柱”的组织架构,建成了区域农合联和产业农合联经纬交织的“1+10+N”农合联运营体系,并进一步强化了稻米、花椰菜、杨梅、茶叶这四大主导产业的农合联,带动了农户8.6万户、链接了18.8万亩产业基地。

三、促进浙江乡村富民产业发展的趋势路径

浙江的乡村产业在科技支撑和品牌效应方面均表现出色,但在强化新质生产力赋能、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及提升全产业链价值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具体而言,在产品层面,从产品到优品、再到优价的实现路径还需进一步打通;在产业层面,从产业链到服务链、再到价值链还需进一步“建、补、延”;在技术层面,从技术需求到研发技术、再到运用技术还需进一步衔接畅通;在要素层面,从政策的制定到资金的投入,再到人才的引进,还需进一步破解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推进科技产业“双链耦合”,提高乡村产业发展创新力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链与农业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完善科技产业链,推进“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做强科技创新平台,重塑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优化产业科技链,构建“品种-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全环节技术链,紧抓“良种”核心,夯实“良田”基础,优化“良法”手段,加速“良机”配套,做好“良品”供给,做好“良制”保障。此外,要重视“双链耦合”科技体系的组织平台、利益机制、政企协调的制度建构。

(二)加快数实结合“三产融合”,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活力

加快县域数字新基建建设,积极发挥数智技术溢出效应,以数字技术加速农业技术扩散。鼓励经营主体创新云直播、云发布、云签约、云采购等乡村产业数字营销模式对乡村产业全产业链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探索元宇宙农业、数字金融、数字商务、智能物流等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农业向“接二连三”和功能拓展的大农业转型升级。优化农村公共资源数字化交易平台,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资源在更大的市场和市场主体之间对接。

(三)强化生态产业“两山转化”,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力

加快生态守护、生态产权、生态价值转换、绿色消费、生态共享等方面改革。加快生态产业化,对具有正外部性的生态资源进行市场或计划交易;对具有负外部性的生态资源进行修复或循环利用,以实现生态的价值或收益。推进产业生态化,利用生态效应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通过农产品市场交易,实现农产品的生态价值;利用生态效应发展休闲产业,通过休闲服务业的市场交易,实现休闲产业的生态价值。

(四)优化农业农村“三支队伍”,构建乡村产业发展新智力

引育农业高端人才队伍,深化涉农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业创新型人才队伍,支持青年成长人才。建强农业科技管理队伍,锻造高素质“三农”干部队伍,稳固推广转化人才队伍。培育一线农业人才队伍,构建“1111”乡村人才矩阵,育精“浙农英才”,育强产业头雁,育优农创客队伍,壮大企业家队伍,在产前产后环节加快培育一批具备“并跑”甚至“领跑”能力的“链主”企业、农业龙头企业。

(五)把握社会服务“六大方向”,夯实村产业发展支撑力

社会服务政策日益多样化,涵盖了土地改良、农资农具补贴、生产托管、农技推广、数字化服务以及主体培育等多个方面。服务主体趋向实体化,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并广泛提供社会化服务。服务装备趋向智能化,“数字+设施+机械”智慧农业发展体系日益构建。服务方式趋向合作化,农事服务中心与乡镇农合联服务功能得到了优化与整合。服务边界趋向跨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已突破县域、市域、省域乃至国界的限制。服务模式趋于全程化,从耕种防收的单环节、多环节服务向全程化服务迈进。

作者简介

傅琳琳,博士,副研究员,现任省农科院科技进步与产业效率研究室主任,入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浙江省之江青年拔尖人才、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哲社规划等省部级及以上课题20余项,在《Applied Energy》《农业经济问题》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撰写或参与完成的8篇报告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10人次。

课题信息

该文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军人才培育课题“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融合的机理、效应与路径研究”(25QNYC002ZD)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