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本要义和精神实质,“之江策”理论传播平台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栏,刊登广大社科学者研究成果。今日推出《构建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就业关系民生、关系社会稳定,是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根据《2023年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浙江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含独立学院)109所,高校毕业生39.7万人,其中研究生毕业生3.8万人,本专科毕业生35.9万人。202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1186万人,相较于2024年的1179万有所增加,这一趋势预示着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持续增长。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正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部分行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简单重复的工作岗位面临着被机器取代的风险,这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竞争,许多传统行业可能会大幅缩少招聘需求。而新兴领域则对具备特定技能的人才求贤若渴,技术类职业的需求将显著增长,特别是编程、数据分析、网络安全等技能,已成为未来求职者不可或缺的“通行证”。此外,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升,未来几年内,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预计将维持高位,这意味着高校毕业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要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要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同步推进户籍、用人、档案等服务改革,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一、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新引擎”
所谓就业优先政策,是指将就业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强调其在各项政府工作中的优先地位。这一政策旨在通过全面加强就业服务,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特别是针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加强对城镇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就业优先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可以确保高校毕业生尽快就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一政策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突出位置的新举措,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增添“新引擎”,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增加新动力。
一是高位谋划,党建引领。健全党委政府统筹领导、部门横向协同、系统纵向贯通、社会广泛参与的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高校应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成立专班,统筹资源,挖掘就业岗位,推进学校促进与市场导向并重,政策激励与服务助力互促。
二是优化格局,思政融通。健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在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确定、重大生产力布局时,同步开展岗位创造与失业风险评估,并优先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企业。高校应推动思政教育与就业育人相融合,构建高效协同“就业思政”育人体系,探索和完善“思政+课堂+就业”的联动育人模式。
三是政策支持,拓宽渠道。健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完善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度,探索新业态新模式就业的用工分析、管理监督和服务保障机制。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市场主体稳岗扩就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政策性岗位招录进度,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
二、完善就业支持体系,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助推器”
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旨在确保高校毕业生能够获得必要的支持,帮助高校毕业生更好地进入职场,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服务体系。内容之一为政策支持,即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大学生下基层项目、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支持。内容之二为高校改革与优化,即高校在专业设置、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上做出调整,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内容之三为公共就业服务,即通过创业担保贷款帮扶、免费创业培训、开店指导等措施,强化创业带动作用,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内容之四为多元化就业方式,即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主动尝试多元化的就业方式,如自由职业和慢就业。总之,就业支持体系是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可以有效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个人价值,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助推器”。
一是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建立健全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给予高校和重点企业政策扶持,建立专门性机构监督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实施过程、服务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
二是构建指导服务体系。高校积极完善毕业生全过程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管改革教育教学的方式,建立和完善大学生个性化的职业成长就业服务方案,设立供社会用人单位登录用人信息的平台。
三是建设社会服务平台。打破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数据孤岛”边界,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精准推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精细分类岗位等功能,降低求职、招聘成本,努力支持高校毕业生更好更快的就业。
三、建立就业服务体系,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催化剂”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讲话特别指出,要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2013年至2022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而2023年这一数字为1244万人,为我国的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就业服务体系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而建立的一系列服务机制和措施。其主要宗旨在于协助高校毕业生找到心仪的工作,同时助力企业寻觅到合适的员工。通过提供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失业保险等服务,该体系有效促进了劳动力的优化配置,维护了社会稳定,并加速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进程。一般而言,就业服务体系主要包括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失业保险以及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四大核心内容。
一是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是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的重要着力点。政府应加强政策制定和宏观调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的利好政策,创造公平就业环境,消除就业歧视。
二是健全教育服务体系。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将就业教育和观念引导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修订完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遴选打造一批省级、国家级优秀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和教材。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便捷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三是推动校企深度合作。高校根据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通过访企拓岗、校企合作等形式,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就业岗位。尝试和企业联合开展毕业生职业规划大赛,强化就业实习实践,帮助高校毕业生增强就业能力、获取更多就业机会。
四、优化就业环境建设,
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着陆场”
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是指与大学毕业生择业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在当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正经历着快速且深远的变化。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就业市场中的机会和挑战并存。一方面,新兴行业和工作岗位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就业压力也日益增大。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可以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实现“软着陆”。
一是优化政策支持。政府部门继续优化和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强化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宣传,打破约束就业的各种“壁垒”,吸引高校毕业生安心就业,乐于创业。重点关注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困难群体毕业生,开展就业帮扶。
二是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直通车”机制,高校办好线上、线下的各种就业招聘会,提升岗位质量,主动将岗位递送给高校毕业生,变“高校毕业生找岗位”为“岗位找高校毕业生”。
三是拓宽就业渠道。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在校期间即开始创业,改善创业支持条件并积极扶持,对灵活就业等就业新形态采取科学化、便利化的鼓励和扶持措施。
四是社会全员参与。积极营造平等就业环境,切实维护毕业生就业权益。全社会需激发和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容量,如加大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企业扩岗政策支持,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稳岗扩岗服务和贷款业务等,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
作者简介:
李海波,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