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于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冬不仅是冬季的第一个季节,还表示冬季自此开始,意味着进入寒冷的季节,是民间“四时八节”之一,在古代社会,人们一般都要在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立冬这一天,人们倾向进食可以驱寒的食物。
饺子
在北方,立冬这一天是一定要吃饺子的。有一种说法称,饺子意味着“交子之时”,立冬也是秋冬季节之交,所以要吃饺子。
立冬前后,饺子总是不可缺少的美味。远在公元五世纪,饺子已是北方汉族百姓的普通食品。当时的饺子“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但当时饺子是连汤吃的,故被称为“馄饨”;至唐朝时,吃法已与今天一致。1972年在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发现有饺子,形制与现代无异。还有一种说法称,因为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在北方寒冷的冬天里耳朵就不受冻。
老天津卫有立冬吃倭瓜馅饺子的习俗。倭瓜即南瓜,做正宗的立冬日倭瓜馅饺子,要用夏天买的倭瓜,放在小屋或窗台上慢慢存着,经过漫长的糖化过程,到了立冬这天做成饺子馅,别具风味。
炒香饭
在广东潮汕地区,立冬这一天,人们都会遵循古例进行进补,因此有立冬当天食蔗、炒香饭等习俗。
潮汕地区流传着一句俗语,叫“立冬食蔗无病痛”。甘蔗能成为“补冬”的食物之一,是因为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这个时候“食蔗”既可以保护牙齿,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
潮汕立冬的习俗比较有意思的还要数炒香饭。用莲子、香菇、板栗、虾仁、红萝卜等做成的香饭,深受汕头人的青睐。其中,营养价值丰富、口感浓郁香脆的板栗,是炒香饭的上等佐料,也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以前潮汕地区立冬还有吃炣饭的习俗。潮汕地区俗谚说“十月十吃炣饭”,十月初是新米上市的时候,加上当时的白萝卜、小蒜、新鲜的猪肉等,一道简单美味的炣饭就做成了。据介绍,“炣”是指烹饪的方式,指用火烧,它体现了潮菜丰富的烹饪方式。
姜母鸭
立冬,闽中俗称“交冬”,意为秋冬之交。立冬“补冬”,闽南人的养生概念里,立冬正时辰,喝口水也增补。这天家家都备补品。
在闽南、台湾等地,立冬进补的大菜一定是姜母鸭。姜母鸭起源于福建,而后传至中国其它地区乃至海外,是福建一道地方传统的名小吃。它既能气血双补,同时搭配的鸭肉有滋阴降火功效。美食中的药膳滋而不腻,温而不燥。
姜母鸭与其他鸭菜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选用的鸭的品种。姜母鸭选用红面番鸭,而制作它的配料则更加丰富,包括老姜、米酒、老抽、芝麻油、枸杞、八角、桂皮、香叶、白糖、食用盐等。
制作姜母鸭,首先需要将备好的老姜切成片,在锅中倒入芝麻油,中火烧至六成热时放入姜片,慢慢煸香。将鸭洗净后去除鸭杂,将鸭肉切块后倒入煸香至微微发黄的姜片中。当鸭肉变色后倒入适量的老抽为鸭肉上色,再倒入半瓶米酒继续翻炒大约15分钟。待锅内汁水收干后加入白糖、八角、桂皮、香叶以及适量的食用盐,再加入高于鸭肉表面的水,先大火烧至水开后再转小火慢慢炖大约一个半小时。在出锅前15分钟内加入洗干净的枸杞,随后改用大火拌匀后出锅即可。姜母鸭口味鲜咸香,它的汤汁中除了鸭肉的香气,还带有一丝微微的辛辣,这是姜片所赋予的美味。姜母鸭不仅美味,更重要的是它于我们的健康还有很大的好处呢!一顿姜母鸭下肚,往往都会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血气通畅。
鹅
在江西萍乡,立冬时则有杀鹅的习俗,谚语云:“立冬不杀鹅,一日瘦一砣。”
南坑鹅肉是江西萍乡传统的小吃,萍乡的一大美食招牌,街头巷尾的热门特色美食,实为身在异乡的萍乡人心中最具思乡的一道美食。
南坑鹅肉口味独特,香辣味鲜,质感酥嫩。姜葱蒜爆香,鹅肉炒出鹅油,浇上酱料、米酒,盖锅盖焖煮一会,能闻到肉香、米酒香,最后收汁。萍乡辣椒,绝对是这道菜的功臣。
在江西靖安,在这一天则以鸡和白萝卜烧肉进补,说是只有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够抵御严寒的侵袭。鸡肉甘温,入脾胃经,是进补的佳品。进补以清补为主,炖鸡时不加黄芪、人参等中药。白萝卜性甘凉,有消食化痰、下气宽中的功效,在当地有“土人参”之称,在这天吃白萝卜还可防止吃鸡补太过。
羊肉汤
在山东滕州,人们喜欢在立冬这天喝上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抵御寒冷、温暖身心。事实上,滕州人喝羊肉汤不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传统习俗。在山东西南部的一些地区都好这一口,立冬更是讲究要喝上一碗,有的地方还有在这天给老人、娘家送羊的习俗。
在这个以羊肉汤闻名的地方,羊肉汤馆几乎占据餐饮业的“半壁江山”。当地更是流传着“三天不喝羊肉汤,心里一定要发慌”的俗语。
煮羊肉汤,第一重要的是选羊。由于滕州山地地形突出,许多靠近山区居住的村民都有养殖山羊的习惯,散养的山羊肉质更好。一般选择35斤到40斤左右的山羊,保证它的生长期在两年以上,这种山羊煮出来的汤也更好喝。
在煮羊的时候,讲究一斤羊肉配六斤水,锅里什么都不放。煮羊是为了将羊肉和羊骨中最鲜美的物质一点点煮出来。而为了更好保持汤的鲜美,“下料”的顺序也有要求。开始先下内脏,先把内脏的沫全部打干净,确保没有沫之后再放羊肉,大火一个半小时左右后改文火,这样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相比其他的羊肉汤制作,滕州的羊肉汤最独特之处在于锅。不同于常见熬汤的不锈钢锅,滕州使用的是用土烧制而成的“泥锅”。而这些泥缸几乎均来自于滕州姜屯镇庄里东村的一位村民之手。泥缸的作用有很多,一是保湿性强,二是吸附性好。煮羊肉时会有血沫、腥气。这些都能附着在泥缸的缸壁上,由于土陶泥缸壁厚,散热慢、保温更好,对羊肉熬煮时也更有穿透力,这样煮出来羊肉软糯适口、不柴,羊肉汤则是入口嫩滑。
仫佬族依饭节
仫佬族是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每逢农历闰年的立冬日,是仫佬族的依饭节,在这一天,除了杀猪、杀鸡、宰鸭、包粽粑外,仫佬族人还要请来唱师唱歌跳舞。歌舞地点由本家各户轮流安排,事先选出最丰满最长的糯谷谷穗,系以彩带,挂在演唱地点的墙壁上;堂屋当中放一张大桌,桌上摆满用熟芋头、红薯做成的水牛、黄牛模型(即在芋头、红薯上竖插四根香梗作为牛腿,一头插猪獠牙作牛角,另一头安上棕麻丝作为牛尾巴),桌面上还摆有一盘五色糯米团,周围一圈一圈地摆有甜酒、芝麻、黄豆、花生、胡椒、沙姜、八角等12种香料食品,五光十色,表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唱师演唱时,一会儿拿起一根金竹鞭向“牛群”挥舞,一会儿托着五色糯米饭团围着桌子而跳;同房族的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坐在周围观看,有的也会一起敲锣打鼓、唱歌跳舞,欢庆农业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这种仪式,一般从头一天清晨开始,直到第二天天亮结束。
依饭节是仫佬族的传统习俗,传说是为了纪念罗家父女。古时有父女俩,父亲罗义以神箭降服群兽,使仫佬族各寨子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女儿罗英用歌声驯服了野牛,从此用牛耕田。2006年5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申报的“仫佬族依饭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