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第二十二届省哲社奖获奖成果 |《数字时代的身份构建及其法律保障: 以个人信息保护为中心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4-11-07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编者按

2023年12月,第二十二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本届优秀成果奖共评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应用对策研究与科普优秀成果奖和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三大类299项,其中一等奖60项、二等奖179项、青年奖60项。获奖成果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重大命题,按照“真”“情”“实”“意”总要求,围绕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主线,立足浙江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伟大实践,聚焦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研究前沿,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发出浙江声音,彰显了浙江学人深厚的学术积淀、缜密务实的学术方法和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成果

点击播放视频

浙江大学陆青教授所撰写的《数字时代的身份构建及其法律保障:以个人信息保护为中心的思考》一文,载《法学研究》2021年第5期,获“第二十二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基础理论研究类)。

简介

该成果以个人信息保护为考察中心,对数字时代的身份构建和法律保障进行了系统梳理,指出个人信息保护的对象并不是个人信息本身,而是个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身份建构的自主性和完整性。而人格权的发展过程,其实也是个人身份权益不断得到法律彰显的过程。个人信息保护的规范特质,其实在于将对“作为结果的个人身份保护”转向了“作为生成过程的个人身份保护”。个人身份权益尤其是动态身份权益(也即个人的社会镜像)的保护,并不能为姓名、肖像、名誉、隐私等具体人格权保护所涵盖。在身份建构的视域下,个人信息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有重新梳理和解释的必要。作者进一步认为,人类进入到数字时代后,面对个体自我的数字化呈现可能带来的身份危机,以数字身份为中心重新建构人际关系调整秩序,或许是未来法治发展的方向。

该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学术贡献主要有:第一,填补了国内关于数字身份,尤其是动态数字身份(社会镜像)保护方面的诸多研究空白。在此之前,相关研究更多是从个人信息自决权的角度理论理解对个人信息进行法律保护的必要性。该成果则从个人的身份构建的视角,以如何保障个人在数字时代的身份建构自主性和完整性来评价和反思既有的个人信息保护理念和制度设计,旗帜鲜明地提出“以数字身份为中心重新建构数字时代人际关系调整的新秩序”;第二,为研究个人信息和数据权益保护提供新的分析路径。该成果综合运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关于身份(认同)和数字身份的基础理论,并结合学理、实务和比较法,对个人信息和数据保护问题进行重新审视。通过寻求“数字身份”和传统身份的差异,凸显合理规范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利用等在个人身份建构上的实践影响;第三,为民法的理念更新和制度演进提供新的研究方向。该成果强调数字身份拓展了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形成了新型的法律关系。从“人的身份构建”去把握新型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并借助于民法解释学方法的运用,我们可以为回应数字时代新发展的民法体系革新提供新的方向。

该成果为作者所主持的浙江省社科课题“数字身份的法律规范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并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1.《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2期转载;2.“法学研究”“数字法学”“网络法前沿”“中国民商法律网(林伟摘编)”“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等多个微信公众号和网站转载;3.“中国知网”被引108次,下载8521次(截止2024年1月21日);4.作者应邀参与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同志和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黄澄清同志牵头的“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联合课题组”,是数字身份、数字账户相关研究报告的执笔人之一;5.作者应邀参加第四届全国科际法学论坛“数字社会的科技、人权与治理”研讨会,并作关于数字身份的多元面向及其法律保护的报告等。

作者简介

陆青,浙江省“五个一批”青年英才,之江青年学者,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商法学、数字法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