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践行‘真’‘情’‘实’‘意’,创新发展新时代浙学——第七届江南文化论坛”在浙江师范大学举办。本次论坛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江南文学文献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承办,浙学传承与地方治理现代化协同创新中心、婺学研究基地、伊犁师范大学边疆中华文史中心协办。论坛汇集了来自全国的百余位专家、学者,深度挖掘江南文化,梳理江南文脉,提炼江南文韵,推动江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创新的生命活力。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范钧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毅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江南文学文献研究中心胡晓明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顾问黄灵庚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徐茂明教授等以及各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本次论坛。浙江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葛永海教授担任开幕式主持人。
开幕式上,朱毅峰寄望会议对江南文化进行深度钻研,以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弘扬江南文化开放进取、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精神价值。
范钧指出,浙学作为浙江地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新时代浙学与江南文化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充分发挥浙学与江南文化的优势,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不断挖掘江南传统资源、抽绎浙江文化精神内核,推出高水平、标志性、原创性、系列化的理论研究成果。
胡晓明高度肯定浙江师范大学在江南文化研究领域持续、开放的研究态度。提出地域文化研究要跳出原有的文化圈,与周边文化密切联系。他以敦煌文化和江南文化为例,认为两者是中国文明地理与时代意义上的起点和终点,共同塑造了中华文化的密码和性格。跳出江南看江南,任重而道远。
本次论坛分大会主题发言和分论坛两个部分。
大会主题发言第一场,由浙江师范大学张弘教授担任主持人、复旦大学段怀清教授担任评议人。
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以《编撰江南文学地名大辞典刍议》为题进行分享,提出以地名为密钥,打开江南的精英文化书写内涵,满足新时代的新需求,提升当代人的“江南存在感”。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的发言题为《清代江南底层文人维护“斯文”的文学舆论——以己未吴中诸生案为例》,聚焦于一个社会底层文化事件,探究其中的伦理精神和文化价值。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模山范水的江南城市》提出构建山水城市,以杭州和西湖的相生相克为主线,为长三角一体化走出一条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提供参考借鉴。浙江师范大学葛永海教授以《先秦文人的“南方”书写及空间建构——兼论中国文学史上的“前江南”时代》为题,认为先秦文学中南方书写与空间建构开启了“前江南时代”的帷幕,对后世南方审美风格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为江南文学之前声。
大会主题发言第二场,由浙江师范大学宋清秀教授担任主持人、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顾问黄灵庚教授担任评议人。
浙江师范大学张法教授的发言《多元一体中的江南美学——江南美学的精神谱系》强调将江南文化与整个中华文化圈及西方的艺术美学相联系。江苏师范大学张仲谋教授《吴歈楚些入诗余——论江南文化与词的艺术个性之关系》认为,词自晚唐五代后于江南定居,是词的文体个性与江南文化双向选择的结果。吉林大学马大勇教授《竹枝词的“诗体汇流” 现象与“广竹枝”概念的生成——兼谈“历代竹枝词全编”之构想》重新厘定竹枝词的边界,提出“广竹枝”的概念,以期编纂一部“全、新、精、善”兼备的“历代竹枝词全编”。浙江师范大学慈波教授《转写的文本:宋刻黄庭坚词版本统系新论》对学界共识提出挑战,认为山谷词的版本源头需上溯至宋刊孤本《类编增广黄先生大全文集》卷五十《乐章》。
大会主题发言第三场由浙江师范大学高玉海教授担任主持人、上海师范大学吴夏平教授担任评议人。
同济大学哲学系朱义禄教授《论黄宗羲“读书种子”说与江南书香文化》探讨黄宗羲“读书种子”说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西北师范大学张兵教授《清初的明亡记忆——甲申之变与“三月十九日”诗的书写》为把握遗民的情感和心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徐道彬研究员的《论徽州江永“一代儒宗”形象的确立》,考察“皖派”朴学奠基人江永在清代儒林众相与时代思潮的流变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代儒宗”形象。浙江师范大学邱江宁教授《时节江南与衣冠宋韵——以12—13世纪的宋元图像为中心》围绕宋元衣冠的图像表达来观照和讨论宋韵文化,探讨宋型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典型体现。
大会主题发言第四场,由浙江师范大学陈国灿教授担任主持人、扬州大学徐德明教授担任评议人。
复旦大学段怀清教授《清末民初江南文化的“扩容”与“重构”——以〈申报〉文化为中心的考察》讨论清末民初《申报》的发展史中,江南文化向新江南文化的过渡与转型现象。中国台湾中央大学吕文翠教授《小说江南 凝结海上——从“申报馆”文人社群出版事业论海上文艺现代性》以申报馆的文化出版事业及报人知识群体的衍化过程为核心,讨论晚清海上文艺现代性。上海师范大学徐茂明教授《海派文化演进中的“文化差序”与“道器之辨”》对海派文化的形成机制及其基本特征做出新颖的解释,深入探索“海派文化”本质。浙江师范大学陈玉兰教授《王韬东渡与日本报知社“纸上诗坛”的创辟》考察王韬旅日期间对报知社“纸上诗坛”创辟的助推,探究特殊历史环境中富有人文色彩的文字。
此外,大会分论坛设置4个教师组论坛和2个研究生论坛。
分论坛一上半场由浙江师范大学吴海庆教授主持、福建教育出版社孙汉生总编评议,下半场由浙江传媒学院裴雪莱副研究员主持、浙江师范大学曾礼军教授评议。分论坛二上半场由汕头大学温世亮教授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张煜研究员评议,下半场由山东师范大学刘洪强教授主持、韶关学院金建锋教授评议。分论坛三上半场由菏泽学院程日同副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汤志波副教授评议,下半场由华南师范大学张凯副研究员主持、南京工业大学陈林教授评议。分论坛四由常州市人大常委会李亚雄主任主持、宁波大学张楠教授评议,下半场由长沙师范学院钟巧灵教授主持、滁州学院张家智副教授评议。研究生论坛分别由浙江师范大学崔小敬教授、赵瑶丹教授主持并评议。与会学者分享的论文研究主题多元,涵纳文学地理、社会历史、文献考据等话题。讨论角度丰富,既有宏观论述,也不乏细部考察。研究范围包罗古今,跨越学科界限,表现了江南文化的包容性、创造性。
本次论坛为深入挖掘传承江南文化,进一步延续浙学文脉,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持续推进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文化浙江建设提供智慧和力量。